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和孩子们一起“玩着学数学”

时间:2024-05-07

王来田

【摘 要】如何站在儿童的立场,以符合儿童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寓教于乐的方式实施教学,如何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形成一种内部的深刻的状态”,本文以《圆柱的表面积》公式课为例,具体介绍了“玩着学数学”首先要有一个好玩的情境,同时要重视师生情感的构建,教师要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以及坚毅的意志品质,最终也追求克服困难后的积极情感体验。

【关键词】小学数学 玩着学 情境 情感 自信心

每天,王老师最高兴的,就是背着双肩包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和孩子们在一起,玩着学数学。

我从教30年,最幸运的是遇到姜绍勇、高萍、吴正宪三位恩师,并有幸来到北京中学这片民主、自由的沃土,这一切加起来,就衍生出了“玩着学数学”。“玩着学数学”,是在教师引导下,用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解决的方式,以具有一定挑战性而又深入浅出的方式呈现数学。教学活动本身依然是严肃、紧张的,但是特别强调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安全、愉悦的心理氛围,保证学生全身心投入教学活动,展开有意义的、有趣的、有深度的学习。

一、为什么要“玩着学数学”

经历了一次次课改,我发现教学理念及教学实践在教学活动的基本问题上,常常偏执一隅。例如,师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要么强调“学生中心”,要么强调“教师中心”,二者似乎总是相互对立。我一直在思考这样的问题,教学的基本规律到底是什么?孩子们到底需要怎样的数学课堂?在这样不断的思考和探索中,我认为需要充分考虑“以人为本”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儿童、数学和教师三方面合力,形成教师与孩子们一起“玩着学数学”的课堂样态。

首先,尊重儿童。李镇西说:“人是教育的最高价值。”[1]我们的工作对象是儿童,因此这里的“人”特指儿童。如果我们认同“儿童是教育的最高价值”,那就意味着教育要尊重儿童的天性、尊重儿童的需要、尊重儿童的视角、尊重儿童的情绪情感……

儿童的天性是“爱玩”。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玩能促进儿童包括认知在内的多方面素质的发展。姜绍勇老师是在我意识里播种“玩着学”种子的老师。1990年,我获得了北京市朝阳区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姜老师当时是大赛评委之一,他对我说了一句话:“小学数学有什么难的,不就是哄着孩子玩儿吗?”“哄着孩子玩儿”——一句老北京的大白话,把小学数学教学这点事儿的关键,可以说一针见血地点了出来。我从小喜欢玩,长大了依然喜欢玩,受姜老师的启蒙,“玩”的理念融入了我和孩子们的数学课堂里。

其次,关注数学。对于小学生而言,数学不仅仅是一门“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更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去游历的数学之旅,是孩子们要自主探索的任务;数学还是一种理性精神,一种科学态度,一种学习和研究的基本工具。只有关注数学本质,把握数学规律,才能在探究过程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学习数学的习惯,树立科学精神。

把握数学本质,便需要分辨出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以去除非本质属性,这样的过程即是深度学习的过程。教师心里一定要有底,要知道知识的本质是什么,才能帮助孩子们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把握根本,举一反三,实现“迁移与应用”,直到“学会学习”,即生成对学习对象进行深度加工的意识与能力,提升智慧水平。因此,“玩着学数学”不是听听、看看、说说、笑笑而已,而是孩子们深度参与、自主探究、经历体验,并在其中生成深刻而灵活的思维特质的过程。

再次,教師作用。一边是儿童,一边是数学,如何让儿童与数学有一个美丽的相遇,如何让冰冷的数学变成火热的思考?如何让孩子们觉得数学课既有意思、又有数学的味道?高萍老师的“问题解决”研究,为我和孩子们“玩着学数学”的教学实施方式打开了一扇窗;吴正宪老师明确提出“儿童数学教育思想”和给学生提供“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2],为我和孩子们“玩着学数学”提供了理论支持。

准确(矫情)地说,我不是“教数学”的,我是“教小学生学数学”的。简而言之,教师的作用就在于给学生提供一堂又一堂好玩而有意义的数学课。因此,教师要做导演、主持人和首席参与者。当教师通过教学组织把儿童与数学联系在一起,儿童数学教育就发生了。

“玩着学数学”可以消除长期以来教学观念中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现象,使教师、学生、数学知识三者获得相对的统一,既有过程又有结果。教师对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式进行精心设计,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有充分的机会,模拟而简约地、“问题解决”式地经历数学知识的发现、形成、发展的关键过程与关键内容,全身心地体验知识本身蕴藏的内涵与意义。这样玩着学数学的过程,便是学生主动探索、发现、经历知识形成过程的过程,是学生深度学习的机制。

因此,和孩子们一起,玩着学数学,既把握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观照了儿童天性,又同时突出数学本质,让冰冷的数学变得有温度,有情感,让儿童有幸福,有快乐。我之为师,意义就在于不仅让学生学会数学,而且喜欢数学;不仅让孩子们学会学习,而且热爱生活。

二、如何玩着学数学

怎么才能让数学教育有意思呢?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有儿童视角。在数学课上,我希望自己既像个老师,又像个孩子,让我能站在儿童的立场,以儿童的视角,带领他们玩着走进数学的花园。无论美好,还是坎坷,希望孩子们都能拥有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懂得理想和坚毅。

1.玩着学数学,重要的是有一个好玩的情境——一曲菱歌敌万金

对于小孩子来说,好玩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为他们提供一个富有情趣的情境,如果这些需求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会逃走……就如同一个说书先生,不能忽视了一个所有听众最普遍的要求,一个所有要求中最基本的要求:“给我讲一个故事,看在老天爷的份上,让它有趣一点。”[3]好玩的情境,一下子就可以抓住孩子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好玩的情境一定蕴含着好的问题;好玩的背后就是数学的本质。因此,创设好玩的情境,如同抓住了儿童数学教育的“牛鼻子”。当好玩的情境逐步展开的时候,学生立刻趣味盎然,生动活泼,训练有效,境界开阔。如果小学数学教学只坐在教室进行所谓训练,就很容易枯燥乏味而且低效,而且不论学生还是老师,都会缺少热情和动力,数学的教与学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2.玩着学数学,重要的是师生情感的构建——未成曲调先有情

***总书记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可见,教书育人是以育人为目的,即我们是在育人中教书。因此课堂不是用来堆积知识,不是比拼分数。面对学生,教师必须首先充满感情,投入感情,在精神上融入学生之中,唯有这样才会产生真正的教育和教学。离开了人与人的精神相遇和心灵拥抱,就没有教育。

当教学发生的时候,创设的情境逐步展开,情感即在教室中弥漫,有教师的情感,也有学生的情感。数学课上,这个女生皱眉意味着什么?那个小伙子的语调说明什么?他点头说明他真的理解了吗?良好的教师情感能力,能让我们更好地读懂学生,更好地发挥教师的发现、支持、服务、引领作用。

3.玩着学数学,要让孩子“怦然心動”——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玩着学数学,也要树立孩子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以及培养坚毅的意志品质。而这种自信与坚毅的品质培养,来源于教师对课堂的及时捕捉,来源于教师的有意“放大”。那一刻,我们要让孩子有这样一种体验——那就是“怦然心动”。那一刻的“心动”,我们“发现”了孩子,孩子“发现”了自己。有了这样的情感体验,他们才会明白刻苦钻研的价值,才会懂得坚韧不拔的意义,他们才会领略到数学的美妙和获得成功的喜悦。教育讲究尊重和信任,而最好的尊重和信任,不在于你跟学生说话多么客气,或者和几个学生交了朋友,而是在课堂上让他怦然心动。

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爱是“玩着学数学”的原动力。只有爱孩子而孩子也爱他的人,才能教育好孩子;只有把数学教育的目光永远对准儿童的心灵,教育才会闪现出熠熠生辉的风采。作为一位数学教师,教学的成功程度取决于他调动学生与自己互动的兴趣与能力的程度,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快乐与成长幸福的教师是最幸福的教师。

参考文献

[1]李镇西.人是教育的最高价值—在2018年亚洲教育论坛年会上的演讲[J].教育研究与评论,2018(5).

[2]吴正宪,张丹.让儿童在问题中学数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

[3]布隆代尔.《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M].徐扬,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孙昕

heartedu_sx@163.com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