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炒作“教师收礼”,是一种道德洁癖

时间:2024-05-07

《中国教师》:王老师,据我所知,您是非常有名的博主,您曾因为在博客上发布了《教师节,别成讨伐教师收礼的节日》一文遭到诸多质疑。时至今日,您的观点有没有什么变化?您认为教师应不应该收礼,什么样的礼可以收?

王传宝:老实说,这是一个十分敏感的话题。我曾给某报社写专栏,是关于教师收礼的话题。一位编辑给我回话说:中国有些事情,可以做,不能说,比如送礼。我想可能他说的是对的。

教师能不能收礼,似乎这不应该成为一个问题。教师为人师表,一定要两袖清风,一身正气。教师如果收礼,就会被认为有辱师道尊严——教师们似乎比官员们更应抵制不正之风。但在现实生活中,我认为这个要求确实对教师过于苛刻了。由于所谓的“潜规则”,或者说是出于一种社会惯例,有些家长会“表示”一下,一般都是小小不言的,诸如月饼票、小面额购物券什么的。有的家长们是图个心安,更多的则是出于真诚,这很正常,没什么大不了的。人与人打交道,固然强调精神交往,但现实中,精神交往往往有物质相伴,以至于逢年过节的时候,满大街都是礼品促销的广告。既然这是事实,就要面对。教师收点小礼,不会对社会风气起到多大危害;教师不收礼,也不会对净化社会风气起到多少作用。

教师收礼,什么样的礼可收,什么样的礼不可收,这并没有标准答案。作为同食人间烟火的教师,要想彻底和礼品文化绝缘,很难。这就需要家长、教师充分把握好礼品的度。只要不是用贵重礼品展开“银弹攻势”,不是动机不纯的相互利用,而是发自内心的真情表达,教师就无须无情地拒绝。比如一束鲜花、一张问候的贺卡、一本书籍、一顿便饭等,既能表達彼此间的纯洁情谊,又能交流感情,就不应该被“妖魔化”。可有些家长就是喜欢赤裸裸的金钱轰炸,这就需要教师学会拒绝。

《中国教师》:您认为学生、家长送礼,教师收礼的现实根源是什么?真的是教师的品德出现问题了吗?家长和学生送礼又都是被迫的吗?

王传宝:教师收礼,坦白地说,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现象,既有传统根源,又有现实因素。

有人说,教师收礼从当年孔夫子就开始了。孔子当年“收礼”的铁证是《论语•述而》中的记载,“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后人将此翻成大白话,即“孔子说,只要给我送十条干肉,我就收他做学生”。《朱子语类》说,“古人空手硬不相见。束修是至不直钱底,羔雁是较直钱底。真宗时,讲筵说至此,云:‘圣人教人也要钱”。当然,这样的解释有些牵强。因为这里的束修也有认为是学费的意思。但不管怎么说,徒弟、学生,逢年过节给师傅、教师送点薄礼,是尊师重教的体现,也是感情的自然流露。古时的师生之谊往往高于其他普通关系,这种师徒礼节,成了传统,也流传了下来。

本来这种传统也不值得非议。但是,在当代社会,随着教育产业化的发展,教师职业光环渐渐褪色,人们将对教育改革的不满迁怒于教师。同时,也的确有些教师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迷失了自我,为了一己私利不择手段,对学生和家长拱手送上的礼物更是照单全收。况且现在社会有种风气,凡事都要送礼,送礼已经成为潜规则。当前社会的“送礼文化”可谓已到了无缝不入的地步,走亲访友、红白喜事,礼尚往来越来越多,送礼成了人际交往的重要构成部分,成为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桥梁”。在这样一个强力的“文化场”中,作为家长自然不能免俗,给教师送礼就变成了很正常的事情。尽管有时教师确实是“被送礼”,这并不是教师愿意看到的结果,但这是一种巨大的社会惯性力量。而这种结果,完全让教师来承担责任,显然是不公平的。在社会上普遍如此的时候,一味批评教师“收受礼品就是腐败”“就是道德沦丧”似乎有点不近人情。“洁身自好”的教师有时反而被视为社会“另类”。你说,教师是不是很委屈?

有一点必须要提出:任何一位有责任感的教师都不想因收受礼品损害为人师表的形象,但这一点恰恰被批评者所忽视了。实事求是地说,许多家长,尤其是学生,给教师送一点小礼物,是出于比较单纯的目的,就是为了表示谢意,增进感情交流。这是一种习俗的表现,这种习俗是正常的。逢年过节,我们不也常常给亲人、朋友和领导送一点礼物吗?

《中国教师》:我看到您曾经提到过,每年教师节都成了教师各种问题的批斗会,您一直在为教师群体叫屈。社会各界这种批斗的怒气指向的是整个教师群体,为什么大家会对教师产生这样的态度?

王传宝:一到教师节,媒体上关于教师收礼的新闻就多了起来,教师在这个问题上,已经被“污名化”甚至“妖魔化”了。大家现在对教师的尊敬和信任减弱了,这当然有值得教师们反思的地方。但不知道大家想过没有,教师的形象是不如以前了,那么其他职业呢?比如重庆的“打黑”活动就凸显了警察的职业道德问题。诸位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是否能够真正做到问心无愧?这还没什么,现在各个职业都有潜规则,那么我们究竟是潜规则的受害者,还是纵容者抑或者实践者?有些事指责起来很简单。我最不欣赏那些对他人言辞苛刻的人,好像自己多么高尚一样,却不知道,在这些批评者中,就有人在亲身实践着他们自己所不齿的行为!

教师收礼是个问题,我认为教师并没有收礼的天然理由,但是,面对在社会通行的表情达意的方式,为什么教师就一定要自命清高,自绝于社会?我从不否认,教师中有败类,正因为个别的败类,损坏了教师群体的形象。教师职业收入低、工作累、责任大,你让教师们,特别是中小学教师怎么能清高得起来?

中国教育改革这么多年来,教师队伍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往,由于国家对于师范专业有政策倾斜,许多师范专业不仅免除学费,还会补贴食宿费用,许多高分考生由于受家庭经济条件制约而报考师范院校。随着教育产业化的推进,师范院校的这一优惠政策也渐渐消失。然而,当社会上教师地位没有多大提高,师范生又没有优惠政策的时候,不当“孩子王”就成为一种自然的选择。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师范院校拼命摘掉“师范”的帽子。在这样尴尬的处境中,师范院校的生源优势已经没有保障。此外,许多师范毕业生通过考研、考公务员等渠道,“胜利逃脱”当教师的命运,余下的部分师范生才进入学校。我倒不是说这些师范生素质不好,但至少有相当一批优秀生源已经流失。按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师范院校应当是最吸引人的,师范生应当是素质最好的,而现如今“读师范专业”却成为一种无奈的选择。优秀师范生源的流失,也是教师职业崇高性淡化的一大原因。

这几年,一方面我国中小学免费义务教育逐步展开,另一方面教育产业化也如火如荼地进行。我国教育投入占GDP之比一直偏低,中小学教师的收入待遇也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与此同时,教育产业化带来的寻租空间又越来越大,为寻求平衡,部分教师“堤内损失堤外补”,大搞有偿家教。这一方面影响了教育质量,另一方面破坏了教育公平,家长们自然也不乐意。这一系列行为的负外部性,则都要全体教师来背黑锅。中央提出让教师收入至少不低于公务员标准,但这依然还只是一个“战略计划”。教师们的清贫让他们心里不满,而社会也对教师素质滑坡同样不满,教师这个职业的神圣和崇高感,因此日渐耗损。

一个现象的产生,是有其深刻的原因的。我们不能简单化地看待任何事物。教师索礼,这是要唾弃的。有教师根据送礼情况,区别对待学生,这是更需要批判的。但是,很多人并不了解客观情况,批评教师收礼纯属跟风,是出于从众心理。

我也希望教师们是春泥、是蜡烛、是春蚕,但是,如果一个社会老是把教师塑造成这样的角色,那肯定是会错位的。教师凭什么就应当牺牲?在一个正常的社会里,职业也得讲“性价比”,你要教师奉献,也得让教师们起码过上体面的生活吧,而我们又给了教师们什么?

我不认为我是为教师收礼张目,我当然知道,教师不收礼是政治正确,也符合民心的举动。可是,教师也是人,要教师如此“廉洁”,是不是有些不近人情呢?

最鄙视某些人,一边给教师送礼,一边说着刻毒的话。要么就别送,你怕什么?教师要敢对你孩子不公,你就去投诉嘛。我坚信,绝大多数教师不是大家想象得那样不公。如果你倒霉,碰到了个别根据收礼多少来区别对待学生的教师,现在相关的规定很多,投诉渠道也很多,与其骂,不如去奋争。

《中国教师》:我也想替家长问出他们心中的疑虑,如果他们不送礼,教师能够对所有学生做到一视同仁么?

王传宝:确实也有一些家长,送礼是为了想获得教师对孩子的格外关照,比如,吃小灶、调座位、多提问等等。这种心理也不能说不正常,但这种礼就有些变味了。有的家长给教师送礼是避着孩子的,这说明他也认为这种方式不好,怕“污染”了孩子,这时候的“礼”就被异化了,变得不正常了。特别是当社会上送礼成风的时候,不少人会觉得,大家都送,我不送孩子肯定要吃亏,教师会歧视孩子。于是,他们也跟着送礼。这固然有非常现实的一面,但更多的时候,家长成为囚徒困境中的“囚徒”。一些教师或许会因为送礼就给孩子多一点关照,不过绝不是无原则的关照。对不送礼家庭的孩子,教师很少会有意忽视,更谈不上歧视。在这一点上,许多家长是想多了。当然,也不否认极少部分师德不好的教师会索礼、暗示等,并且明显区别对待送礼与不送礼的孩子。这样的教师,是应当被谴责的。正是他们败坏了教师的形象,也要对社会舆论热议“教师收礼”问题的负面影响负责。

《中国教师》:那在您看来,从社会各个层面来讲,应该如何面对教师收礼这一现象?

王传宝:在社会风气普遍如此的情况下,一味地谴责教师收礼,是“爱之深,恨之切”的体现。毕竟,教师在人们的心目中,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蜡烛、是火炬,被塑造成了“吃的是草,挤的是奶”的“超人”形象。但在功利主義盛行的今天,将这种形象强加给教师,恐怕也并不见得公平,也不现实。谴责教师收礼,既是对教育产业化的不满、对师德败坏的担忧,也是对泛滥的送礼文化的迁怒。人们对教师收礼的谴责是安全的,又是“天然正义”的。毕竟,谴责“给领导送礼”的现象,既不安全,又有点心虚。

一些地方,比如北京市,明确规定,教师收礼就是违反师德,要一票否决。这固然大快人心,但是否真正行得通,我看也未必。当然,我是支持这种做法的,但支持是一方面,是否有效是另一方面。

要想纯化师生关系,不仅要就事论事,还需要从大环境着手,从净化当下中国社会生态着手。学校不是道德的孤堡,它同时也是社会关系的体现。如果社会生态不健康,完全指望学校的关系纯净,这是不现实的。另外,提高教师待遇、重视师德、加强管理,也是重要的手段。再次,家长们必须摆正心态,并将这种心态传导给学生,而不是从相反方向来误导学生。

将教师从神架上放下来吧,或许,这是对教师的最大尊重和解放。

人上一百,形形色色。现在的教师队伍也是鱼龙混杂,既有谭千秋,也有范跑跑。也确有一些教师,向学生暗示甚至公开索礼,对这样的人,一旦查实,绝不能姑息。另外,学校的事务也应向家长透明公开,要让家长有便捷、有效的投诉渠道,这样就能够加强对教师行为的监督,家长们对是否送礼就能有一个宽松的选择,或许能保证“送礼”的纯洁性。其实,现在许多家长,已经非常善于监督教师了。

教师收点小礼,其实没什么大不了的。理想中,教师应该是红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但我们这样苛刻要求教师,是不是有点不近人情呢?我们又是如何对待教师的呢?教师现在的社会地位比“臭老九”好不了多少,收入也相对较低。教师们压力巨大,身体处于亚健康者比例较高,罹患职业病的现象非常普遍。如果我们无视以上事实,一味地将教师收礼问题炒成社会热点,这也是不合适的。

炒作教师收礼,是一种道德洁癖。从媒体炒作的给教师送礼的新闻来看,似乎家长给中小学教师送礼已经是泛滥成灾了,如不整治就“校将不校,国将不国”了。我认为这一是言过其实,二是哗众取宠。教师能不能收礼?理想状态下教师当然不应该收世俗的礼,哪怕是一颗白菜。教师能够收的礼,要么是无形的祝福,要么只能是几个学生捧着的一根燃烧的红烛。大家都认为,教师为人师表,自当人人情操高尚、严于律己,收了家长的礼,岂不是将不正之风传给学生了吗?至于家长送礼会不会传染给孩子,那就另当别论。许多家长给教师送礼都是背着孩子,悄悄地送,生怕污染了孩子。其实,这只是自欺欺人罢了。

不送,有不送的权利;送,也有送的道理。炒作教师收礼,指责教师不该收礼,我以为这是一种道德洁癖!将心比心,我们是不是对教师太苛刻了些呢?!

(责任编辑:雷涛)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