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幽默的魔法师:创设充满情感意味的课堂

时间:2024-05-07

张华军

和王来田老师相识是在北京师范大学朱小蔓教授主持的“教师情感表达与师生关系构建”的项目活动中。王老师所在的学校是项目的种子校,我作为项目具体执行人需要定期去学校和老师们一起开展活动。一开始,王老师并没有参加项目。几个月后,他跟我说:“我观察了你们的项目,发现挺有意思的。”我非常欢迎王老师的加入,之后他就积极地参与项目的各项活动,包括上公开课、参与课堂研讨、参与课堂指南的课例编写等。在感受过他的课堂教学后,我发现王来田老师所倡导的“玩”着学数学不是简单形式上的玩,而是包含非常丰富的思想性,既体现了他对情感教育的理解,也体现了他生活和学习不分离、学习和做人不分离的整体教育观。

一、“一曲菱歌敌万金”:创设一个充满情感意味的数学课堂

“玩着学数学”是王老师数学教学的“口号”,但这个“好玩”,不是说有很多的游戏、很轻松,不是哄着学生玩。尽管不可否认的是,王老师的数学课确实有很多好玩的游戏,比如他用“帽子戲法”来讲圆柱体,比如他会骑着自行车进教室,更别说课堂上经常冒出来的各种充满悬念的故事。但是,这些远远不是王老师“玩着学”的数学课堂。

王老师说他会动很多脑筋来创设数学教学的情境,他把这种情境创设称之为“一曲菱歌敌万金”,一个合适的教学情境就是那“一曲菱歌”。他首先考虑的是这个情境是否有数学的意味,是否能够充分体现他要讲授的数学知识,其次他会考虑六年级学生的接受性,并努力把这两者不着痕迹地结合起来。我认为这样一种考虑非常重要,如果仅仅考虑情境的数学味而不考虑和学生经验的相关性,学生就很难进入情境;如果仅仅考虑学生的接受性而不考虑数学性,那么数学课堂就只剩下了“好玩”而远离了数学教学的本质。王老师坦言,这种情境的设置对于现在的他来说依然是一个挑战,度的把握非常重要,看似轻松自然,实则包含了非常多的思考和设计。

同时,充满了设计的数学课堂却不是高度结构化的、死板的。相反,他的课堂中会有非常多的生成。他会在课堂中不断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和思考,并及时予以肯定、高度赞赏,带动学生进入数学思维的层层递进的发展中。“玩”,不再是形式上的“好玩”,教学中的每一步都有很大的空间让学生去发展思维。

教师就是一个魔法师,能在看似不经意间启动学生们的思维,让学生们思维的轮子转起来,并一点点加速,在不知不觉中轻松地跑起来。学生们在觉得好玩的时候,会发现他们可能已经在某个知识点上跑出去很远,有了非常深广的拓展。当学生把自己的轮子转起来之后,就不觉得数学难,还会想再超越自己。所以,这里的“好玩”,实际上达到了一个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是思维上的提升和自我认同,甚至是自我价值的实现。王老师的教育观就是教师要给予学生的,是让他们获得一个更好的自己,一个更好的生活。当学生们有了这样的学习体验时,甚至一个“好玩”的教学情境也不那么重要了,他们会愿意自觉地开展看似枯燥的、艰苦的数学探索。

二、魔法师“玩着学”的秘诀:真实、自由的课堂文化

王老师说:“我自己就是一个喜欢玩的人,我没法不让自己的课堂好玩。”这个老师在课堂上有各种真实的“姿态”:坐在讲台上,靠在黑板前,或者随意站在学生们中间。但真实更体现在他对学生思维和情感动态的敏锐捕捉上。学生们对知识的一点点疑问都逃不出他的眼睛,他会不断鼓励学生把疑问说出来,哪怕这个疑问可能会把他自己难住。

他在学生面前展现了一个“不怕出错”的教师形象,他勇于探索,时时把自己置于思维险境,并用一句口号来强化——“人生自古谁无错”。在这种文化中,学生们会相互尊重,有什么想法站起来就说,说得不对一点关系都没有。正是因为这种时时处处的鼓励,王老师的数学课堂中有很多看似突发的生成,学生会提很多奇怪的问题,让课堂充满了各种惊喜、意外,就像魔法师变魔术一样,不知道下一刻会变出什么。因此,数学课的 “玩着学”,远远超越了形式上的 “玩”,展示真实的自己、鼓励自由探索的课堂文化形成后,学生们会自觉地进行更高层次的思维挑战并感受其乐趣,甚至他们认为“苦着学数学”和“玩着学数学”一样“带劲儿”,一样快乐。

这样一种真实、自由的课堂文化的建设,是王老师在课堂内外的每个细节中予以渗透的。他说:“我唯一能做到的就是我每天会精力充沛地站在教室门口。”他似乎从生活的各个角落中都能汲取能量,然后投射到他的课堂上。所以,他会做一些看似和数学教育无关的事,如打球、逛博物馆、读《红楼梦》、跑到高校听文学讲座、在学校种菜、养小鸡等。他说做这些事让他精神上更充盈、思路更开拓,也更能以一种轻松、信手拈来的状态来面对他的课堂。我想,正是这种自信和对生活的热爱,使他如此崇尚真实和自由,并邀请学生们一起回归真实的学习、真实的自我和真实的生活。

三、超越学科:呼唤充满情感意味的课堂空间

毋庸置疑,王老师的课堂是无法复制的,因为他对数学学科的理解、对学生的理解以及对教师责任的理解,都造就了他独一无二的教学风格。然而,充满情感意味的课堂却是每一位教师都可以追求的,它无关学科、无关教师个性,只要教师真诚地热爱着这个学科,充分地信任学生,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式,去开创充满浓浓的情感意味的课堂空间。允许出错、接纳意外、欢迎质疑,这样的课堂文化,实际上是在对学生进行无声的邀请,邀请学生作为真实的人参与到这个教师有意创设的学习空间中。在这样的空间中,学生自然是快乐的、自由的,并愿意投入到对学科的追求和探索中,体验思维探险的乐趣,这难道不就是教和学的本质吗?

一个充满情感意味的课堂空间形成后,好学、乐学、会学,似乎就是水到渠成的。当教师做了很多的、全方位的努力之后,它会呈现,它会生成。虽然你不知道会在哪一刻,但是总会有那一刻,蓦然回首,它,就在那里。

本文系田家炳基金会资助的“全球化时代的‘道德人培养—教师情感表达与师生关系构建”项目(项目号:600117)成果。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

责任编辑:孙昕

heartedu_sx@163.com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