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吴燕雁
对一名新手教师而言,阅读是必不可少的成长环节。如果能在茫茫书海中拾获充实教育理念、启发教育教学实践的优质书籍,便犹如点亮了教师职业生涯道路的星星之火。《解锁日本屡获“诺奖”的教育密碼》一书便是笔者近期阅读清单中的那一簇星星之火。
若仅看书名,容易产生偏差,以为全书是在解读日本屡获诺贝尔奖的教育作用,通览全书后读者收获的实则是“刘姥姥进大观园—满载而归”的意外之喜。该书整合了作者留学、多次考察的一手教育材料及日本现行教育政策、方针、举措等详尽材料,用日本当下教育理念、教育改革、教育政策、教育常态、教师成长、高等教育等六章内容,帮助读者搭建起探寻日本教育的动态脉络,最后两章则从屡获“诺奖”的教育新气象和教育隐忧延伸至关于日本教育优势与忧患的思考。
笔者曾阅读过本书作者之一的罗朝猛博士的《亲历日本教育:一位留日教师的点墨走笔》与《寻变:与域外教育面对面》,跟随作者的见闻与思考,初识日本教育、域外教育。纵观这三本书,第一本《亲历日本教育:一位留日教师的点墨走笔》聚焦日本教育,从顶层设计出发,诠释日本教育法制、教育行政改革、教育综合改革及教师管理举措,同时结合作者亲历日本教育的感知、见闻、评价,用“第三只眼”观日本教育。第二本《寻变:与域外教育面对面》则拓宽读者的教育视野,以国际化视野探寻国外教育的教育政策、学校管理、师资力量、课堂重构,最后回到立德树人的教育原点。在这本《解锁日本屡获“诺奖”的教育密码》中,作者不仅采用文献综述的方式整理素材,帮助读者顺利获取日本的教育信息,而且更是从日本教育的现状、效果深入分析研究,构建脉络,帮助读者透过日本的教育脉络,检视当下自身所处的教育场域,从分析阅读模式出发,启发实践探寻,延伸阅读的实践要义。
通过教育公平实践对自由的追寻
巴西批判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认为“教育即解放”。“教育是个体成为自由主体的先决条件”是其鲜明的教育哲学观点,诠释了教育在解放人类、追求自由中所起的作用,其中,实践性是教育的第一特性。日本被誉为教育公平的先行国度,其“尊重自由选择”的教育公平理念早在20世纪便体现在《教育基本法》中。
作者在前三章中通过教育理念与政策援引、例证结合的方式诠释了日本对于教育公平的实践探索。作者提到,为保障教育公平,日本教育领域一直严格践行“教育机会均等入法条、学校设施均衡配置、通学区域制度限择校、统一教学要求、无差别发展、教师资源定期轮换”等教育管理措施。进入21世纪,日本着力构建“5.0社会”,力求通过科技创新,实现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高度融合,达到精准服务的标准。其中,为实现这一理念在教育领域所采取的积极措施,如在幼儿教育阶段强调“让儿童自由玩耍、注重真实的体验教育”的核心理念;在小学和初中阶段保持多元模式的教学形态,确保学生公平享受教育机会等,不乏“公平”的身影。
无论是20世纪对自由选择的尊重,还是当下在建构“5.0社会”的过程中对教育公平理论的实践探索,都精准地诠释了“教育公平是自由实践的精髓”这一主旨要义,而这也是日本教育历来的优势。
应对学校教育新常态的翔实举措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更是面向个体的未来。学校教育也将因个体的发展面临新挑战,所遇到的新问题也将从挑战进一步演变为教育新常态。作者带着与时俱进的视角,阐述了日本教育的诸多新常态与应对举措,如限制择校、推行劳动教育、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完善修学旅行、美化环境教育、强化体质训练、细抓卫生防疫等。其中,最能引起笔者共鸣的是职业生涯教育与校园欺凌防治。
生涯学者舒伯说:“生涯是生活里各种事态的连续演进方向,它统合了人一生中依序发展的各种职业和生活角色,由个人对工作的投入而流露出独特的自我发展形式。”可见生涯的界限不是“职业”,而是延伸至个体的生活与生命中。作者在书中简单回溯了日本的生涯教育历程。日本早在1999年便从国家层面推出相关政策,推行职业生涯教育,如规定从小学阶段起开展职业生涯教育;2006年,通过教育立法,明确“重视学习与职业、生活的联系”的教育目标,同时与国家行政部门形成合力,推动学生生涯体验式项目的开展,将生涯教育融入学校教育的活动中,如开设分阶段、系统化的生涯课程等。
在具体举措上,学校以职业生涯教育元素变革传统集体活动,帮助学生在社会体验实践、学校例行祭典、集体住宿等活动中建立与他人、社会的联系,提升学生的社会参与积极性和生存能力;在学科教学中,学校将职业生涯教育渗透到各学科学习中,如在道德学科教育中提取教材中有关职业、工作与生活方式的相关内容,结合学生的个人兴趣,深化学生对自我、他人、自然、社会的理解,并将学生的学科学习目标与个人的职业发展建立联系。
相比之下,我国的生涯教育起步较晚。2014年,我国启动新高考改革工作,国家层面逐步将“加强学生发展指导”列为新时期高中教育改革的重点任务,学生生涯教育之路才全面开启。近年来,全国各地的生涯教育发展很快,但不论是政策基础、理论研究,还是课程建设、实践探索,仍存在不少问题,还有很大的改进、提升空间。日本的诸多经验,可以为我们开展生涯教育,提供些许借鉴和帮助。
防止校园欺凌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作者通过翔实的数据阐述了日本在校园欺凌防治上不断升级的举措。一是将校园欺凌防治法制化。日本于2013年颁布《防止欺凌对策推进法》,配套财政专项拨款及咨询帮扶救助服务。二是引入第三方团体强化预防、干预机制。该团体一般由律师、心理医生、福利专员等专业人员组成。三是强化家庭的主体责任,守住保护学生的最后一道防线。2016年,日本防止欺凌对策协议会进一步推出六大对策,从大众层面实施对欺凌的有效认知、防范、应对、理解对策;同时,强化教师群体对防止欺凌方针的掌握,建立健全学校欺凌对策小组对策机制,深化校园欺凌防治工作。
针对校园欺凌事件的总结与防范,日本的典型做法是由县区教育主管部门组织收集和发布校园欺凌事件案例集,呈现事件的全貌,包括学校、教师、家长等群体在事件解决过程中的实际行动、教师的事后反思,以此凝练出防止和解决校园欺凌的真实指南,体现学校与社会共治的智慧。
在我国,校园欺凌同样是威胁校园安全的重要隐患。2017年,教育部等十一部门联合印发《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要求建立健全防治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长效机制,有效预防中小学生欺凌行为发生。随后各地积极响应,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例如,北京市各区在出台的具体办法中,除了对调查时间有要求外,对于事件的及时上报也做出了严格的时间要求;广东省十三部门联合印发《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的实施办法(试行)》,对校园欺凌的分类、预防、治理等问题做出明确规定,明确“起侮辱绰号属欺凌”等。
我国校园欺凌防治工作正处于起步阶段,日本的經验与不断升级的防治措施可以成为我国学习借鉴的对象。这是笔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的日本在应对教育新常态中所呈现出的第二大教育优势。
完善“团队学校”建设为教师减负
教师是学校“教与学”核心技术的组织者,其作用的发挥直接影响学校教育的成效。作者在前言中写道,日本教育的强项是“全人型教育”。“全人型教育”主要是指日本教师承担了学科教学、学生指导、课外活动指导等多项工作职责。并且,日本学校广泛开展教师主导下的户外实践、研学旅行、学校节日活动等,学校教育承担起学生道德的培养工作。“全人型教育”有利于全面均衡培养学生的能力,但也导致教师超负荷工作,除影响教育教学质量外,更重要的是消损教育从业者的教育初衷,影响教育行业的吸引力,成为日本教育的忧患。
面对这一忧患,作者也体现出了教育者的人文关怀。作者强调,日本教师每周54小时超负荷工作时长位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第二次教育学国际调查”榜首(34个国家和地区参与调查),其根源在于日本学校严重缺乏教师以外的专业人员,而且教师需处理较多教学之外的学生工作。面对现实困境,日本政府于2016年颁发《下一代学校、地域创生计划》,向学校输送校外人员支援学校教师,推动“团队学校”建设。通过安排学生心理辅导人员、营养师、学校社会工作人员、ICT专家、图书管理人员、学生社团专职人员等校外人员以专业身份加入学校,负责学校专项事务,与学校教师分工协作,共同致力于学校教育。
除了大力推动“团队学校”建设,《下一代学校、地域创生计划》等教育政策还要求学校落实“基于专业性视角构筑团队机制”“强化学校管理职能”“构筑令每一名教师均能发挥能力的环境”等支援、督导型举措,在学校工作事项上为教师减负,保障教师的独立自主性,强化学校系统的实际作用。
日本当下的教育改革能够直面忧患,采取较多举措聚焦教师专业性培育,淬炼教师的核心作用,力求转“忧”为“优”。
跟着作者的笔触,笔者不仅看到了日本在追求教育公平与应对教育新常态时的优势举措,也了解了日本为教师减负的忧患意识与改进措施。这些都是日本教育先行的智慧之举,对我国教育有现实启发意义,也会对笔者的教育教学实践产生一定影响。
如果说屡获“诺奖”是日本教育成就的表现,解锁这一成就的教育密码不单只是日本教育的某项单一举措,而是贯穿于日本教育方方面面的智慧。透过作者在书中凝练的日本教育的方方面面,笔者得以初识日本教育。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附属中学)
责任编辑:胡玉敏
huym@zgjszz.cn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