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中语文节选课文教学策略初探

时间:2024-05-07

胡传海

节选课文有其自身的独立性,又与原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如何处理节选课文与原作的关系,利用原作辅助教学,这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难以回避的问题。然而,这一问题却没有引起广大教师的足够重视,脱离教材盲目延伸,囿于教材节选范围断章取义等现象屡见不鲜。因此,教师要想解决高中语文节选课文教学中的诸多问题,就需要形成与掌握一系列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节选”有别,差异处理

1.明确课文体裁,注意行文连贯性

教师在节选课文教学中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莫过于处理其与原作的关系,而决定是否要借助原作辅助教学的关键在于节选课文自身的特点。教师要根据节选课文的文体决定是否向原作靠拢。语文教材在编写的过程要考虑课文篇幅等问题,因而“那些‘文质兼美而篇幅稍长的文章或著作,只有‘节选其中的某一片段,才有可能成为教科书中‘适合教学的课文”[1]。诗歌和散文往往篇幅较短,大部分内容在编入教材后仍保持“健全”;小说和戏剧一般篇幅较长,编入教材时常会被“腰斩”,语文人教版必修教材中唯有鲁迅先生的《祝福》“幸免于难”。节选课文人为地在内容、形式等方面显得突兀和不协调,所以教师在授课时要采取一定的补救措施,或补充背景,或出示课文前后被省略的内容,消除学生在阅读时产生的不适感,避免出现阅读障碍。

此外,教师也要根据节选课文前后的连贯性决定是否引入原作辅助教学。节选在控制文章篇幅的同时必定会破坏作品的连贯性,而前后失联的作品无疑会影响学生的阅读,有时甚至会闹出“盲人摸象”的笑话。值得关注的是,教师在讲授散文类节选课文时,一定要介绍课文的相关背景资料,补充与事件、人物相关的片段,呈现被省略的内容,解决学生在节选课文中无从知晓但会影响学生阅读和理解的问题。

2.揣摩编者意图,参考同类课文教学

教师在处理节选课文与原作的关系问题时,一定要考虑教材编写者的意图,特别是这些原作经过编写、加工改造后,节选课文的“今生”早已“脱胎换骨”,与其“前世”大不相同。因此,在节选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节选课文身份,凸显其教学价值。其实,“作为一种语文教材,‘节选课文与其他课文之间的共同性是主要的、基本的,教学中不需要也不可能另立门户”[2]。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参考节选课文所在单元其他课文进行教学,明确节选课文所在单元主题,观察同单元的课文搭配情况,了解教材中的单元提示以及单元目标,通过比较节选课文与其他课文的特点确定节选课文在本单元中所承担的任务,从而确定节选课文的教学内容。例如,人教版必修2《离骚》,教师在教学时不需要呈现已省略的内容,这是因为该单元的主题是“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单元学习目标是“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不同的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还要注意不同诗体的节奏,感受由此产生的不同情趣”。因此,《离骚》的学习重点在于反复吟咏,在诵读中观察楚辞错落中见整齐的句式风格,感受楚辞舒缓但不死板的节奏特点,体会蕴含于文字中强烈的思想感情。

3.摸清学生水平,迎合学生阅读需要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和主体,在节选课文的教学中亦是如此。处理节选课文与原作的关系,教师不仅要根据节选课文自身的特点及教材对节选课文进行定位,也要考虑学生的真实水平和实际需要,而后者具有决定性。在节选课文教学的准备阶段,教师不仅要备课文、备教材,还要备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需要,灵活调整节选课文的教学计划。

一般来说,高中学生的思维活跃,接受能力较强,但阅历较浅,阅读经验不足,特别是对古典名著、中外长篇文学著作的兴趣不浓,因而教师在节选课文课堂教学时要有意识地介绍课文的相关背景,补充省略部分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节选课文,通过节选课文展示原作的价值和魅力,调动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二、突出重点,释疑激趣

在节选课文教学过程中,向原作拓展、引入原文要基于节选课文与原作之间的联系,但节选与原作的联系往往是多方面的,教师教学时必须要有选择性地引入原作内容。

第一,引入的原作内容必须服务于节选课文的教学重点。正如冯渊所说:“教师要根据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实现课文在单元中的教材功能,不能没有语文课程意识作随意发挥。”[3]节选课文虽然具有“节选”的特殊性,但也具有“课文”的普遍性,而且“课文属性”是节选课文的本质属性。和非节选课文一样,节选课文的教学一定要根据各方面的情况来确定教学的重、难点。因此,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引入原作必须服务于节选课文的教学,必须有利于解决教学的重、难点,达成教学目标。例如《装在套子里的人》,如何理解“套子”的真实含义,无疑是教师教学的一个无法绕开的重点。当教学活动进行到大家为别里科夫送葬时,学生根据别里科夫生活中的那些有形的和无形的“套子”对他的形象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但对“套子”的真实含义及其危害性不甚了解。熟知原作《套中人》的教师一定知道,课文在这里省略了一段描述躺在棺材里的别里科夫的神态的文字,所以教师要将这段极具讽刺意味的文字补充进来,让学生明白棺材是别里科夫最后的一个“套子”,认识到他的偏执、守旧、迂腐是如此之彻底与顽固。结合当时的环境描写,学生会对“套子”的理解更深刻,会意识到就像当时阴沉的天气一样,沙皇统治下的俄国依旧笼罩在“套子式”的、令人窒息的恐怖之中。这样恰到好处的补充解决了学生理解上的障碍,那些原本难以攻克的教学重、难点处理起来也就得心应手了。

第二,拓展内容必须有利于学生对节选课文的深入理解。利用原作辅助教学除了目的鲜明外,还要操作灵活,即补充的内容要有利于学生对节选课文全面、深入、细致的理解。学生理解节选课文需要联系被删掉的内容时才可以补充,这样可以使学生从被删掉的内容中获得思想支援,否则的话,是徒劳无益的[4]。当然,补充的内容不仅仅是删掉的内容,只要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思维的发散,及与原作密切相关的内容都是良好的补充材料。

第三,延伸内容最好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毋庸置疑,教师在课堂上必须以节选课文的教学为中心,但原作的丰富内涵是节选课文永远也无法替代的。以小说为例,有教师谈到阅读原作的必要性,认为“学生对长篇小说的整体感悟力不能仅仅依靠课本,适度地增大阅读量是非常必要的,应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教材选文的原本”[5]。特别是对那些阅读经验有限的学生来说,阅读不仅仅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更是一个锻炼的机会。如果课堂中的补充内容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节选课文的理解,还能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那何乐而不为呢?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红楼梦》中的两大主角在这一回中亮相,“宝黛相会”更是精彩绝伦,但由于没有前面几章的铺垫,学生肯定会感到困惑:宝黛明明是第一次相见,为何却互相眼熟呢?宝玉得知黛玉无玉,为什么要摔自己的玉呢?学生的困惑无疑是教师进行内容拓展的好机会,教师不妨出示《红楼梦》作者介绍本书由来的那一段神话,或展示宝玉的一些“怪异”言行,加深学生对人物的认识,吸引他们亲自去感受《红楼梦》的魅力。

三、补充有度,呈现有时

选择节选课文补充的内容至关重要,而呈现这些内容的方式会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果。考虑到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这就要求教师在呈现补充内容时要控制补充的数量,把握呈现的时机。

在补充节选课文相关内容时,教师要做到适度。适度不仅仅是对数量的限制,更涉及内容的选择,“如何做到适度、适时,看起来是教学方法问题,其实从根本上说还是教学内容选择问题,因为其中的关键是我们要考虑补充的到底是节略掉的哪些内容”[6]。不过,在进行节选课文的教学时,教师必须明确一点,即不管怎样处理节选与原作的关系,不管是否借助原作辅助教学,本质都是要实现节选课文的教学价值。因此,不论原作内容如何精彩和丰富,也不论节选部分和原作有多么密切的联系,教师必须删繁就简,补充的内容或刚刚排除学生阅读的障碍,或恰恰达到启发学生思考的临界点,或稍稍调动学生的阅读情绪。过度的补充只会喧宾夺主,因小失大,教师必须果断取舍。展示出的补充材料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也绝不会偏离节选课文的教学目标,耽误教学。

此外,节选课文的内容补充要做到适时。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只有在学生阅读遇到障碍、理解受到限制时,适时补充相关内容,给学生以提示和启发,才能促进学生的进步。同时,教师呈现补充内容时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补充的内容应由浅入深、由点及面地配合节选课文的教学内容,围绕教学重点层层铺开,切忌在学生理解文意、解读文本前就将补充内容和盘托出,限制学生的思考。以《装在套子里的人》这一节选课文为例,很多教师习惯于在教学开始时介绍作者的相关信息和课文的写作背景,这种先入为主的做法迫使学生按图索骥,语文教学异化为论证演绎式的教学。

四、亲近原作,阅读全书

节选课文具有原作无法比拟的教学价值,但节选课文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叶圣陶先生就曾批评教材中的“单篇短章”会“使学生眼花缭乱,心志不专,仿佛走进热闹的都市,看见许多的东西,可是一样也没有看清楚”[7]。教材编写者本来是希望通过节选课文帮助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但这一目标似乎很难落实,产生的效果极其有限。因此,叶圣陶先生倡议“读整本的书”,因为整本的书往往能够囊括多篇单章的教学内容,学生“心志可以专一、研究可以彻底”。其实,课外拓展阅读的作用远不止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和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更重要的是,它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扩大学生知识面、训练学生思维、积累学生阅读经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以及在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完善学生人格等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8]。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重申“读整本的书”的目标,它将高中阶段读书的数量量化为至少150万字,还为学生推荐了许多经典作品。尽管目前学生读书的状况不甚乐观,但教师必须认识到仅凭有限的课堂教学难以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课文仅仅是一个例子,如果不通过课外阅读去实践课上所学的方法,那么课文教学又有什么意义可言?虽然,阅读原作不是课程标准的硬性规定,没有考核的压力,但对学生的进步和成长具有难以估量的价值。因而,在节选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巧妙地利用节选课文和原作的密切联系,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他们阅读原作。

五、加强指导,注重评价

课外阅读虽然以学生为中心,但如果仅仅依靠学生的自觉性,教师没有采取相应的指导和监督措施的话,往往收效甚微,所以要想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效率,教师必须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和评价。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阅读程度不够的原因,阅读太少是一个,阅读不得法,尤其是重要的一个。”可见,课外拓展阅读不仅要注重量的积累,还要讲究方法以促进质的提高。因而,教师对学生的课外拓展阅读进行相应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可以结合节选课文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拓展阅读的过程中明确目的、关注细节,而非泛泛而读。以《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为例,《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课程标准推荐的书目之一,许多教师都会在节选课文教学后安排学生阅读原著。然而,学生对信息量如此巨大的古典巨著往往感到茫然而不知所措,即使完成了阅读的任务,也可能达不到课外阅读训练的目标。因而,在学生着手阅读原作前,教师有必要把《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节选课文作为课外拓展阅读的范例。具体来说,《林黛玉进贾府》的单元提示要求是“着重欣赏人物形象,品味小说语言”,人物和语言既是节选课文最为出彩的地方,也是《红楼梦》成为经典的重要原因,所以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欣赏《林黛玉进贾府》中的人物形象,注意情节、环境与人物的关系,把握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和学生一同品味节选课文的语言,留心叙述语言和人物语言的不同特点。教师给予一定的阅读指导后,方能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

阅读后的评价既能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又能让学生在交流中深化对作品的认识,这一活动在教师教学中不可忽略。评价的方式多种多样,如写书评、读后感。此外,教师还可以举办读书报告会、作品讨论会,让学生将自己的读书心得用图画、文字、语言等形式表达出来,鼓励学生分享读书的乐趣、交流阅读的成果。由于拓展阅读需要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教师可以将拓展阅读与作文训练结合起来,或利用名著中的素材,或借鉴作品的思路,或模仿原作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锻炼他们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6]彭晓,胡根林.节选课文教学内容的选择[J].中学语文教学,2011(10):21-28.

[2]程永超.关于“节选课文”教学的再思考[J].中学语文教学,2012(10):35-38.

[3]冯渊.如何确定长篇作品节选文本的教学内容——以《边城》为例[J].语文月刊,2013(4):4-7.

[4]张以民.节选课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几个问题[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3(28):45.

[5]王涛.谈长篇小说节选的教学[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3(19):30.

[7]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81.

[8]傅伟.学会阅读: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J].中国教育学刊,2000(3):50-52.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孙建辉)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