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面向能力发展的语文双课堂专题教学研究

时间:2024-05-07

李玉顺 林群 王屏萍 尹幸禄

双课堂教学是基于混合式学习理论借助于网络平台实现的“现实课堂”与“虚拟课堂”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地优化了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受到一线教师的广泛认可,尤其在语文学科得到广泛的应用探索。从大量实践中看出,这些年来的语文双课堂教学产生了积极效果。但是,如何评判语文双课堂教学方式的有效性、如何支持语文教师更好地开展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是这一领域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因此,本文借助北京市第五中学的教学实践案例,以研究语文双课堂专题教学效果为主线,以学习者高阶认知发展为指向,围绕语文双课堂教学模式下学习者交互、认知建构、思维发展等方面开展基于数据的分析,对学生学习进行深层次评价,考察语文双课堂教学给课堂带来的变化以及对学生思维能力发展产生的影响,并对今后开展语文双课堂教学提出进一步发展建议。

一、案例分析及教学启示

伴随着教育信息化融合实践进程,学生学习评价内涵已经发生深刻变化。从国际发展来看,21世纪素养即4C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批判性思维、创造力)是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核心能力。從学理基础成果来看,关注学习者在分析、评价和创造层级认知活动的开展,即高阶认知活动的开展,成为让学生经历“深度学习”体验需要创设的教学活动。当前,学习者高阶认知能力实践研究正处于上升期,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且研究方向正从高阶认知能力内涵探讨向高阶认识能力培养与应用上转变。从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来看,伴随中国学生核心素养项目成果的发布,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正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发展的主要方向,学科核心素养越来越出现在当下的学科教学实践中。

北京市第五中学王老师借助清华同方知好乐平台实施语文双课堂专题教学实践,已经具有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对双课堂专题教学有着深刻的体验和感悟,并在更深层次上追求双课堂的发展。2016年9月,北京市第五中学开始了新一轮的双课堂专题教学实践探索,并从王老师个体拓展到整个学科组,团队共6人参与了新一轮双课堂专题教学实践,涉及专题包括诗经、萧红、苏轼和四世同堂等。本文选取王老师在2016年上半学期实施的双课堂专题教学实践,选择其中主题数、回复数、评论数相对较高的两个专题作为研究内容进行深入研究。

1.交互状态分析

本文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交互状态,从而呈现学生在语文专题教学中延展至网络空间交流、协作的状态。通过对热点贴的网络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发帖能够引发更多人参与讨论,但学生发帖的中心人物回复数量可能高于教师发帖。从本次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有3人在论坛讨论中表现非常活跃,一方面,由于其自身的学习态度相对积极,能够阅读他人帖子并进行回复;另一方面,反映出他们提出的观点能够引发质疑或者受到欢迎。交互状态分析可以清晰地呈现专题讨论的结构与状态,学生处于积极的对话参与状态。

交互状态分析可以清晰地呈现学生之间的学习交互状态,有利于教师评价专题教学中的讨论与对话,同时,如果在专题教学中能够同步呈现给教师和学习者,将能够提升、激发语文双课堂专题教学中的交互质量。

2.认知建构分析

交互分析模型IAM是一个基于互动的、从知识共享到知识建构的分析模式(参见表1),用以评价在线学习中的认知建构,本文借助IAM模型对学生在虚拟空间中的延展性讨论进行分析,利用IAM模型对热点帖进行横向和纵向角度深入分析,考察学生在虚拟课堂中的认知建构过程,探索影响交互的关键节点。

以“如何描写方能动人”主题为例,本文对热点帖进行了分析,学生从各个角度发表自己的看法,共同建构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学生对该主题的讨论表现出了有效的思维广度,它反映出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知、共识,也能体现出学生对此问题思考的边界与范围,从而方便了教学评价,更有利于教师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把握学情,引导、启发学习者讨论的广度。

从交互类型上看,讨论主要以驳斥型为主;从内容上看,大家争论焦点在于描写不到位是不是词穷的问题;从争论双方看,语文学得好的学生认为,词穷不是问题,真正好的描写不在于词汇,切入点是关键;而语文学得相对不好的学生则认为,词穷是真问题,脑中有画面但没有词语来描绘。讨论的最终落脚点是“多读书”,这一方面确实解决了词穷问题,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学生对该问题认识不深,无法从逻辑上说明自己所支持的观点,最后仅归因出一句“多读书”。

以上认识建构分析反映了学生积极参与虚拟课堂的讨论,学生对话所体现出的思维宽度及对话深度都达到了现实课堂中难以企及的程度。同时,通过技术支持的对话状态与过程分析,能够进一步地帮助语文教师引导双课堂专题教学对话质量,启发高品质、深度建构对话的发生。

3.学生认知能力发展情况分析

SOLO分类理论为确定复杂的学习过程层次提供了一个通用框架(参见表2)。本次分析采用SOLO分类理论考察学生在双课堂教学中的认识层级的变化以及不同主题、不同学生特点之间思维水平的差异。利用SOLO分类理论对论题中的大部分帖子进行编码,旨在分析学生在虚拟课堂中的认知发展情况,探讨语文双课堂专题教学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影响等。

对论坛帖子编码可知,从虚拟课堂中学生的对话质量来看,学生思维层级主要停留在单点结构,部分帖子能够体现出前结构和多点结构,关联结构和抽象拓展结构相对薄弱。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这个阶段学生大多处于从一个角度思考问题的阶段,思维还不具备全面性和逻辑性。

进一步地分析学生参与专题学习所表现的思维发展,整体而言,平均分在2.5以上的主题,其问题类型多数为扩散性和评论性,而平均分在2.5以下的主题,其问题类型多数为收敛性,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帖子的问题越发散,学生的思维层次越高,这对语文双课堂专题教学的开展带来了重要的启发。

二、讨论与建议

今后开展双课堂专题教学研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关键问题的设置与引导。教师在今后开展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设置关键问题,同时也需要对关键问题进行适当引导。教师需要提前思考学生可能出现的思维过程,以便设置关键问题,帮助学生突破认知难点,同时识别学生提出的关键问题,加以引导,最后还需要帮助学生整合观点,以免学生观点的碎片化。

2.交互中关键节点的管理与控制。教师需要抓住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的转折点,在虛拟课堂中对这类问题予以关注,以帮助学生深入探讨。而感性的发言则是需要在虚拟课堂的讨论中极力避免的,教师需要识别这类发言,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初始回答,进而帮助他们理解被自己隐藏在表面观点背后的思想。

3.关注中心任务的发展。教师在开展双课堂教学实践时,要关注中心人物的发展,可以借助中心人物的力量,对关键问题或关键节点进行引导,并对其发言进行适当地指点与引导,帮助其快速的成长,以提高讨论的质量。

4.建立良好的即时反馈和积极互赖机制。教师在现实课堂中无法关注到每一位学生,在虚拟课堂中无法关注到每一个帖子,因此,教师需要建立良好的即时反馈和积极互赖机制,让学习共同体真正运行起来,让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帮助、共同成长,由一对多的模式向多对多的模式转变。

参考文献:

[1] 王英彦,杨刚,曾瑞.在线学习者的激励机制分析与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10(3).

[2] 杨帆,徐连清,王健.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考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3] Cole,R & Williams,D.Pupil Responses to Teacher Questions:Cognitive Level,Length,and Syntax[J].Educational Leadership,1973.

[4] Dantonio,M.How Can We Create Thinkers?Questioning Strategies that Work for Teachers. Bloomington:National Education Service,1990.

[5] Joseph Abruscato.自然科学教育[M].台北:学富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2.

(作者单位:1&2&4.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3.北京市第五中学)

责任编辑:李莎

lis@zgjszz.cn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