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1949年,我成为一名小学教师

时间:2024-05-07

胡艳 蔡凡弘

一、我所经历的教育

1.动荡的小学

我出生于1930年9月,家中五口人,父母之外还有两个姐姐。家里有6亩地,属于不穷不富的人家。

我五岁就上学了,属于上学比较早的,这要归功于我外婆。外婆年轻的时候是地主家里的奶娘,在大地主家的经历让她知道读书的好处。虽然那时候读书很贵,但外婆很早就跟我父亲说,你这孩子有点聪明,要让他上学。

1935年,父亲送我入族下一位叔叔的私塾读《三字经》。过了大约两个月,私塾被查封,我转入洋学堂读一年级。当时在洋学堂读书是免费的。1938年,开封沦陷,开封省立第六小学校迁到我们镇,我就到那里上学了。1942年,读完六年级上学期,下学期还没上,学校又因日寇进犯迁走了。后来,我的学业时断时续,最后在青华小学毕业。

2.接受师范教育

1944年暑假,南阳县立乡村简易师范在全县招生。报考的人很多,我金榜题名,得了第一名。

我在那上了两年半,成绩相当不错,一直是班里的前两名。1945年春天,日本侵略军占领南阳,把学校收了。1947年,我升入镇平、内乡、淅川、邓县四县联立的乡村师范读书。10月,刘邓大军挺进中原,宛西首当其冲,官员作鸟兽散,学校也没人管了。我们9月1日入学,10月15日学校就解散停办放假了。

二、积极投身新中国建设

南阳解放后,我作为积极分子积极参与新社会建设,搞宣传、写标语。那时候穷得连刷子和笔都没有,我就自己弄罐子、搞浆糊、把麻绳缠成笔,写上标语就张贴。

1949年夏天,解放军过长江。为支援解放军,地方政府负责押运几十车粮食,我作为积极分子也参与其中。押到塚头上船过磅时,我押运的公粮一斤不少,还受到政府的表扬。除了宣传、押運支前,我还干过很多工作。那时热情很高,要建设一个新中国的信念特别强烈。

三、我的小学教师生涯

1.成为小学教师

1949年6月,南阳地区考试招聘中小学教师。我就报名参加了小学教师考试,被顺利录取。9月,我正式参加教师工作,成为新中国第一批人民教师。

录取以后,我们在南阳一高参加了两个月的学习培训。培训完以后分配工作地点,我主动要求下乡。为什么想下农村呢?我是乡里长大的人,我知道乡里需要文化。那些年,乡里过年都找不到能写对联的人。我记得10岁那年写对联,字写得歪歪扭扭,但是有一个同村的爷爷高兴得不得了,说娃子会写对联了,以后不求别人了。

就这样,把我分到方城县石头寨的中心小学。回家收拾行李的时候,碰见了孙老师。他说,你不要跑那么远了,咱们回家在青华办小学吧。我被他说服了,留在了青华,办小学。

一年多的荒废,学校破损得很厉害。首先是厕所,厕所紧靠围墙,围墙倒了,厕所失掉遮护。其次是桌凳,几乎全都有毛病,不是断腿就是破面。还有黑板,被人故意用砖石砸坏了,坑坑凹凹,没有平整的地方。最大的难题是没钱。老师们,包括我和孙老师,都是义务工作,没工资。

学校修复是件难事。当时来报名要当老师的人有七八个,我把他们叫来,叫他们自报开学后干的职务。我对六个愿意担班主任的老师说:“桌子有三种——低的、高的、不高不低的。一二年级用低的,五六年级用高的,其他的三四年级用。各个级任老师把自己班需要的桌子挑出来,整旧为新,所用的铁钉铁丝学校供应,钳子锤子自找,进行修复,争取越快越好。”有一个想当老师的续同顺,家里开杂货铺。我对他说:“你给孙老师见见面,就说我说的,叫他给你写一份欠单,包括铁丝、铁钉、文具、纸张,以后我负责付钱。”他想当老师,所以积极性很高,不到两小时,事情就办完了。

关于黑板,我正在犯愁,续同顺对我说,他过去做墨,胶放多了做坏了,做的墨锭有石头般硬,试试用它来补黑板上的破洞,即使不成功,也起码能顶两三个月,有钱了再请油漆匠不迟。我一听大喜,鼓励他:“你大胆试验,成功了更好,不成功也取得了经验。”谁晓得他居然成功了。我看他积极性高,又认真负责,就委派他担任总务主任。事实证明,我委派对了,最后他成为南阳县很好的财务当家人。

经过一番修补,学校基本能用了。

2.在镇平工作

1949年下半年,我到镇平县彭营乡孔营村当老师。孔营村小是一个初小,一到四年级的学生都有,还有一个夜校。

按规定,是两个人来孔营村小,但那个人没来,我只好唱独角戏。校长是我,教师是我,总务主任是我,通讯员也是我,炊事员还是我,总之,就我一个人。

待遇是每月小麦150斤。待遇高低是个小事,上课使我发愁。四个年级在一个教室里上课,读背听写,有人读有人背,老师还能再讲吗?后来,我就把夜校的教室用上了。我把一年级二十来个学生安在夜校教室里,安排两个四年级的学生替我,一个教语文,一个教算术。他们上课时,我上其他年级的课。就这样,将就了一个学期。后来我从夜校请了两个文化程度高一些的姊妹来帮我教一年级,情况好多了。

3.创誉李庄

1951年暑假,区长把我调到大李庄完小当六年级班主任。

刚到那就听说,青华小学校长以加强重点、为区争光为名,把辖区其他六个中心小学“五升六”的尖子生,按15%的比例抽调走了,充实他的区直小学。大李庄小学被抽走七个尖子生后,剩下的都是“二类苗”。怎么办?想了两天,决定趁年轻力壮,奋力一搏,打个翻身仗。

当务之急,是改变学生落后的面貌,使学生们从自甘落后、不求上进的悲观失望中振奋起来。我想出一个十六字令:我有聪明,我是英雄,超赶区直,我是尖兵。我还要求他们,不许说自己是差学生,大胆说“我是好学生!”

为了省钱省时间,我把工资里的100斤麦子拿去给村里的乡亲,叫他们管我饭,我腾出时间教学。语文和算术,语文得高分难,靠平时积累;算术讲究理,理一通就会了,得高分是必然,所以我把精力主要放在算术上。

我重新安排了六年级的课程表:上午第二、第三节,给自然、历史和地理,并在原来课节上各加一节。任课老师看了喜不自胜。我要求他们少讲多练,每课后边的习题要求学生自做,不准抄袭,还要记牢。他们没有异议,说:“你是主任,听你的!”

我的课怎么上呢?上午第一、第四节和晚上是算术。上午第一节讲例题,讲后反复提问,演算,要求人人过关。第四节做作业,难题、自己不易解决的,就放在晚上讨论解决。下午半天,全是语文,学生看书讲故事。

为了提高听力、发展智力,我要求学生用心听题、背题。我说,你们说算命瞎子能,还是咱们能?学生说算命瞎子能,因为算命瞎子耳朵能。我说那咱们现在都闭上眼睛,当算命瞎子。这个数学题我先备课,数学题前面有四五道简单的,中间的两三道难一点,最后的两三道最难。头两三道容易做,不讲就学会了;中间的三道上课讲;最后三道难的,咱们晚上去柏树园去学。

柏树园是乡亲们的坟地,里面长了许多柏树。那时正是五六月,教室里非常热。我发现柏树园里面清风徐徐,非常凉快,就决定下午在学校里学语文,晚上带学生到柏树园里上数学。

到柏树园后,我说咱们现在都变成瞎子了,都变成耳朵灵了。现在我说题,你们听着,我把题说慢一点,我背三遍,然后你们复述。好学生背背就会了;再问中等学生,中等学生听听也会了;最后问差学生,我又讲了几遍,他们也跟着会了。我说:“好!全班同学都熟悉了题目,下面讨论解题的方法。”

我要学生按四个层次思考:题目要求是什么?题目给解题提供了什么条件?解题的方法、步骤是什么?在心里列算式。

经过这样的讨论、训练,人人都进步了,班里没有差生了。

1952年的升学考试,27个学生被南阳县二中录取,占二中录取人数的60%,比区直小学30%的成绩高一倍。村政府敲锣打鼓,考上的学生家长无不眉开眼笑,买来的糖果糕点堆满了我的办公桌。方圆七八里村子的乡亲,都夸我是当地办洋学堂以来最好的一位老师。我自己激动得数夜没有睡好觉。

1953年我考入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一度离开乡村小学教师的岗位。

访谈后记

非常感谢河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赵发中研究员和河南南阳教科所李大峰副所长为我们提供无私的帮助,正是在他们的帮助下,我们完成了对86岁高龄的闫旭生老师的访谈,以及一系列对河南乡村教师的访谈。

闫老师一生极其坎坷,无论是家庭还是事业都曾遭遇巨大变故,但在他的叙述中,我们听不到一丁点儿的哀怨或不平。我们感叹闫老师如此高龄还有着惊人的记忆力,他对小时候考试的试题记得一清二楚,甚至连里面的数字和答案也都能一一报出;感叹他空有一番才情抱负,却因当时中国特殊的政治气候而失去了人生最关键的十多年光阴;感叹他在访谈中不断流露出对教师职业的崇敬和热爱。人生起伏和坎坷让他深感重回讲台是如此不易又如此幸运。他将满腔热情融入自己平日的教学工作中,结合有限的教学材料为学生不断地挖掘丰富的教学内容,细致地研究语文教学,敢于质疑语文学科中既定的内容,并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由于篇幅有限,本文只涉及新中国成立初期这一段时间与历史。希望通过此文,帮助读者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乡村教育的概貌,让我们的读者知道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乡村教师是在怎样的条件下进行我们乡村教育建设的。

感谢赵发中老师和李大峰老师,没有他们的引荐,我们就见不到闫老师这样对乡村教育有深厚的感情又极有经历的乡村教师。两位学者不辞辛苦,陪伴我們进行整个访谈,他们扎实的史学功底,对家乡教育历史与现实的熟悉,与闫老师的朋友身份,以及及时的方言翻译让我们的访谈极为顺利和深入,我们也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中原人民善良、朴质、务实、豁达的优秀品质。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师口述史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胡玉敏

huym@zgjszz.cn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