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以文史政学科结合促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时间:2024-05-07

张彤+徐燕+何杰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语言学家吕叔湘说:“可以回想一下自己的学习过程,从老师课堂上学到的占多少,从课外阅读学到的占多少,我认为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换句话说,百分之七八十的知识理论都是从课外阅读书籍中学到的。”教育以育人为目标。优秀文化传统、爱国主义情感、国际视野、人文精神、人生态度、不同领域的关联等品质和素养,不是只靠课堂教学就能达成的,需要长期、多方面的熏陶。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我们长期以来认定的教学目标之一。高中生在文本准确理解、知识归纳概括和文字表达方面容易欠缺逻辑,这也是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的一个瓶颈。本文主要从指导学生阅读名著片段入手,尝试跨学科的合作教学,以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本含义、归纳文本信息以及形成文字表达的能力。

一、学科合作指导阅读的必要性

从新课程的理念看,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各个学科的共同目标。学生在高中学习阶段,不能把各个学科的学习截然分开。例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初稿)》指出,“历史课程的设计考虑到与思想政治、语文、艺术、地理等学科课程之间的关系,既注意与其他相关学科课程相关内容的配合,又注意历史课程的学习对学生学好其他学科课程的作用,力图使各学科相关课程发挥出整体作用,共同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将要实施的新课程在教学中不分文理,这就意味着人文素养的提高是面向所有学生的,是多个学科的共同目标。

从文科学习和社科书籍的特点看,学生在阅读时如果没有其他学科的知识支撑,将无法深入阅读和理解书籍。没有语文的功底,读不懂文本,就会影响对哲学(或政治其他领域)、历史的理解;没有历史知识,就不了解文本写作的时代背景,限制理解的深度,不知晓文本这样写的原因;没有哲学等政治领域的常识,就不能升华对文本的见识,不能用正確的方法论和价值观判断、评价

文本。

从高中生的阅读实践看,学生的阅读质量不能保证。现在学生学业负担重,快餐文化流行,要让学生高质量地阅读,在时间和精力上是不允许的。而且,阅读质量评价不易操作。每个人阅读的书目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分析问题的方法也不同,很难制定一个评价标准。此外,教师为了鼓励学生阅读,往往不愿约束他们的思想,欠缺具体指导。这就导致多数学生无法从阅读书籍中得到思维能力的提升,反而因读书过滥、认识肤浅、先入为主,养成不良的读书习惯。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尝试改变指导学生读书的方式,由语文、历史、政治等学科的教师共选一个文本,结合学科特点指导学生阅读,将阅读指导和课堂教学相结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人文

素养。

二、多学科共同指导阅读的教学策略

1.选择文本的依据

首先,根据学生在阅读中存在的问题确定文本。了解学情是选择文本的依据,知己知彼,才能使阅读指导有的放矢。具体到我校学生,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生泛泛读书不落实,不琢磨文章观点,分不清文本主次;阅读侧重情节及由此产生的感性认识,不注重理性分析;不能从多个角度理解分析文本,导致认识的片面性。因此,教师选择的文本,要是逻辑清晰、观点明确、有叙述有论证的范文—名著名篇。

其次,找寻不同学科教学中的交叉内容。不同学科对相同内容会有不同的解读。在讲授时既有本学科的特色,又有相通一致的地方。如果好好利用,定会提高课堂效率,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再次,结合教学进度选取文本。在考虑学科搭配时,我们会以一个学科为主,另一学科为辅,来解决这个难题。例如,在高二第一学期,语文的重点阅读书目是《孟子》,政治课按进度讲哲学选择了《孟子》《春秋繁露》《矛盾论》等名篇,历史课正好讲授思想史的内容,这样我们可以讲述其背景和主张来巩固旧知和对应新知。当然,有些内容课程不涉及或还没有讲到,提前讲解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提升他们的认知水平。

最后,选择名著节选,有助于学生精读,使阅读指导更为有效。表1就是我们在高二第一学期所选择的阅读篇目与学科教学内容的对接(部分)。

2.指导阅读与学科素养相结合

我们知道,语文学科素养要求学生具有语言积累与建构的能力、论证与思辨的能力,要让学生在阅读经典文本的过程中提升这些能力,并使这些能力有利于对历史与政治知识的理解。政治学科素养要求在政治认同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能够辩证、全面地认识事物,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立观点。而历史学科素养要求学生具有时空观念,会对历史事物进行解释,在论述中史论结合,并具有逻辑性。

基于上述学科要求,指导学生阅读的教学目标可以设置为:①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文本的立场和观点,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②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文本的方法,包括制作读书笔记,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③帮助学生掌握文本内在的逻辑、因果关系,提高文本解读分析能力。④学会用学科或跨学科的知识解决文本中的新问题,并以文字表述成文,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培育学生的理性精神和人文

素养。

在阅读指导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学科功能培养学科素养,根据语文、历史和政治学科的不同功能确定教学顺序。第一课时为语文,主要扫除文字障碍,分析文本的布局谋篇、结构段意,为进一步深入理解打下基础;第二课时为历史,主要结合教学内容分析文本的写作背景,解读相关的历史概念或结论,让学生站在历史的节点客观看待问题,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政治学科进行第三课时的指导,用哲学或经济学、政治学的角度分析文本,对文本进行理性升华。这样在课堂教学中用不同的学科理论解读同一文本,可以使学生从多个角度辩证地理解同一问题,拓展他们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培养思维的严谨性和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潜移默化地孕育学生的人文素养。

本文以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的教学为例,说明指导学生文本阅读的具体内容。在语文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共产党宣言》文本,厘清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与成文思路,特别是对重点语句的理解。历史学科首先要强调使用唯物史观,通过解读恩格斯的各版本序言,强调马克思的观点随着时代变化应更新的问题,使学生能结合时代背景评价历史问题,辩证地、发展地看问题。在第二部分内容“国际工人运动历史”专题中,历史教师要弥补教材讲述的不足,拓展学生的学科知识。政治学科要通过文本的解读,使学生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体会这两对矛盾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化,进而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培养学生自觉运用唯物史观认识和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

3.教学评价和反馈的设计

写作表达是思维能力的输出表现,也是精神感悟的输出形式,更是表达新观点的机会,是阅读的总结升华。如何评价指导阅读的功效?最重要的标准是:学生课后的写作表达是否具备逻辑性。在指导完成一个文本阅读后,教师通常会布置写作作业,要求学生运用学科指导的方法,用论文的形式把感悟按照一定的逻辑表达出来。作业标题只确定为一个范围,呈现为主题式。比如,阅读《论十大关系》后,我们会让学生围绕“重工业、轻工业与农业的关系”写一篇文章,标题自拟。教师则根据学生写作的学科侧重进行评价,如内容偏重历史就由历史学科来阅读评价,偏重政治则由政治学科阅读评价。“政府与公民关系”(政治)、“从‘农业就是工业与‘工业就是一切看中苏社会主义建设的差异”(历史)、“从农轻重角度评价苏联和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历史)……就是学生所写的阅读作业标题。

多学科共同指导阅读的实践,可以促进学生从学科内综合分析文本,进而跨学科分析文本,着力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形成深刻、包容、宽广、灵活的优秀思维品质,有利于学生思维向哲学理性的高度靠拢。

从书籍阅读、合作学习和写作表达中,学生的心灵会得到净化、修养,孕育出正能量的价值观。同样,在指导阅读中,教师的教学观、学生的学习观也会更新,教育与教学、教师与学生、训练与素养和谐、互动、相长。

总体上说,我们的阅读指导和合作课堂尚处尝试阶段,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一,队伍建设方面,教师专业合作团队需要继续磨合,形成共识;第二,课程建设方面,努力推动“阅读指导和合作教学”由“创新课程”转变为“常规课程”,将其和高中阶段的阅读指导实现有效结合、统筹安排;第三,教学环节方面,阅读文献或文本的选择尚未形成规划,学科间需要在教学设计方面精细化耕作……

(作者單位: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责任编辑:孙建辉

sunjh@zgjszz.cn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