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语文教学要走“正道”

时间:2024-05-07

10多年来的语文课程改革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就,语文教学面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初步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但在教学观念与实践层面也存在一些“走偏”现象,如重视宣讲人文精神、轻视文本本身,重视教学手段的使用、轻视基于文本的自我体悟,强调“模糊”、轻视必要的“准确”等。

“正道语文”正是针对语文教学中出现的种种“走偏”现象而提出的,由一次语文教学座谈会拉开序幕。2013年12月,我与钱梦龙先生、肖培东老师在昆明讲学。晚上,在和钱梦龙先生单独交流时,我提出了“语文教学要走正道”的命题,当即得到他的充分认可。后来,“正道语文”一说得到于漪、王尚文、刘永康、倪文锦等前辈的大力支持和不少一线教师、教研员的拥护。2014年4月,我在成都主持召开了首届全国“正道语文”高端论坛学术研讨会,正式提出“探索语文正道,坚守正道语文”的主张,倡导尊重语文教学基本规律,尤其是尊重学生、尊重文本。

一位外国诗人说:“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致忘记了当初为何出发。”针对种种现象,我们不得不回到最初的原点,追问:中小学究竟为什么要设置语文课?说得更直白一点,语文教学究竟是干什么的?对这个问题的正确回答,就是走上语文正道的开始[1]。

一、“正道语文”的基本内涵

1.正道语文教学

这是“正道语文”最基本的层面。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内容:老老实实教学生正确理解和熟练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这是语文学科独当其任的“任”。人文精神的培育不是外加的,引导学生求真、向善、审美是语文教学的题中之义;培育方式是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有意为之、自然实现、润物无声的,不能离开具体的文本内容煽情、作秀、唱高调。阅读教学的根本是紧扣由语言文字运用而成的文本;文本内容要侧重探究文本形式是如何表现文本内容的,侧重传授走进文本的途径与方法;追求教学内容的高度聚焦、教学目标的集中精粹、教学过程的流畅自然、教学方法的新颖务实、教学效果的显豁持久[2]。

(1)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

语文教学的任务众多,但有一个是最基本的,即“老老实实教学生正确理解和熟练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这里的“语言文字”,特指中华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汉语、汉字,即“祖国语言文字”。而且,“运用”二字很关键。语文教学是在动态的听、说、读、写的“运用”中积累基本语汇,把握基本规律,形成基本语感,在“游泳的过程中学会游泳”。

语言文字“运用”的四个方面,以阅读、写作为重点。阅读教学,是教学生学会阅读—“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写作教学,是教学生学会写作—“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

(2)人文精神的培育

需要注意兩个方面:一是“不是外加的”,说明语文教学培育人的精神的重要性;二是“有意为之、自然实现、润物无声”,说明语文教学培育人文精神的途径与方式。从教师的角度来说,要“有意为之”,但“不能离开具体的文本内容去煽情、作秀、唱高调”,应立足文本,充分挖掘文本资源,即“熏陶感染”。对一些喜欢做人文拓展的教师,于漪先生严肃指出:“人文是一种思想、一种理念,绝不是教学环节、教学步骤,它不是‘胡椒粉。”[3]并指明出路:“老师备课,深入钻研教材,备到文字一个个站在纸上和你对话,和你交流了,你就能享受到人文的乐趣。”[4]

人文精神的含义很广,但尊重人、关心人、发展人是基本要义。人文精神也很丰富,有大小之分,最要紧的是对人的彻底理解与关怀,尤其是“中国灵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中国的人文。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就是中国伟大的人文。”

(3)阅读教学的重点

正道语文教学从纠偏的意义上说,主要针对阅读教学中的失误,强调把握阅读教学重点。面对具体文本,尤其是经典文学作品,教师要从三个方面给予学生以指导、帮助:(1)理解文本内容;(2)理解文本形式,尤其是文本形式与文本内容的关系;(3)走进文本的途径与方法。

从语文课“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功能看,侧重探究文本形式如何表现文本内容、传授走进文本的途径与方法。简单地说,阅读教学的重点是文本写作方法、文本解读方法,这是语文教学的本体性内容[5]。

(4)课堂教学的追求

正道语文教学追求“教学内容的高度聚焦、教学目标的集中精粹、教学过程的流畅自然、教学方法的新颖务实、教学效果的显豁持久”。这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要求语文教师应立足语文课堂,改善语文课堂。

一是精心提炼教学内容,删繁就简,力争“能用一句话甚至一个短语、一个词说出自己这堂课要给学生的东西”[6]。二是根据学情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让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桃子”,既要“能摘到”,又要“跳一跳”,不要简单重复学生已有的认知。三是教学环节、教学步骤不宜太多,相互之间的关系要经得起逻辑推敲,前一段水渠的水要能顺利流到后一段水渠中。四是教学方法必须服从教学内容与目标的调遣,读、议、讲、练相互配合,切忌教师独角戏似的表演—一切不从学生实际出发的方法都不是好方法。五是教学效果必然从学生的角度来说,教师所教内容,一定要让学生明显理解、掌握,受到感染,记忆持久。

2.正道语文课程

课程与教学是紧密相关又有所区别的概念。“教学”就像制作一道菜,好的教学就像是通过选择食材、配搭佐料、掌握火候等工序,烹调出一道色香味俱全的好菜;“课程”就像菜谱,好的课程就像结构化的菜谱,根据营养和偏好,通过结构化的菜品搭配,保证吃得饱、营养好。

课程改革不仅仅是课程结构的优化,还包括课程内容、课程评价、教学方式的改革。在这个意义上,课程改革涵盖教学改革,但教学改革不等于课程改革。因此,正道语文课程倡导:充分认识语文课程在基础教育阶段的价值与地位,它不同于其他一般学科课程;拓宽学生语文学习的课程通道,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致力于将课内与课外沟通、校内与校外沟通、语文与其他课程沟通、语文学习与语文生活沟通。

(1)正道语文课程的制高点是充分认识语文课程的重要性

语文教育具有超越学科、课程的价值,因为汉语是中华民族的通用语、母语,而“母语是民族文化之根,重不重视、学不学得好是一个文化认同的问题,绝对不是简单的一个学科、一门课程的问题”[7]。若认识不到这一点,仅仅将语文课程简单等同于其他学科课程,会导致轻视中华民族通用语,弱化汉语作为民族黏合剂的作用。

(2)正道语文课程实现的路径是拓宽语文学习的课程通道

将课内与课外沟通、校内与校外沟通、语文与其他课程沟通、语文学习与语文生活沟通,从而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教美丽的语文,让语文成为师生美丽的故事。南京市第十三中学特级教师曹勇军特别喜欢带学生在城墙读《瓦尔登湖》结束时和他们在一起的合影:“蓝天之下,城墙之上,阳光明媚,春意盎然,空气芬芳,天风鼓荡,我和孩子们站成一排,有一种顶天立地的感觉,更有一种飞翔的感觉,浑身被语文理想国圣洁的光辉照亮。”

3.正道语文研究

语文教学要走正道,语文课程要走正道,建基于语文的研究也要走正道,包括正确的研究原则、研究路径、研究目的。为此,我们倡导: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基本原则,既注重“理论的实践化”,又注重“实践的理论化”,在理论与实践的多维度、多反复的双向互动中,寻求新的突破—创新语文教学理论,改善语文教学实践。

(1)立足实践的研究原则

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基本原则,突出正道语文研究的实践品格。一个理论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实际,是不是真理,只能靠社会实践来检验。只有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才能使伪科学、伪理论现出原形,捍卫真正的科学与理论。“正道语文”倡导“接地气”的研究,反对腾云驾雾似的“伪

研究”。

(2)双向互动的研究路径

正道语文研究,一方面反对“本本主义”,倡导“理论的实践化”,自觉地让理论接受实践的检验,将潜在的生产力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另一方面反对“经验主义”,倡导“实践的理论化”,摆脱狭隘经验的束缚,自觉寻找理论支撑,获得理论解释。语文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要不断进行双向互动,这种互动不仅是某种理论与某种实践间的互动,更是指作为研究者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从事理论研究的教育工作者应多到中小学语文课堂听课,最好亲自上一些课;从事教学实践的一线语文教师要多阅读教学理论书籍,获得超越自我经验的理论之光。这种双向互动不会一次性完成,要在多个维度进行,经历多次

反复。

(3)寻求突破的研究目的

心正,才能道正。研究语文教育,要自觉地将个人研究融入语文教育发展的历史洪流,促进语文教育的健康发展,“创新语文教学理论,改善语文教学实践”。正道语文研究力倡这种实质性的“寻求新的突破”的历史贡献。

4.正道语文人生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只有教语文的人对了,才真正谈得上教对的语文。这是“正道语文”的基座。离开人生的正道,也就谈不到研究的正道,当然也不会有真正意义的正道语文教学和正道语文课程。为此,我们倡導:将日常生活语文化,使其纯化、净化、美化,让我们变得更自强、更慈爱,活得更有尊严、更有情趣、更有品位、更有境界。与语文教学的正道侧重探究形式不同,语文人生的正道侧重内容,举手投足、一言一行无不充分体现出“人”的精神气韵,如热爱生活、积极上进、富有爱心,还有一份傲骨、淑世

情怀。

(1)着力点在“将日常生活语文化”

日常生活难免芜杂,让人烦心。语文人要善于以一双语文的眼睛,尤其是文学的眼睛“使日常生活纯化、净化、美化”,学会过滤与筛选,摒弃抱怨与偏激,向文学作品中的伟人学习,愈挫愈勇,意志坚强,心灵柔软,有悲悯情怀。无论物质是否富足,都要“活得更有尊严、更有情趣”,淡泊宁静,心怀天下,活得“更有品位、更有境界”。

(2)侧重点在“人的精神气韵上”

“正道语文”倡导语文教师的内外兼修,外塑形象,内强素质,尤其强调人文精神要落到行动上:多充实内容,少计较形式。语文人要热爱生活,积极上进,富有爱心;接受古今中外文人教诲,留有一份傲骨;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思想的熏陶,有一份淑世的情怀。

我们不能设想,一个没有人文情怀的人,能在课堂、讲座中讲好人文,写好人文精神方面的文章。这种“人格分裂”,不是一个健康的语文人应有的状况。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文精神主要不是拿来讲的,而是拿来做的。

二、“正道语文”四个层面间的关系

“正道语文”的四个层面中,正道语文教学是重点,正道语文课程是凭借,正道语文研究是保证,正道语文人生是基础。这四个层面间具有重要的支撑关系,可用金字塔图形表示。处在金字塔底的是“正道语文人生”,是正道语文教学、正道语文课程、正道语文研究的坚实基座,是正道语文的起点和终极目标。于漪先生曾指出:“一切东西,人是根本。”语文人首先是做好人,做好的教育者,然后走教学正道,有恰当的语文教学观,最后才是上好每堂语文课。“正道语文”不排斥灵魂对生活的热爱,反而从一个特定层面力倡语文与生活、语文学习与语文生活的深度融合。我们行走在以“正道语文”为精神寄托的道路上,探索教学规律,尊重教学特性,对语文教学有一份心灵的担当。我们以对语文的热情为内里,以责任为基石,丰富正道旅程,导航语文人生,让灵魂散发香味。

处在金字塔顶端的是正道语文教学。我们倡导将对文本的观照回归到语文教学的本体地位,即注重“语”和“文”,注重文本本身的价值,注重人文精神培育的自然、合理与科学,让语文教学回归到对文本本体和学生主体的研究中来,回归到“老老实实教学生正确理解和熟练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正道”,即“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接触文本,实实在在地触摸语言,实实在在地学会读书和作文(包括听和说)”(钱梦龙语)。

我们倡导“正道语文”,并不意味着已经真理在握,而是表明追求语文教育正确道路的信心与决心。“正道语文”是一种呼唤—语文啊,魂兮,归来;是一种寻觅—众里寻她千百度,衣带渐宽终不悔……语文教学层面的“正道”,是指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常识。而“语文教学要走正道”,其实是要把语文教学最基本的规律沉淀在心底,坚守在语文教学的灵魂中,希望更多的语文人回归语文教学本真,真真切切地教出语文的美丽。

参考文献:

[1]钱梦龙,李华平.语文教学要走正道[J].语文教学通讯,2015(2).

[2]李华平.探索语文正道,坚守正道语文[J].新课程研究,2015(9).

[3][4][7]于漪.语文的尊严[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4:33,34,23.

[5]吴忠豪.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研究[J].语文建设,2014(12).

[6]李海林.一堂课应该有一个教学指向[J].中学语文教学,2009(11).

责任编辑:孙建辉

sunjh@zgjszz.cn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