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校本课程开发的路径研究

时间:2024-05-07

张芝明+祁文婷+范国庆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校本课程开发已成为基础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笔者参与开发的校本课程为例,探讨校本课程开发的路径问题,总结经验并提出自己的思考。

一、课程开发的背景与意义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媒介资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已无处不在,依托互联网技术而生的媒介平台更是成为青少年获取知识、认识社会的新途径。网络带来了更多的资讯选择,看似更加开放与多元,但在个人本位的影响下,学生往往根据自身喜好选择信息和相关领域,只看我所看,想我所想。“当个人忽略公共媒体而对观点和话题进行自我设限时,这样的机制其实存在着许多危机,而且越来越多的人只听到他们自己的回音,这样的情形比分裂来得更糟糕。”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互联网带来的无限可能,因此,提高青少年的媒介素养,培养青少年的思辨能力已成为当下的重要课题,这也是“电视节目与电视记者入门”及“中学生媒介素养”课程开设的现实背景与重要意义。

电视节目与电视记者入门课程是中关村中学的精品校本课程之一,以学校电视台为实践平台建设而成。2007年,随着高中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实施、校本课程建设的进一步开展,学校在高一、高二年级分别开设了“电视节目与电视记者入门”与“中学生媒介素养”两门校本选修课程,大量学生报名学习。如今,许多学生已成为优秀的传媒人。

二、课程开发的前期调查

“电视节目与电视记者入门”作为学校的校本课程之一,在课程设置前期,经历了以下三个方面的调查研究:学生健康发展需求调查、学校资源特色调查与教师课程能力及社会资源调查。

1.学生需求调查

校本课程的核心价值在于给予学生充分的成长空间,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在调查中,我們发现越来越多的学生使用大众媒介和新媒介来检索、收集信息,但也常常被媒体所提供的信息误导。提高中学生自身信息鉴别能力是大势所趋,更是学生的兴趣所在。这在选课人数上也能反映出来,每年高一电视节目与电视记者入门的选课人数都高达六七十人。

2.学校资源特色调查

中关村中学坐落于中关村高科技园区的核心区域,教学设施先进、各类实验室齐全,拥有科技活动场馆、校园广播电视、学生电视台等场馆。依托于学生电视台、校园广播电视已有的硬件优势,电视节目与电视记者入门课程的可操作性大大提高,学生们拥有自己实践发挥的

平台。

3.教师课程能力及社会资源调查

学生电视台成立于1992年,初期由教师独立制作节目;1998年开始,正式成为学生电视台并定期播出《校园新闻》,部分学生参与到节目制作的过程中来;2003年,学校启动了全面培养学生记者工程,大量学生参与进来。十余年来,无论是独立制作节目的教师还是曾参与节目制作的学生,都为电视节目与电视记者入门课程的开发提供了诸多的经验和参考。

在全面分析前期调研结果的基础上,学校逐步确定了该课程的总体目标和开发原则。课程目标:考虑到中学生的知识结构、现实兴趣和未来发展,在理论教学中,旨在提高学生观看、收听、解读媒介信息的能力,提升媒介素养,养成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在实践教学中,强调有针对性地指导,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制作各种媒体信息的技术能力。

开发原则:关注学生的个性需求和兴趣;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邀请校外专家、业界人士广泛参与,加强课程的可操作性和弹性;着重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的学习方式和独立自主的探索性学习方法的养成,充分激发其潜力。

三、课程的实施与内容

1.入门—零门槛、无限制

电视节目与电视记者入门课程招募学生记者时没有名额限制,也不设置考试门槛,为的就是让每一位有兴趣、有潜力的学生都有机会,并在学校电视台有所发展。因此,每年该课程的选课人数都高达六七十人,加上高二年级已有学生总人数可达100余人。

2.基础教学—自然淘汰机制,实现教学内容与学生兴趣的完美契合

电视台采用自然淘汰法进行管理。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由选择留下或者退出。自然淘汰法犹如大浪淘沙,经过一学年的接触学习,高二年级留下来的往往是真正对课程感兴趣、喜欢该课程并想有所作为的学生。这样能够真正实现教学内容与学生兴趣的完美

契合。

初期教学的内容以基础知识普及为主,诸如节目制作的基本知识讲解、基础软件的学习及使用、节目鉴赏的方向要领等。中期教学则选择某一栏目或节目,由学生自主讨论、教师解疑点评,旨在全面挖掘、引导学生兴趣的发展和走向。

3.精英教学—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进入高二,教师根据留下来学生的个性需求及特长,开始有针对性地培养。口才好的同学重点挖掘其主持人、记者的潜力;写作能力强的同学重点发挥其写作编辑的能力,做撰稿人;摄影技术高的同学主管新闻图片、活动照片的收集,培养其摄影技巧和挖掘素材的能力;爱好电脑的同学注重培养其EDIUS、AE、Photoshop等软件使用与节目制作的能力。

教师会结合电视台原有的硬件、软件资源,让学生团结协作,自主策划拍摄短片,锻炼其实践能力。为了使校园新闻的内容更丰富、更具有可看性,学校在《校园新闻》中适当增设一些子栏目和相关专题,如“综合新闻”“电视读报”和“好歌好书好电影”等,使更多的同学有了表现自己、锻炼自己的平台和机会。2008年,电视台学生记者根据选题制作了奥运专题节目,荣获了海淀区举办的奥运DV大赛一等奖,这是同学们团结合作的成果,也证明了学校电视台的

实力。

四、课程的效果与反馈

随着课程的开展和不断改进,越来越多的学生拥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媒介素养。做节目编导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节目策划、结构安排、内容排版、人员调配能力;做后期制作的学生,能熟练使用EDIUS、AE、Photoshop等影像处理软件,并熟知节目的素材组合及人、声、词、画、音、字等节目元素的具体编排;学习摄像的学生能够自如地驾驭机器,拍摄出高质量的视频、图片资料;做记者和主持人的学生,掌握了基本的上镜技巧,拥有了较强的表达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

个别学生更是已初步具备一名媒体工作者应有的职业素质和技能,为其以后的人生道路开拓了一个新的选择。2011年考入中国传媒大学的肖弋就是一个优秀的代表,肖弋在校期间曾担任电视台台长,负责电视台节目的采写编摄,在电视台的学习训练为其大学生活做了很好的铺垫。同年考入首都师范大学的熊崎越,在校期间担任电视台副台长,她说:“电视台是我高中生活的一抹亮丽色彩。对于每一位热爱电视台的学生来说,电视台是个课堂,我们在这里锻炼,在这里成长……电视台是一段记忆、一种信仰,深深扎根在我们的脑海里,将陪伴着我们继续漫漫人生

旅途。”

五、总结

縱观整个课程开发实施的过程和经验,笔者发现,校本课程的开发唯有具备以下几个条件,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追求:课程目标上,以发展符合学生、学校需要的课程方案为目标,不再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附属品;参与人员上,可聘请校外专业人士参与课程开发,使课程更具科学、合理性;课程观上,始终把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放在首位,强调教育情境与师生互动的过程与结果;学生观上,更加关注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强调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其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教师观上,教师不再是“指挥棒”“说教者”,而是研究者、开发者和实施者,更强调教师主动解释、开发课程的能力。如此,校本课程开发的路径才可能合理且科学。

参考文献:

[1]梁锋. 信息茧房[J]. 新闻前哨,2013,01:87.

[2]张芝明,范国庆. 中关村中学电视台:梦想从这儿开始—我们一同度过、一起分享[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05:93-94.

[3]吴刚平. 校本课程开发的定性思考[J]. 课程.教材.教法,2000,07:1-5.

[4]郑金洲. 走向“校本”[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06:11-14.

[5]许洁英.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含义、目的及地位[J]. 教育研究,2005,08:32-35+57.

[6]傅建明. 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J]. 课程.教材.教法,2002,07:21-24.

(作者单位:1&2.中央民族大学;3.北京市中关村中学)

责任编辑:胡玉敏

huym@zgjszz.cn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