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教师在职教育课程体系的创新

时间:2024-05-07

翟建华

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是提高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教师每五年一周期的继续教育学习,在教师的专业成长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课程则是教师继续教育这个宏大系统中的核心要素,也是开展教师继续教育活动、实现教师继续教育目标的载体,更是统整“碎片化”教研活动、提高教师职后教育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节点。区域教师培训机构的使命之一是立足教师的专业发展,不断完善“研修一体”课程体系,开展教师研修课程创新的实践研究,提升研修的专业化水平。

一、以发展为目标,构建课程体系

教师职后教育目标与课程体系是教师研修过程中的重要因素,要提升研修质量,课程体系建设至关重要。“研修一体”课程体系必须根据相应学科、对应年级教材的知识结构确定,只有弄清楚相应的知识结构,才能设计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避免随机设课。

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结合本区域教师研修课程实施现状,立足教师专业发展,在分析现象、归纳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历史与现实的比较、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借鉴与创新的融通,逐步建构出区域教师“研修一体”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由年级、学科和跨学科三类课程构成,并具体提出了每一类课程的研修目标(图1)。

“研修一体”课程体系的构建打破了以往单一关注问题解决的模式,突出了解决学科教学问题的“年级课程”,增加了提升教师学科专业素养的“学科课程”以及提升教师学习内驱力与综合素养的“跨学科课程”。也就是说,课程体系不但关注教学实际问题的解决,更重要的是在问题解决中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自主成长助力。工作重心从关注“事”,转变为不仅关注“事”,而且关注“人”,充分彰显了一线教师在教师职后教育中的主体性,且符合“研修一体”背景下区域教师职后教育的质量观,即合规律性、合需求性、合发展性。

二、以需求为导向,准确定位课程

课程体系明晰后,开展教师需求评价、准确定位课程是亟须探讨和解决的问题。在课程体系的宏观框架之下,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每学期均组织开设百余门研修课程,以满足教师的多元化需求。对于教师来说,课程的开设不仅完善了分岗位、分学科、分学段、分层次的教师终身学习和发展体系,同时构建起相应的研修目标与课程体系,使教师的研修课程主题更聚焦,大大提高了研修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促进了教师的专业连续性发展。

以往的教研优势在于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劣势在于问题的解决呈散点式分布,就问题说问题,缺乏整体建构,不利于教师发展。以小学数学学科为例,在推进“研修一体”的进程中,小学数学学科课程设计者深入一线,通过问卷、访谈、课堂观察等形式开展需求调研,发现有的教师不了解学生以往的知识掌握情况,讲授内容出现重复,学生不感兴趣;有的教师对本年级应达到的教学目标不清晰,讲授内容越俎代庖,超越课标的要求,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基于此,小学数学学科课程设计者依据课程标准整体设计课程,每学期开设一门课程,分别为小学数学学科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的研究、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函数思想的研究、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代数思想的研究,每门课程下设六个子课程。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先将每一个年级的教学目标具体化,然后将一至六年级的教学目标纵向梳理,使每一位教师都清楚自己所教年级的教学目标及与前后年级教学目标的衔接,准确定位教学,使教师研修课程系列化。

三、以问题为切入点,丰富研修资源

任何课程改革的推进都必须有课程资源的支持,教师职后教育课程也不例外。准确定位课程之后,重中之重就是课程资源的建设。在“研修一体”背景下,如何合理开发与利用有效的资源来提升研修的效能,是对每一位课程设计者提出的新挑战。区域研修课程设计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实现了课程内容选择从单一向综合的转化。

通过梳理众多的实践案例,课程设计者从问题入手寻求解决方案,改变以往“以教材和学科知识为中心”的单一格局,进行“教材和学科知识、社会生活经验、学习者的经验”三种内容取向的综合。在课程资源视域下,突破以往长期固守的教材概念局限,越来越重视教学预设资源、动态生成资源、场馆资源、现代教育技术资源、培训者及学习者资源等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共享。

1.深度开发培训者资源,凸显对教师需求的引领

培训者团队是课程开发的核心问题之一,如果没有一支高素质的培训者队伍,研修课程的质量必将受到影响。2011年,中小学书法课被确定为国家课程。课程设计者在认真领会上级精神和学科要求的同时,对本區书法教师的实际情况进行调研,发现绝大多数书法教师“教非所学”的现象十分严重,教师学科专业素养极为薄弱,无法满足书法教学的需要。基于此,小学书法学科的课程设计者与故宫书画教育中心的专业团队合作,组织开展讲学、参观、实践等指导活动,涵养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升其专业化水平。

2.关注学习者自身资源,实现其个体经验的重构

作为学习者的教师具有成人学习的特征,他们透过经验、对话和反思不断生成知识。因此,知识的生成是教师学习作为成人学习的基本过程和结果体现,而基于灌输机制的预设培训则无法体现教师作为学习者的主体性和学习的建构性,效果也自然大打折扣。①“北京市西城区骨干班主任自主发展专题研修”的课程设计者认为,教师经验即课程资源。基于这种资源观,课程的组织形式以分享、对话、互动、反思为主,学习者通过学习,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自主建构解决学生问题的“小理论”,两步九环节“我的教育公式”就是其中一例

(图2)。教师个体经验的重构凸显了生成性这一特点,使研修不再是他人“输血”,而是自身“造血”,研修效果不言而喻。

3.重视开发利用自然、社会资源,涵养教师的文化素养

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是教师研修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图3)。随着“研修一体”背景下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课程设计者逐渐打破“以学科教材为中心”的壁垒,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汲取更丰富、鲜活的课程资源。中学历史学科开展历史寻踪活动,参观国家博物馆,重走什刹海,考察利玛窦及外国传教士墓地;小学综合实践学科进行课程资源开发研究,遍访北京的博物馆及人文与自然景观。教师们在与大自然接触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对自然的认识,获取了维护生态平衡、保护大自然的知识,而且从中体悟到规律是不可违的,并将这种认识迁移到工作和生活中。教师们在社会资源的摄取中,感受着不同社会资源所蕴含的人类智慧和人类文明,涵养了学习者的文化素养与品位。

4.灵活利用网络资源和平台,开发教师学习新路径

以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信息化资源具有信息容量大、智能化、虚拟化、网络化等特点,对于延伸感官、扩大研修规模和增强研修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网历经十几年的资源积淀,为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的课程资源建设提供了有益的补充,有的课程设计者挖掘教材中存在的“空白”,为学习者提供学习的网址,推荐网上下载的文献,以弥补教材的“不足”;有的课程设计者将西城区教育研修网作为资源平台,组织教师开展主题研讨,利用视频案例资源进行网络研修,分享教学设计、课件及研究成果;还有的课程设计者充分发挥常规研修和网上研修相结合的优势,为教师校本化和个性化的自主研修提供便利。

四、以高质为追求,转变研修形式

课程资源的开发为研修形式的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在实践中,区域教师研修形式的運用正悄然由“灌输”向“参与”转化。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同时,课程实施者也改变了以往“教师讲授”的单一形式,打破了全程单向传递知识的格局,凸显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关注学习者的实践。涌现出以满足教师多元化需求的“三结合”参与式研修模式。一是“集中研修与小组学习及个人自修相结合”模式,充分彰显教师的主体地位,通过自主学习、同伴互助合作、专家专业引领,实现自身发展;二是“区级研修与校本研修相结合”模式,具体表现形式为“区校联动”,区、校就一个主题开展研究,基于教学现场,走进真实课堂,协力研究促发展;三是“线上研修与线下研修相结合”模式,采用“课例研究”“视频案例”“网上研讨”等研修方法和手段,实现真实虚拟融通,促进教师深刻反思。

研修形式的转变,遵循教师学习的特点,有利于强化教师的互动参与,增强了研修的吸引力、感染力,从而实现了指导者与学习者的对话、学习者之间的对话、学习者与文本的对话、学习者与环境的对话,激发了教师的学习动力,提升了教师学习的自主性,改进了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研修形式的转变还促进了碰撞、分享、生智的团队合作,生成了多元、转化、建构的学习方式,使教师在不断的反思、研讨、总结中,拓展了自己研究的深度和研讨的广度,提升了研修质量。

本文基于实践,从构建课程体系、准确定位课程、丰富研修资源、转变研修形式四个方面,梳理了“研修一体”背景下,区域教师职后教育课程的创新经验。之所以称其为创新,是因为在由“教研”和“培训”向“研修一体”转化的过程中,必须突破旧的思维定势和常规戒律,而创新的本质就是突破。这种突破的立足点是教师的专业成长,这种突破的载体是课程,这种突破的意义是探寻教师职后教育的专业化。

责任编辑:江丽莉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