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中英文跨学科文学鉴赏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时间:2024-05-07

奚畔+王健

跨学科教学是在新课程的背景下,相对单一学科教学而言的一种更为综合的教学模式,旨在让学生通过跨学科的学习实践提升核心素养。为了深入探索语文与英语跨学科进行文学鉴赏教学的可行性,我校对跨学科教学模式进行了校本化开发,为高一文科实验班设计并实施了“中英文跨学科文学鉴赏”系列教学,初步形成中英文跨学科文学鉴赏教学的实施框架与

策略。

一、中英文跨学科文学鉴赏教学的设计依据

跨学科教学一般是指综合运用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学科知识,对一个共同“任务”进行加工和教学,从而使学生形成对某一问题的综合理解。依据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教育者须打破固有学科界限,将各学科的知识实现有机整合,有侧重、有计划地开展教学活动,为学生建构多元知识能

力网。

由此可见,跨学科进行文学鉴赏教学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对教师而言,共同整合语文与英语学科中的交叉教学内容,可以整合跨学科资源,深化文学鉴赏教学,提升教学效能。语文教师与英语教师能够相互借力,既能还原文学作品的英文语境,学习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表达,又能深层鉴赏作品主题与思想,进行中外文学比较,把握文学创作规律。其二,对学生来说,他们在学习中能够充分利用课堂学习经验,寻找学科间的相互联系,形成多学科立体式思维,提升思维能力、演绎推理能力和创造能力。学生通过跨学科学习,将不同学科教材中孤立、零散的篇章建立起新的联系,掌握汉语表达规律与英语表达习惯,总结各民族文学创作的共同规律,探究中外文化的共性。

因此,中英文跨学科文学鉴赏教学不仅是对高中语文、英语两个学科教学内容和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还是激发学生对外国文学名著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更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阵地。学生在比较中能够加深对东西方文化背景的理解,提高中英双语交互转换的能力,最终形成跨越民族、跨越学科的立体式

思维。

二、中英文跨学科文学鉴赏教学的

教学策略

1.教学内容:教材整合,专题聚焦

跨学科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需要兼顾语文和英语两个学科的课程标准,对比后不难发现,语文与英语的课程目标都在强调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探究能力。而且,课程内容均设置了必修与选修模块,选修模块的教学内容交叉重叠。语文提倡学习中外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探索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英语则建议开设文学欣赏入门、英语戏剧与表演入门选修课,提升表达能力,形成跨文化交际意识,增强民族使命感。在这一课程目标的指导下,我们根据高一年级校本教材的教学内容,共同设计出以下三类课程:对比探究课程、原著精读课程、实践体验课程。

语文和英语教师将致力于为学生搭建双学科跨越思维模式作为课程教学设计原则。“对比探究课程”,侧重相同文学体裁下中英诗歌阅读对比与汉英互译对比,引导学生发现诗歌意象的异同与诗歌语言的韵律之美;“原著精读课程”,侧重精读与鉴赏外国小说的语言,旨在学习小说人物形象的刻画方法;“实践体验课程”,侧重体会西方戏剧与电影这类文体的特殊性,让学生了解戏剧与电影的体裁特征。

本课程作为学科拓展课程,在高一年级文科实验班开设,每两周开设一次,一次80分钟(两个课时),共开设上、下两个学期。

2.教学方式:联合授课,合作探究

课程的教学方式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第一,教师联合授课模式。即在同一课堂内,由语文和英语两位教师共同授课。通过对英语与语文学科教材内容的优化,寻找两个学科教学的相交点,实现各学科互补,进行综合知识的建构。两个学科间呈现交替互补关系,在语言学习上以英语为中心,在文学鉴赏上以语文为中心(见表1)。

第二,学生合作探究学习模式。本课程以学生的探究和体验为主,教师点拨、引领为辅。教师在必要时进行知识讲解,设计学生探究活动。学生则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阅读与研究,以任务探究的方式进行讨论,并形成小组成果(见表2)。

3.教学评价:多元角度,重视过程

中英文学鉴赏是以任务驱动的学科拓展课程,是学校“6+1+1”课程体系中的一部分。其中,“6”是指学科教学,“1”是指学科拓展类特选课,“1”是指自选类选修课。根据课程属性,教师须设计课程评价体系。本课程以激发兴趣、拓展知识、强调实践为主要目标,教学评价须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经过反复推敲,语文与英语教师要根据专题分类确定诗歌、小说、戏剧三个评价阶段,根据任务分类设计评价内容(见表3)。

课程总分为100分,每个阶段任务为10分,由师生共同为小组进行多维度的過程性评价。语文、英语在教学中均强调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所以教师设计的任务要兼顾这四种能力,对学生进行多维度评价,鼓励他们的综合素养有所提升。课程时长为一个学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懈怠,而以任务作为评价节点,就在于能持续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观能动性,紧跟课程节奏。

三、中英文跨学科文学鉴赏教学的教学案例

本文以《当你老了》的课堂教学为例,具体讲述教师如何进行中英文跨学科文学鉴赏课的教学。本课程的看点是:鉴赏英文诗中的意象;感悟中英文诗歌中意象的区别;深入体会《当你老了》这首诗。采用中

英双语共同授课,进行多元文化的渗透。

下面是本课堂的部分实录。

英语教师:Morning! In this period, we are going to have a special experience in which Dacia and I will lead you into the wonderland of poetry. We will appreciate the famous love poem “When You Are Old”. Shall we begin?

生:Yes.

语文教师:我们一直在学中国古典诗歌,知道解读诗人感情的关键在于品读意象,那意象是什么?

生1:是带有特殊意思的物。

生2:是带有情感的景。

生3:是约定俗成的。

语文教师:最近我们学了很多古典爱情诗。中国古诗中经常用来象征爱情的意象有哪些?Grace,中国诗中有意象,英文诗中也有意象吗?能举几个例子吗?

英语教师:Actually, in English poetry, this kind of poems are called imagery poems, which are found in poems where the poet shows with his words a picture in our mind rather than telling us what he feels. These pictures created or suggested by the poet are called “images”. To make it simple, we can call images “word-pictures”...Have you ever read some English love poems? What images do poets use to talk about love or their beloved ones?

生:Rose...

……

语文教师:通过Grace的介绍,我发现Images与中国古诗中所说的意象有相似处,都是间接地表达诗人的感情,但二者又有不同。英文诗的意象除了rose这类意象外,还可以是诗人为我们描绘一幅画面,动用我们的感官感受诗人抒发的感情。那这首诗的意象有什么特点?

……

语文教师:诗人描写爱情会用一些非常美好的意象,如中文诗歌中的鸳鸯、红豆,英文诗歌中的玫瑰、乐曲等。那叶芝为什么在诗歌开始时描绘了一个老太太在炉火旁昏昏欲睡的画面呢?

生1:这不是叶芝的爱人吧?

生2:我觉得这是她的爱人,只不过是老的時候。

生3:是想象吧?想象老了。

语文教师:说得好!叶芝用了一个想象,写爱人年迈时看着自己为她写的诗集。Grace,这种意象选取非常独特,我很好奇,“头白了、睡思昏沉、打盹”,这些用英语如何表达?

英语教师:Actually, in English, people wont use “white” to talk about the color of hair. Instead, we say “grey”. What about “睡思昏沉”? Do you have any idea?

……

通过英语原文赏析,学生可以提升英语语言能力;通过中英对比,学生更易把握语言学习规律。语文教师在学生品味原著语言的同时进行鉴赏指导,能够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作品的文学内涵和艺术特色,从而增强学生的阅读感悟力。而且,这种全新的授课方式、多样的课堂形式,如小组探究、翻译、朗诵、电影对照、表演等,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对语文和英语两个学科的学习兴趣。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责任编辑:孙建辉

sunjh@zgjszz.cn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