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亲子冲突: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契机

时间:2024-05-07

徐璐

青春期亲子冲突历来是学界和媒体热议的话题。有学者将青春期比喻为“疾风暴雨”时期,认为“亲子冲突”(conflict with parents)是与情绪激荡和冒险行为并列的青春期困难时期的三个要素[1]。媒体更多的是从青春期亲子冲突对亲子关系、心理健康教育和青少年未来发展的负面影响加以报道,部分夸大或歪曲青春期亲子冲突的负面影响。事实上,青春期亲子冲突是子女青春期中的生物、认知和社会过渡,家长在中年期中体验到的转变,以及家庭在家庭生命周期的这一阶段中经历的变化这三者结合在一起所引发的关系转变[2]。

为了还原初中生亲子冲突的本来面貌,2015年上半年,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科技研发中心张敬培主任主持的课题组对北京市、黑龙江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江西省、山东省、云南省及广东省7个地区的两万名家长和两万名初中生进行相关问卷调查。此次调查将初中生情感心理需求的改变、独立意识的增强和交往模式的变化视为触发亲子冲突的发展性导因,认为青春期亲子冲突应被视为初中生认知发展和个性社会化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既是亲子间关系转变的一次考验,更是促进初中生心理健康、全面成长,构建成熟亲子关系的重要契机。

一、情感心理需求发生改变,但未影响亲子感情

青春期的学生正处于典型的烦恼增殖期,往往在情绪中表现出明显的内隐文饰性,即内心体验与外部表现不一致,不愿轻易表露自己的情绪情感和心理需求,对家长的情感需求也由儿童期的显性亲密转为隐性依恋,渴望获得来自家长主动的情感关照和理解。而此时,如果家长未能及时发现子女的这种情感变化,容易引发子女对家长的不满,误认为家长不理解自己,最终导致亲子冲突。

在本次调查中,初中生对获得父母情感支持的需求意愿十分突出。首先,以父亲为例,在调查子女最希望和爸爸一起做哪些事时,我们分别从情感支持(和我分享心事和秘密、拿不定主意时帮我分析、受委屈和挫折时给我支持等)和娱乐消遣(一起运动、一起探险、玩游戏、和爸爸单独旅行等)两个方面列举出父亲陪伴子女的10件事情,如图1所示。在学生问卷中,情感支持类的“受委屈或挫折时给我支持”和“拿不定主意时帮我分析”排在前两位,分别为46.55%和40.98%,而娱乐消遣类的“一起运动”“玩游戏”等的比例则相对较低,分别位列第3、第7位。可见,与消遣娱乐相比,初中生更希望获得来自父亲的情感支持。通过对比进一步发现,女孩对这两个方面的需求意愿较男孩更为强烈,均超过五成。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获取父亲情感支持的意愿呈直线上升趋势。

那么,子女对父亲的这种情感需求变化是否被察觉,并在教育行为上有相应的改变呢?在调查子女意愿的同时,我们也对父亲与子女常做的事情做了现实性调查。数据显示,尽管在“父亲和孩子最常做的事情”中,“孩子受委屈或挫折时给他鼓励”和“孩子拿不定主意时帮他分析”仍位列前两位,但从数据来看,其比例均低于“学生期望”中的比例。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还有18.61%的父亲给出“这些事情都很少做”的答案。两组数据对比可以推断,大部分父亲在子女进入青春期后会适时地关注子女情感需求,并给予一定的心理支持,但与子女的需求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子女的情感需求未能得到充分满足,还体现在问及子女“和父母沟通中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时,有50.39%的初中生认为父母不能理解自己。其中,女孩对此的感受更为显著,高达53.51%,比男生高6.02%。可见,子女获得父母理解的这一需求未能得到充分的满足。

可见,伴随青春期子女年龄的增长,子女对父母的依恋程度并未减少,而是更加倾向于内隐的情感需求,而这种变化往往易被部分家长忽视。于是,子女期望和家长给予存在一定的差距,亲子冲突一触即发。因此,家长要善于发现这种情感的变化,并给予积极引导,主动关心、理解。

由于子女情感心理需求与父母情感支持不对等所导致的亲子冲突会引发何种后果?我们对进入初中后亲子关系的亲密程度进行调查发现,56.28%的家长认为与子女的关系变化不大,20.85%的家长认为和子女的关系越来越亲密,认为和子女关系越来越疏远甚至越来越紧张的比例分别为16.71%和6.16%。进一步将该组数据与“你和孩子发生冲突通常最主要的原因”进行交叉分析发现,无论何种原因导致的亲子冲突,其与亲子亲密程度的相关性均不显著,即家长认为亲子感情“变化不大”的比例最多,“越来越亲密”的次之,“越来越紧张”和“越来越疏远”的比例最低。

可见,虽然初中生的情感发生一定的变化,但亲子冲突并未对亲子感情造成太大影响,甚至冲突的产生反而提供亲子双方相互反思和理解的契机,迫使家长改变其教育观念和行为,对亲子感情起到促进作用,也促使家长要善于引导孩子的情感,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子女自主性增强,但未危及父母权威

成为一个自主的人— 一个自我支配的人—是青春期中的一项基本发展任务[3]。青春期是由儿童期典型的依恋性向成年期典型的自主性转变的过程,这一阶段子女自主性的增强的确是促发亲子冲突的重要原因,但并未对子女与父母的角色关系以及父母的权威造成直接性的威胁。对此,家长在对子女的心理与情感进行积极引导时,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有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本次调查主要通过对初中生和家长在择友、学习和重要事情抉择等方面来考察初中生的自主性,以此分析导致亲子冲突的路径。在择友方面,如图2所示,与家长相比,子女更看重兴趣爱好相近、观点一致、性格相投和外表,而家长则更看重学习成绩、人品、家庭条件和家境相似。在交友观方面,子女更侧重交往层面的因素,家长则更侧重朋友个人条件因素,二者存在明显差异。可以窥见,初中生已经具备相对独立的价值倾向,受家长影响越来越小。在对孩子意愿的调查中,“不要干涉我和朋友的交往”的比例接近10%,可以看出他们已形成相对独立的价值判断,与家长的分歧日益凸显。因此,家长若沿袭儿童期的单向权威,极易促发亲子冲突,使得子女希望家长“不要干涉我和朋友的交往”的呼声随年级升高而持续增加。

在学习方面,随着初中生行为自主性的增强,他们更希望获得自主学习机会,倾向于获得家长的情绪情感支持,比较抵触以关心支持学业为名的助学行为,在“学习方面最希望父母做的事”方面,高达63.21%的子女希望得到家长的鼓励和肯定,18.29%的学生希望能管理自己的学习,而希望家长买学习资料或报班、辅导功课的分别为3.96%和5.59%。进一步分析发现,随着年龄增加,学生希望家长给自己买学习资料或报班、辅导功课的比例持续降低,到初三时,上述两个方面比例仅分别为3.13%和3.25%。可见,随着年龄的增加,初中生在学习方面的独立意识越来越强,不希望父母过多关注和干涉,更希望获得来自情感上的支持。

此外,本次也调查了家长对子女学习会采取的方式。当问及家长在孩子学习方面“做得最多的是什么”时,我们会发现亲子冲突的真正原因,30.44%的家长选择督促他学习,21.25%的家长选择给他买学习资料或报辅导班,这两项合计超过家长总数的一半,而这恰恰是子女最不希望家长参与的部分。而且,该数据随着子女年龄的增加并未降低。可见,在学习问题上,伴随子女年龄的增长,子女希望能够有更多的自主空间,而父母并未因此调整其教育方式,仍延续小学时以鼓励、督促为主的方式,对子女学习的支持定位在报班、买资料、督促等干预层面,忽略对其学习情感的关注,势必导致亲子双方“供”与“求”的偏差。当子女感到这种偏差时,便会通过各种消极或积极的方式予以争取,以期获得更多的自主权。这时,父母便有了权威被挑战的感觉,试图通过各种强硬手段维护家长权威,亲子冲突由此产生。

但这种表面上子女试图打破、家长极力维护的权威是否真的受到威胁?本次调查数据显示,并非如此。当问家长“青春期孩子慢慢独立,对家长的依赖逐渐减弱,您的感受如何”时,超过一半的家长表示感到欣慰,但也有高达68.89%的家长表示对此“有点失落”甚至“难以接受”,而这种失落感在母亲中更为显著,为28.66%,父亲则为23.51%。本次调查主要通过家长对子女的影响力来考察家长的权威水平。在对初中生偶像的调查中,在列举的19类人群中,有15.21%的学生最崇拜的人是父母。可见,在这部分学生中,父母仍旧具有相当的权威地位。同样,在问及学生“成长过程中对他影响最大的人是谁”时,也再度肯定家长的权威地位,31.09%的初中生选择父亲或母亲,为诸多项目中最高。子女对父母权威的肯定还体现在对家长的评价方面。超过85%的子女认为家长“非常合格”或“比较合格”,其中,认为父亲和母亲非常合格的比例分别为65.76%和55.54%,均超过五成。

综上所述,初中生由于个人自主性增强所引发的冲突表现为:子女对父母单向权威日益敏感,力争双向平等和更多的自主性,但这种冲突仅应被视为青春期子女自我建构的一个重要阶段和组成部分,并未危及父母权威。而父母在对子女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完成转变,由“传统型权威”(传统习俗赋予家长的权力和职责)向“魅力型权威”(家长个人思想、修养、举止等)转变,改变与子女的沟通和管理方式,提升自己在子女心目中的权威和影响力。

三、交往方式出现变化,但未阻碍亲子沟通

青春期阶段的家庭功能发生重要转变。在婴儿和儿童期,家庭的功能和职责相当清晰:养育、保护和社会化,尽管在青春期中所有这些功能仍然是重要的,但青少年更需要的是支持而不是养育,是指导而不是保护,是指明方向而不是社会化[4]。在这样的背景下,亲子间的沟通方式必然发生改变,如果其中一方或双方未能顺应这种改变,亲子冲突随时可能被触发。而家长要更加地顺应这一变化,因时制宜,改变交流方式,科学引导子女的心理与情感变化趋势。

初中阶段,家庭成员之间的日常交往活动和沟通方式面临重组,随着年龄的增加,家庭活动时间越来越少,尤其是所有成员都参加的活动比小学明显减少,调查数据显示,初中生家庭组织家庭活动(包括旅游、郊游、聚会等)的频率较少,“很少组织”的超过一半,“几乎每周都有”和“半月一次”的比例仅分别为8.64%和10.03%,与2014年进行的小学生问卷调查的同类数据有大幅下降。将该数据与学生年级进行对比发现,如图3所示,随着年级的增加,家庭活动的频率也随之减少。

不可否认,家庭成员间活动的减少意味着较童年期亲子沟通的时间随之减少。但这种互动的减少并不意味着亲子间沟通出现阻碍,而是相应地为初中生提供更多的自由时间和自由空间。对青春期子女而言,在与家长的沟通中,他们也逐渐独立化。在本调查中,当初中生面临一些负面情绪时,他们更希望父母将自己视为独立个体,给予独立思考和独自解决的机会。

当问及“如果父母的要求给你带来较大压力,你一般会怎么做”时,选择“自己调节”的比例最高,为36.41%,“主动和父母沟通”的次之,为28.25%;当问及“不开心时,你最希望父母怎么做”时,选择“别烦我,让我自己消化”的比例最高,为36.94%,“和我一起做开心的事”为34.16%,选择“耐心开导我”的比例最低,为28.91%。

上述两组数据不难看出,当在遇到一些负面情绪时,初中生更希望能够有自己独立思考、解决的空间,然后才是与父母沟通,寻求父母的帮助。这是其独立性增强的体现,也是其沟通方式的转变。

那么,父母在子女出现负面情绪时,又该如何处理呢?当孩子不开心时,家长首先做得最多的是“耐心开导”,比例高达52.91%;陪孩子做开心的事情为19.38%,让他自己消化的仅为18.13%。

可见,家长做得最多的(耐心开导)恰恰是子女所最不愿意父母第一时间给予的。亲子间“供”与“求”的矛盾再次出现。在亲子间出现意见分歧时,亲子双方的应对策略则能进一步说明该问题。当子女不同意父母的意见或观点时,接近一半(47.38%)的子女会努力争辩,说服父母;选择顺从,“很少争辩,按自己的想法做”的子女则仅为22.56%。在家长方面,当“孩子不赞同您的看法或意见”时,61.52%的家长会和孩子一起讨论,32.67%的家长会想各种办法说服他。将子女和家长的数据结合发现,当亲子间出现意见分歧时,子女的据理力争、父母的极力说服使对问题的讨论逐渐升级为言语冲突的可能加大。

可见,初中阶段的子女随着年龄增大,家长原有的以陪伴为主线的沟通模式被逐渐打破,全新的沟通模式正在形成。子女在沟通中对独立解决问题、平等对话的需求日益增加,但家长却仍旧延续童年期的沟通方式,希望通过语言帮助子女缓解负面情绪,与子女达成一致意见,但往往事与愿违,引发亲子间的言语冲突。

我们不难看出,初中生和家长在沟通方式上发生了从非对称和不平等的模式向平等交流模式的转变。在这一互动模式的变化阶段,可能会导致家庭系统发生暂时的扰动,出现亲子矛盾,但这可以被视为初中生社会性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通过与家长的沟通,培养人际交往中需要的基本心理素养,获得人际交往的基本策略。

那么,这种由于子女沟通方式变化和家长沟通方式延续间的冲突是否会对亲子沟通构成障碍?通过调查发现,在初中生的日常生活中,家长仍是其沟通和信任的第一对象。在选择兴趣班和辅导班时,45.83%的初中生会与父母协商决定;在初中生有心事时,由于同伴群体在该阶段的特殊意义,朋友被视为第一倾述对象,但与其他倾述对象相比,父母仍占较高比例,22.53%的初中生会将心事告知父母。可见,尽管亲子沟通中由于沟通方式的变化会引发亲子冲突,但并未使亲子沟通存在实质性的障碍。

综上所述,青春期在生物和认知方面的成熟,可能对破坏青春期早期家庭系统的平衡起到一定的作用,促发不同程度的亲子冲突,但从发展理论的角度看,这种平衡被打破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既促进子女情感丰富、自主性增强、人际沟通能力的健全,更可维护家庭中亲子间相对稳定的情感依赖关系,促进家长权威类型的合理转变以及亲子间更成熟沟通模式的构建,促使家长进一步关注子女的心理健康,给予科学引导,采取科学的教育方式。

参考文献:

[1] Arnett. Adolescent Storm and Stress

Reconsidered[J].American Psychologist,1999,54(5).

[2][3][4]罗尔夫·缪斯. 青春期理论[M].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4:160、370、160.

(作者单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科技研发中心)

(责任编辑:孙建辉)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