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心灵校园,花开朵朵别样红

时间:2024-05-07

李照宾 汪洋 翟文卫

她不仅具有女性所特有的婉约、细腻与韵致,也不失一位校长的风范,言谈之中,更是透露着智慧与灵气。这是初见郑闽秋校长时给记者的第一印象。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二十多年的教育生涯,在她的身上闪耀着“广东省南粤教坛新秀”“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广州市先进教育工作者”“荔湾区名师”“荔湾区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许多光环。但她并没有陶醉于此。自2002年上任文昌小学校长以来,她便致力于教育教学管理的探索与研究。在十年的探索与实践中,郑闽秋校长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建心灵校园,育智慧人生”,并且在这一主题思想的指导下,大力推进体验式教育教学模式,最终形成了完整的教育教学理论体系。

理论产生于实践,并反过来指导实践。郑闽秋校长的教育思想正是在不断反复的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完善的。随着记者的深入采访,沿着郑闽秋校长教育思想形成的轨迹,“心灵校园”的真正内涵逐渐显现。

历史探幽,揭秘文昌百年积淀

文昌小学是一所拥有百年历史的老校,蕴藏着深厚而丰富的文化积淀。而郑闽秋校长教育思想的形成,与文昌小学百年文化积淀也有着深厚的渊源。

十九世纪末期,随着清朝政府的日趋衰落,中国延续了上千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那么,科举制度废除后,中国教育的出路在哪里?为此,引发了一些有识之士的严肃思考与探索,也因此在中国大地上掀起了兴办新式学校的热潮。1906年,广州西关地区的纺织商人何秉民与邓达、任裕贤等人在“西来初地”的锦纶会馆组建了一所学校,并起名为“普育学堂”。

作为文昌小学前身的普育学堂,自创办初期就奉行“开启国民心智,普及文化教育”的宗旨。这在当时的校歌中也有充分的体现:“普及教育,民智大开;德智体育,培养多才;学子莘莘,蒸蒸日上;继往开来,乐哉乐哉……”普育学堂的开办具有开创历史的意义,它标志着旧的教育制度的结束以及新的教育形式的开始。普育学堂自创办以来始终秉持普及教育、广开民智的坚强信念,靠着“敢为人先,开拓进取,团结协作”的精神以及严谨的治学态度,成为当时广州西关最著名的私立学堂。也正是在这种信念的支撑下,她在漫漫百年历程中,历经艰辛,一路走来。即使是在风云变幻的清朝末期,也无论是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还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文革”动乱时期,她从来没有停过课,犹如一株屹立潮头的莲花,温馨地绽放着。

1949年解放以后,普育学堂改为公办并于1956年更名为华林一小,1966年“文革”开始后又更名为具有时代印记的挺进小学。进入新世纪以后于2001年正式更名为文昌小学并沿用至今。文昌小学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里,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后的十余年里,学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还是教育教学模式上都发生了重大转变,成为一所真正意义上的新时代小学。目前文昌小学已被命名为“广州市一级学校”,并获得“书香校园”“广州市绿色学校”“广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国家教育部重大课题研究团体心理辅导实验基地”等荣誉。

两大课题,叩响心灵校园之门

建设心灵校园是文昌小学的核心文化,也是文昌小学主要办学特色之一,更是郑闽秋校长十年来在教育教学管理中探索与实践的结果。

由于受到文昌小学百年文化积淀的熏陶和追求民族教育精神的影响,郑闽秋校长一直在不断探索新形势下教育教学发展的新模式,致力于心理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努力要用心理教育打造文昌小学的办学特色。1996年,文昌小学获得市级教育科研课题——“小学生整体素质养成教育”的实验研究,使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有了很大提高,引起郑闽秋的极大关注。尤其是2002年郑闽秋担任文昌小学校长后,学校获得了国家教育部的两个研究课题——“团体心理辅导”和“小学生认知方式培养”,并且在华东师范大学马文驹教授和广州大学蔡笑岳教授的分别指导下开展了实验研究。至此,郑闽秋校长正式确立了以建设心灵校园为校园文化的核心、以心理教育为主要内容、以体验式教育为主要教育方式来打造学校特色品牌的长远战略目标,从而叩响了心灵校园之门。

在郑闽秋校长的带领下,全校上下齐心协力,经过几年的探索、研究与实践,两个国家级研究课题结出累累硕果。2006年,文昌小学分别出版了题为《心灵相互通,凝聚展活力》的“团体心理辅导”课题研究成果集和题为《科学探新知,善学展才华》的“小学生认知方式培养”课题研究成果集。两部成果集共计37万字,收录了全校各科老师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案例90余篇,以及学生成长案例十几篇,分为理论篇、实践篇、探索篇、活动篇、成长篇、成果展示等部分,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全面展示了两个国家级课题研究的成果,总结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比如:语文教师梁一恒在做“小学生认知方式培养”课题研究时,通过教学实践,总结出古诗教学的科学方法,提出了“多元品读”的古诗教学新模式。他认为,古诗的教学也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开拓学生的思维,积极探究多元的古诗学习途径,并且总结出古诗学习的五步法:收集信息,了解诗人—发现问题,善解诗题—理解概括,明了诗意—充分想象,感悟诗情—自主搜索,巧记诗文。又如:语文老师罗倩雯在总结“团体心理辅导”课题研究时就深有感触地说:“‘要了解一个人,最好在团体中了解;要改变一个人,最好到团体中去改变。自从接触了团体心理辅导,这句话便在我心中扎了根。在各种体验式的活动中,我深深地感受到团体的力量是那么强大,她改变了我,也改变了我身边的人,这一切是那么自然,却又那么深刻。”她在“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实践中,还创造性地设计了“定向探索—规范建立—磨合转变—凝聚信任—成长建设—结束跟进”这一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历程结构,在教学实践中收到良好效果。

“团体心理辅导”和“小学生认知方式培养”两个课题的研究,不仅为文昌小学建设心灵校园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也为文昌小学打造文化品牌学校奠定了基石。

三大文化,浇开心灵校园之花

建设心灵校园的内在含义究竟是什么?它又揭示了郑闽秋校长怎样的办学理念呢?对此,郑闽秋校长解释说:建设“心灵校园”,就是以“心理和谐”为灵魂,通过对学校环境文化、管理文化、活动文化的建设以及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使学校与社会、家庭达成共识,形成教育合力,教师与学生相互接纳,乐教乐学,从而逐步形成“心灵和谐,自强志远”的教育生态环境。在郑闽秋校长的理念中,心灵校园就是校园文化的核心,而环境、管理、活动三大文化形成了心灵校园的脉络,从而使心灵校园成为一个鲜活的教育载体。

郑闽秋校长说,文昌小学的环境文化建设就是要通过创设能够充分体现学校传统文化特点和新时期办学理念的校园环境,营造一个生动向上、多姿多彩、人际和谐的育人场所。比如,在校园形象设计上,学校在对校徽、校训、校歌、校服、学校吉祥物等的设计中,把学校办学理念与学校特色结合起来,融入“心灵和谐,自强志远”的学校主题精神,逐渐形成一种实践式的、提示式的、榜样式的新型校园文化氛围。再如,学校因地制宜建成三大类“主题实践”活动场地:心情走廊——以心理知识专题宣传为主,同时建有学生绘画的自我心情小画廊,让学生学习心理知识,表达自己的感受;心乐园、知心屋——学生开展班级、小组活动的场所,通过团体辅导活动,让学生学会放飞心灵,积极参与人际交往;童心园、亲绿园、绿翠坊——专门针对低、中、高年级段学生而设立,是学生开展自我教育、自我活动的基地,使学生在活动中提升心理品质。

据郑闽秋校长介绍,在“心灵校园”管理文化建设中,主要以班级管理为着眼点,突出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的理念,通过创设“班级议会”、开展“班级主题活动”等形式展开。学校借鉴国家议会制度的形式创设“班级议会”,每次“班级议会”的召开都有基本的程序和比较具体的议题,每个学生都可发表对议题的想法,由“议会主席”(由学生轮流担任)组织讨论并记录大家对议题的最后决定。“班级议会”的创设为学生打造了一个锻炼组织能力和参与能力的平台,使他们学会了如何通过讨论和集中全班同学力量有效地解决班级内各种问题,避免了许多班级矛盾,促进了班级的健康发展,也促进了学生自身的健康发展。在“班级主题活动”中,教师还根据班集体中部分同学存在的疑惑和问题,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关主题的团体辅导活动。通过团体活动,让同学们共同参与、共同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形成互助气氛,让他们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学会如何处事、如何做人,通过自我体验和感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而健全的人格。

在活动文化建设中,文昌小学主要依托“心灵和谐,自强志远”的校园精神为核心,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通过创新校园活动内容、拓展校园活动领域,构建出了具有“心灵校园”特色的校园活动文化体系。郑闽秋校长说:“校园活动文化体系主要包括‘心灵和谐和‘自强志远两大系列,以培养校园精神为核心,突出了心灵校园的主题性,是依托具有文昌特色的体验式教育模式而展开的。”

体验模式,结出心灵校园之果

依托体验式教育模式开展的活动文化建设,是文昌小学具有鲜明特色的教育实践活动。体验式教育模式就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把课堂上说教式教学形式转化为生动活泼、可视可触的有形的教育新模式。它是文昌小学活动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文昌小学教育教学的主要特色之一,是郑闽秋校长心灵校园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心灵和谐”系列活动中,学校要求在设计活动时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特征,以人为本,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之间的心灵互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例如:在低年级的系列校园活动里就引用了《弟子规》中优秀经典,开展“孝悌、诚信、友爱、勤学”的学习活动。但在学习过程中,老师不仅引用了“孟母教子”“孔融让梨”等大量生动故事,而且还根据故事内容设计一些课堂活动,把故事讲解与行为体验完美结合。比如,在讲“孔融让梨”的故事之前,将学生按6人一组进行分组,每组放5只香蕉,在吃香蕉之前给大家讲“孔融让梨”的故事。讲完故事后才宣布开始吃香蕉。这时,面对少一只香蕉的情况,大家开始面面相觑,谁也不先下手拿香蕉。在老师的催促下,有的学生干脆先拿一只递给别的同学,宣布自己不想吃。经过一再推让,有的学生就决定两人共吃一个。通过这种故事讲解与行为体验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行为准则教育,达到了习礼尚道的良好效果,使学生的行为习惯有了极大的转变,也引起家长的强烈共鸣。

正是通过体验式的教育模式,使文昌小学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了激励学生共同合作、和谐发展的效果。

三全德育,铸就心灵校园之魂

德育教育在中华几千年的教育史中始终是一切教育的主题,始终都是放在教育的首位。文昌小学在构建和谐心灵校园的过程中,德育教育也是贯穿始终的一个主题思想和行动指南,并且在教育实践中确立了“三中心”和“三全德育”的德育教育理念。郑闽秋校长说:“我们的‘三中心德育理念就是在学校德育中以学生为中心、以体验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并且在德育内容上体现养成性,在德育过程中体现体验性,在德育方式上体现实践性。‘三全德育的理念就是全员德育、全程德育和全方位德育。我们的德育理念渗透在学校德育工作的各个方面,融汇于每位德育工作者的一言一行之中。”

例如:如前所述,《弟子规》是中国古代青少年求学修身的入门必读书目,是中国国学的经典,是中国德育教育的传统精华。文昌小学在低年级学生的修身养性教育中,大量引用《弟子规》中的精髓,结合《三字经》中的生动故事,如“孔融让梨”、“择邻教子”、“卧冰救母”等等,并结合故事设计生动有趣的情景游戏,让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领悟做人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体验中达到习礼尚道、培养志向的效果。又如:文昌小学专门设立了一个“志远基金”,发动学生、教师、社区、家长共同为“志远基金”进行筹募,将筹募的基金用于扶助弱势、奖励优秀,通过“志远基金”与特困学生手拉手,与特困家庭手拉手,与惠东铁涌小学手拉手,为小伙伴送温暖,传递爱心,激励奋进。总之,文昌小学在构建心灵校园的过程中,一切的活动、体验都贯穿着德育概念,德育教育铸就了心灵校园的灵魂。

理论来自于实践。郑闽秋校长建设“心灵校园”的理论体系正是在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通过不断的探索、研究和总结而形成的,并在反复的实践检验中证明:这一理论体系是文昌小学打造特色品牌学校正确的理论指导思想。

(责任编辑:陈晓玲)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