时间:2024-05-07
黄远?刘翥远
未来学校建设离不开未来课程的创建,这是落实立德树人、实现未来学校育人目标的关键。笔者以国内外对未来课程研究的现状为基础,从广东省东莞市的探索与实践切入,通过具体设计案例来剖析未来课程对于人才培养的意义和价值,探索基于东莞地情的未来课程的设计理念及实施策略,并为后续未来教育实践提供思考和展望。本文所探讨的未来课程是指能够顺应未来教育发展趋势、满足当下课程改革要求、符合国内未来学校育人目标,且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体现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
一、未来课程的研究意义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先生曾提出:“未来不是学校品牌的竞争,而是课程品牌的竞争,学校的优劣集中体现在课程的优劣。”课程是学校、教师及学生共同成长的沃土,是学校发展的内核。好的课程不仅仅成就学生,也会成就教师、成就学校。
学校在落实国家课程标准要求的前提下,通过深入研究学习国家课程标准,以真实生活情境中的问题为主题,对教材内容进行优化、重组、改造及融合,打造出彰显本土文化特色和学校价值主张的课程。与此同时,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更加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和关键能力的培养,关注合作式学习、体验式学习、项目式学习等新型学习方式,关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学中的深度应用。教师运用多种教与学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支撑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使得所有学生不仅掌握相同的学习内容,还可以习得满足其个体发展需要的学习内容,从而达到让每个学生获得更适合的教育的效果。
通过对未来课程的研究,让教师拥抱更专业的成长。对未来课程的研究,教师需要思考研究如何运用新理念、新思路、新技术,面向未来推动课程与技术的融合创新,去思考如何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要求,如何更好地推动素质教育,如何更好地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创新人才。在反思与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得到更多的锻炼和更专业的成长。
通过对未来课程的研究,让学校实现更快速的发展。未来课程的研究是结合当前东莞市未来学校建设而提出的重要研究课题,其设计是瞄准未来社会的人才需求。国外学者Masschelein和Simons指出,未来学校是一种哲学上的思想教育过程,是对教育的一种理想化理解,是一种特殊的时间—空间—问题的安排,包括具体的建设、技术、实践和特征。笔者认为,未来学校可以理解为一种理念,每所学校都是迎接未来的学校,每所学校都具备成为未来学校的潜力,关键在于学校要积极探索,尝试落实未来学校的育人理念,打造符合自身特点的未来学校课程体系。未来学校的典型特征就是未来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因此,学校通过学习和对接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一流教育资源,不断反思实践,创新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创新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课程体系,学校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更加快速的提升与发展。
对于东莞而言,对未来课程的研究,可以促进我市学校去深入思考未来发展的方向,创新探索具有东莞特色的课程改革之路,从而带动我市学校的整体建设与发展。
二、未来课程的研究案例
基于国内外对未来课程的研究,东莞各学校结合自身的办学基础和发展特征,开展多方向、多层面、多途径的研究与探索。同时,为了更好地促进未来课程的研究,东莞市教育局面向全市开展了2019年中小学“未来课程”设计大赛。
未来课程是可以激发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课程,故要求参赛教师提交的课程方案应具有基础性、实践性、创新性、个性化及综合化的特点,学生通过课程不仅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可以获得全面发展。与此同时,大赛还强调参赛教师组队,强调多学科融合及团队协作。笔者以参加本次大赛的一个课程纲要为案例,探讨未来课程的设计理念及实施策略。
案例:基于F1赛车模型的STEAM项目学习课程纲要
1.项目背景
F1 赛车模型STEAM挑战赛起源于英国,F1 赛车模型STEAM挑战赛(简称F1S)起源于英国,秉承了F1(世界一级方程式赛车)顶尖的科技理念、充满激情的运动精神和系统严谨的工作态度。已有近20年历史,目前全球每年有40万青少年参与此项赛事,是全球参与人数最多、最受关注的STEAM挑战赛之一。F1 赛车模型STEAM项目以学习并制作一辆模型赛车为主线,过程涵盖数学、物理、3D打印等多个学科,应用STEAM(科学Science,技术 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艺术Arts,数学Mathematics)学科体系解决问题,注重学生知识技能学习、综合实践体验、情感兴趣发展、工程技术创新。
F1S在国内外多以社团或者兴趣小组的形式开展项目学习,受益的是少部分师生。现在3D打印设备和数控车床已经在发达地区得到了推广,F1S可以让这些先进的设备更好地服务学生,为学生多学科的融合学习构建一个普及性的平台,课程的开发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F1S的项目学习中,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设计思路
项目学习主要以团队合作、子项目研究为基本形式展开,围绕车队的组建与运营,涉及3D建模、制造、品牌、包装、筹资、市场宣传、领导力/团队协作、媒体协调及资金战略等知识的运用,可以从多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
项目学习以设计并制作一辆F1模型赛车为载体,学习过程涵盖空气动力学、流体力学、美学、数学、技术、工程等多门学科的融合,能够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初级赛车模型可以用橡皮筋的弹力或者发射压缩空气作为赛车的动力。中级赛车模型上有一个气罐仓,可以装卸二氧化碳氣罐,以二氧化碳压缩气体的喷射后坐力作为赛车的动力。
(1)认知与技能
通过上网查阅,了解F1S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通过采访学长,了解F1S在我国及我校的开展情况。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组建F1S团队,提高学生的展示能力和沟通能力。
通过设计F1赛车模型,提高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
通过制造赛车模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通过拉赞助、筹资金运营车队,培养学生的财经素养和资金管理策略。
通过制作并使用模拟软件进行测试、生成数据(能量消耗、风阻、速度)、处理数据,提高学生数据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改进、打磨F1赛车模型,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反思意识。
学生运用3D打印机、数码车床、激光雕刻机加工制作赛车模型,感受技术应用的魅力。
学生在设计、测试比赛过程中体验设计的乐趣,感受比赛的魅力。
通过团队展示与比赛,熔炼团队精神,提升个人的自信心。
通过对课程设计与实施的观察及思考,笔者发现,基于F1赛车模型的STEAM项目学习课程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其开发工作遵循“回归生活情境、学科多元统整、学习方式创新、突出综合素养”的基本理念。课程教师用书及学习用书的内容编排结构合理、逻辑清晰、具有创新性,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设计符合国家课程的要求,同时能考虑到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以及学习空间的设计。
三、未来课程的研究展望
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在谈及未来学校的方向时曾指出:“要使今天在校园里的孩子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创造力的培养就显得十分重要。”创新的人格基础是个性,没有个性就不要谈创新。北京市十一学校就是在学生个性培养上做了许多创新性的改革,其中之一就是课程综合,即让课程学习回归生活本来的样子。学生的个性成长离不开课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课程。
随着移动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的发展,传统的物理空间学习的格局正在悄然改变,虚拟空间已经对学习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从物理空间延伸到虚拟空间是未来学习的重要特征,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路径正在逐渐成为学习的一种主流。
未来课程的研究,未来的学习路径将会被重建。学习空间的变化使得学习从室内走向室外,从书本走向世界,学生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学习者,“一言堂”现象将被彻底打破,真正落实学生的个性化學习,实现因材施教的育人理念。
未来课程的研究将会推动新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大数据和学习分析技术可以记录和精准追踪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动态,可以分析学生的学习习惯,可以辨别出高危学生,可以识别传统考试不能识别的技能,可以可视化学习规律和学习问题,甚至可以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呈现出的隐性偏好和能力,通过量化手段展现其更擅长的学习科目、专业和职业,使学生在学习科目、专业和职业的选择上更趋理性和科学,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更好的参考。依托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及其思维进行的教学,促进“机器智慧”与人的智慧的有机融合,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发展,则是未来课程实施的深度体现。
未来的学校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但会更加注重培养支撑学生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包括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未来的学习更加强调回归教育的本质,是一种主动的学习而非被动的学习,是一种利用现代技术但不被现代技术所绑架的学习,是一种注重联系实际而不唯书本论的学习。未来的课堂更加契合学生个体认知、性格、情绪等特点,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成为一个充满生产力和创造力的学习空间,同时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精神家园。
未来课程的研究是一个与时俱进、持续发展、动态变化的过程,针对东莞地情的未来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今后还需要进行更加系统、全面、深入的研究。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
责任编辑:李莎
lis@zgjszz.cn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