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数学分层测试卡》究竟改变了我什么?

时间:2024-05-07

张永

2007年,在北京密云县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开展“农村基础教育现代化实验区”建设项目时,我就开始参与“小学数学分层评价”的课题研究。从那时起,我开始和《数学分层测试卡》结识,它成为伴随我进行数学课堂教学多年的老朋友。

回顾这几年的成长历程,可以说是刻骨铭心。我常常自问,《数学分层测试卡》究竟改变了我什么?

7年来的课题研究让我这样一位来自山区农村的教师充满教育的自信,从在大型活动中当“听众”不发言,到现在不仅参与主持市、区、县的各种活动,还先后在全国20多个省、市参与了30多场的培训交流,到现在,已有超过1万多名的教师听过我讲的课和发言。

一、开始追寻数学本质的教学

“做‘真的研究,研究‘真的问题”是我参与“小学数学分层评价”课题获得的最深的感悟和认识。正是因为这一课题的开展与参与,我才有机会和许多名师、专家进行更深层面的接触。在名师、专家的引领下,我不仅在教育教学观念上发生转变,而且观念层面的转变也促使我的行为发生变化,开始认真地研究数学教学,从简单的情境创设,走向对数学本质、数学方法与思想的研究。“烙饼中的数学问题”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第7册“数学广角”单元的教学内容。在以往的课堂中,我会关注学生如何计算,将主要的教学目标定位在找出最节省时间的烙饼方法。通过专家和其他教师的引导,我开始认识到教给学生知识固然重要,但更要让学生理解“运筹”这种数学思想,让学生把握知识背后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有了专家的引领,我的数学专业素养不断提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的理念成为我思考每一节数学课的自觉行为 。

至今让我记忆十分深刻的另外一节课是“‘克的认识”。我们知道“克”是表示物体质量的一个单位。在这节课的第一次教学设计中,我会引导学生用手掂一掂物体有多重,感受物体的质量,但这个让我自以为很得意的设计在课堂上并没能过得了学生这一关。学生在课堂上成为一个个机械的操作工,只是简单地重复掂估物体质量的动作。并且,在课后的测验过程,学生对“克”这一质量单位并没有建立起清晰的概念。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和专家们反复研讨,决定要引导学生建立一个质量标准,让他们对比所掂物体的质量,让学生在体验“克”这一质量单位时,形成“比较”的数学方法。

简简单单的《数学分层测试卡》,不仅是在检测、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掌握情况,更是一把“双刃剑”,会透过学生的完成情况,让我在思考自身的教学效果中提升自身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认识。

二、重新审视学生

在“小学数学分层评价”的课题研究中,在《数学分层测试卡》的使用实施过程中,通过学习与培训,我认识到每一位学生都是不同的生命个体,他们之间存在差异很正常,他们在课堂上的学习速度是会有快慢之别。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不仅会分析学生间存在的差异,还会尽力地将这一差异转变成教育教学资源,有针对性地进行激励性评价。当学生研究问题失败时,我会鼓励他们说:“要相信自己,研究就是错了再试的过程。”在学生小组成果汇报不清楚时,我会对他们说:“感谢你们的参与,参与就是走向成功的开始。”

刘政,我接手六年级以来最早认识的一名学生,不爱写作业,成绩在班级中最差,对什么事情都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有一天,他破天荒地主动完成了《数学分层测试卡》中的作业题,我欣喜异常,兴奋地批改他的作业,结果却发现大半的题都是错误的,那我应该如何给他评分呢?思索之后,我决定重新给他讲解一遍这些题目,让他再重新做,做完之后我再批改。这一次,我在他的《数学分层测试卡》基础题上写了一个大大的100分。当我写完100分时,他把眼睛瞪得大大的,问我:“老师,您写错了吧?”“没有呀,这些题你不是全写对了吗?”之后,我告诉他这个100分是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的,“今天你主动把作业写完,又全都改对了,难道不应该给100分吗?”这让他激动了好一阵子。但真正转化一个学困生更多的是要帮助他们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现在,刘政会认真地听讲了,作业也有了明显的进步,从一个需要教师整天督促的学生,到今天能主动地学,对他来说是一个大的飞跃,这些都可以说是《数学分层测试卡》的功劳。在分层评价理念的指引下,我不断地研究学生,改进课堂教学活动,尽力地让学生喜欢我的课,喜欢数学这个学科。

三、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与提升

回顾自己在山区工作的日子,我真的没想到还有机会见到仰慕已久的名师和专家们,更没有想到可以零距离地与名师、专家接触,得到他们悉心的指导。现在,这一切成为现实。在北京师范大学搭建的这个大舞台上,这些专家、名师不仅在如何上好每节课上给我以引领,更让我想不到的是,我可以坐下来和他们一起进行深入的研讨交流,自信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1.和专家零距离接触

在这几年的时间中,我积极地参与课题组组织的每一次培训活动,并把每一次的活动情况进行认真的记录和反思,应用于我的教学实践。在刚开始时,我的教学实践还是和专家讲的有一定的距离。带着这些疑问,我会请教这些专家,他们像朋友一样和我一起进行分析与研究,而不是简单地说教。在一次次的研究与实践中,经过反思与再实践,我的课堂教学终于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能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体系,形成研究策略,科学、严谨、高效地进行课堂教学。

在参与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从梁威、吴正宪、范存丽、刘德武等专家身上汲取了更为专业的数学素养,他们与人相处时的平易、工作时的尽心尽力,也在时时刻刻地感染着我。在北京师范大学的学习、听课与培训中,我总能感受到这一团队对我们无微不至地关心,他们对教育事业的无私奉献和对工作负责任的精神,始终激励着我不断地进步。这使我懂得要在工作中培养自己的责任心,不论多苦多累,要对工作充满热情。

2.参与鲜活的培训活动

北京师范大学《数学分层测试卡》项目的培训,并不是单纯的讲座和听课,而是会根据教师的专业发展设计一些“量体裁衣”的培训方案。2009年6月,为了让我们能更深入地研究学生的心理,他们组织了三次让教师充当学生的课堂模拟活动,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课后的反思中,我这样写道:

我再次当了一回学生。说实话,这种感受比我预想的要多得多。不想叙述多少课的内容,但一直坐在后排的我,有了一种“后进生”的感受,发自心底地想对老师说,“我也需要你们的鼓励”。

下课了,我没有一丝的放松感,始终沉浸在课堂的紧张气氛中,让我想起许多许多,更多的是我的课堂。作为一名教师,需要替那些“后进生”们想想,俯身下来,理解、信任、鼓励他们,因为他们比任何人都需要。

鲜活的课题培训,不再是传递与接纳,而是找到我们思维认识的“短板”,提升自身的能力。这些活动开阔了我的视野,使我能从更多的角度去处理问题。

3.不断反思、积累

课题研究仅仅依靠专家的引领是不够的,还需要我们亲身实践,特别是要落实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在学习与实践的基础上,超越自己,进行反思。其实,要想超越自己,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在几年的课题研究中,我真实地尝到通过自我反思、不断超越自我的甜头。在学校的帮助下,我建立起自己的工作博客,把工作中的心得、收获和其他教师分享。这是在促使我要进行不断的反思和积累,积累教学工作日记,在“学习—实践—反思—积累”的良性循环中工作,赢得收获,走向成功。

通过“小学数学分层评价”的课题研究与《数学分层测试卡》的教学实践,我认识到:作为一名青年教师,不能做一个教书匠,而要做一位研究型的教师。教育是做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那些笔下的理想,只有在实践中坚持思考,在思考中不断实践,在积累中持续发展,在发展中继续创造,才会更加精彩。今后,我将继续在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上,踏踏实实地工作,享受工作的快乐。路在脚下,心向远方。我会一如既往、一步一个脚印坚实地走下去。

(作者单位:北京市密云县太师屯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孙建辉)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