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文化传承创亮点,教育是一项不能心急的事业

时间:2024-05-07

刘钟遥 谭烨

编者按:

清水濠小学是一所于2003年由清水濠第一小学、清水濠第二小学、丽水坊小学三所学校合并而成的新学校,现有26个教学班,975名学生,63名专任教师。当初,绝大多数人并不看好这所由三个“麻雀学校”合并而成的学校,认为单是合并校面临的人际困境就足以使这所学校元气大伤了,更别提什么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但转眼8年多时间过去了,清水濠小学蒸蒸日上的发展势头已将那些悲观者的预言悉数打破。在“先继承、后发展、再创新”的工作思路指导下,清水濠小学继承了清水濠的“水文化”,打造了“至善、至实”的办学思想体系,并在继承原来三所学校教育特色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创新,构建了其独具特色的立体育德网络、教师专业化提升的网络通道以及突显乒乓特色的校本文化。初到合并校任职,校长如何应对棘手问题?学校办学思想体系建构如何做到有据可循、有章可依?在文化传承中如何创出文化育德、校本教研的亮点?乒乓元素又将如何融入美术、艺体、科学、综合实践课等课程中?为获知这些问题的答案,本刊记者特赴广州,专访了清水濠小学的容礼校长,听其讲述清水濠小学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的扎实前进。

11月的广州依然阳光明媚,夏意浓浓。一走进清水濠小学绿意葱茏的校园,迎接我们的就是由乒乓球拍抽象出的大型主题雕塑。正当我们仰视着这座精美雕塑、暗自忖度其意蕴时,耳畔传来的爽朗笑声让我们回过神来。容礼校长正向我们走来,足球运动员出身的他身材高大、体型健硕,朗朗笑声透着大气、豪爽,牛仔裤、黑色T恤的装扮使他浑身上下散发着一股子洒脱利落劲儿。这样一位“型男”的出现顿时推翻了我们脑中所有关于校长形象的预设,也引发了我们强烈的好奇心:运动员出身的校长真能“摆平”教育中的那些事儿吗?

在陈列着各色奖杯与牌匾的会议室里,我们与容校长相向而坐。“故事要从哪儿讲起呢?”一句别开生面的开场白后,在近4个小时的时间里,容校长将清水濠小学的艰难合并史、“不能急”的教育信念、文化育人的良苦用心以及一直在路上的教研创新与校本特色向我们娓娓道来。

把握“人和”,彰显人文关怀

《中国教师》:清水濠小学是一所合并校,在“撤点并校”的政策引导下,相信有不少学校都会重走贵校当年的合并之路,在您这个“过来人”看来,合并校最让人头疼的问题是什么?

容礼:合并校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人”的问题。如何将三所学校的教师队伍磨合、凝聚、融合在一起,是学校领导层遇到的最大问题。一旦处理不好,拉帮结派的“抱团”现象就会比较严重,各种矛盾就会层出不穷。

《中国教师》:那您是如何狠抓“人和”的?

容礼:抓“人和”,就必须在“希望”和“公平”这两方面做文章。心理學中有一条公式:人的积极性=目标效价×期望概率。将这条公式应用到合并校的管理中就意味着,要让教师们看到学校合并后会更有希望,学校领导为人处事会不偏不倚,唯有如此,教师们才会产生工作的积极性,人心也才会慢慢聚拢。

由此我们做的第一步就是调整行政班子结构。本着精干、高效,利于团结的原则,我们把原来的8名行政人员减少到4人,尽量不让原学校的副校长们保留原职,杜绝他们继续充当原学校教师“保护伞”的可能。

第二步我们解决的是教师的心理问题。开学第一次的全体教职员工会议上,我开门见山地指出台下绝大多数教师的心理特点,比如:非常敏感,做事有所保留,心理落差大,自我保护意识骤然增强等等。那时台下就像炸开了锅,教师们议论纷纷。于是我趁热打铁,将学校针对这种心理现象将会采取的措施也和盘托出,我告诉大家:首先,学校会更换校名为清水濠小学,而不会沿用原来三所学校中任意一所的名字,因此大家都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其次,主要的校级干部都是外调进来的,与原来三所学校都没有瓜葛,不会偏袒任何一方;再次,全体学生和教师都要打乱重新编排;最后,要求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同一个总课题——“推进教师专业化的校本培训模式研究”,让各学科的教师能够借助工作的契机加深对彼此的认识与了解,在研讨中形成发展共同体。今天看来,我们这些工作对于凝聚人心还是很有效果的。

促“人和”的第三步就是要盘活退休教师这一资源,要尊重、关心、热爱退休教师,让他们生活得安心、开心,以获得他们真心、热心地支持。

《中国教师》:你们是怎么“安抚”退休教师的?

容礼:“安抚”退休教师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端正意识,心存对退休教师的尊重,毕竟他们兢兢业业地为学校、为教育贡献了大半辈子,理应得到关心和尊重。怀揣着学校发展的美好愿景,我拜访了原清水濠第一小学的老校长周灼芬。老校长是省级劳模,在全区教育界德高望重。在她面前,我表现了百分百的谦虚和真诚,赢得了她的支持。老校长表示,愿意出面协助学校做退休教师们的工作。她亲自组织了退休领导小组,成员由已退休的校级干部组成。这个领导小组负责将退休教师们的要求和建议与新任领导班子沟通,起到了很好的桥梁作用。老校长的“加持”让我十分感动,我便带着更多的真诚,与领导班子一起身体力行,每个假期都逐一拜访那些70岁以上的退休教师,让他们感受到来自学校的一种惦念和温暖。现在很多退休教师会主动鼓励在校教师要努力工作,为学生成长多负责,为学校发展多出力,这让我感到十分欣慰。

《中国教师》:抓“人和”的这些措施多久后收到了成效?

容礼:实施了一年半左右,即到2004年底,学校稳定发展的成效就显现出来了:大家能够比较和谐地相处,没有明显的拉帮结派行为。在这一年半的时间内,“小集体”事件没有发生过,确实达到了“人和”的效果。

文化传承:至善、至实,打造“清水文化”

《中国教师》:据我所知,原来的三所学校中有一所是百年老校,历史文化悠久。那您作为一所合并校的校长,如何处理文化传承与发展创新的关系?

容礼:学校合并以后,如何进行文化传承,如何定位今后的发展,这些问题我是进行过深入思考的,并由此形成了“先继承、后发展、再创新”的工作思路。

一方面,我们继承了清水濠的“水文化”,并将它融入到办学思想体系的建构中。

可以说,清水濠小学现在所在的位置在古时是一个码头。城内的居民大多饮用珠江水,因为珠江连海,水带有咸味,三国东吴时,广州刺史挖渠引白云山的泉水,解决居民的饮水问题,由于泉水清澈甘甜,所以老百姓都感恩地把这条渠称为“甘溪”。后来“甘溪”不断拓宽,南来北往的船都在此停泊和出发,这里竟成为了文化的集散地,到了宋朝改名为“文溪”,“文溪”的南段就叫清水濠。我们学校“至善、至实”的办学理念就与清水濠的“水文化”息息相关。

至善、至实都是中国传统文化——“水文化”的核心价值。人性应该像水性一样,是至善、至实的。水有何特性呢?水能包容万物,滋润万物。作为人也要有爱与感谢情怀,心胸才会宽广,也才会乐于奉献。水锲而不舍,慢慢渗透,迂回前进。作为人,要懂得迂回、渗透,不要急于求成,须知欲速则不达。水能低调内敛、积少成多,有“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的气魄。作为人也要谦虚谨慎、大智若愚、厚积薄发,要认识到团结就是力量,要有团队精神。包容而大度,谦虚而有个性,爱而心怀感恩,平实但有力量,这就是清水濠人的特质。而涓涓流水般的清新和谐,润物细无声的柔性教育,则是学校的清水文化。

我们清水濠小学推行两条相应的教育信念,第一条是“小学是培养人的地方”,对应的理念是“至善”。至善出自《大学》一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至善就是要上善若水,与人为善,从善如流。第二条教育信念是“教育是一项不能心急的事业”。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讲的正是教育的长期性、发展性和规律性。相对应的理念是“至实”。至实的含义就是实实在在、实事求是、实至名归。我们清水濠小学所走的每一步都是坚实、有意义的,都是遵循人的发展规律而落实“育人”宗旨的。

另一方面,我们也继承了原来三所学校的教育特色,并在此基础上打造了立体育德网络、教师专业化提升工程以及校本乒乓特色。

比如原丽水坊小学校风十分淳朴,德育工作是其办学亮点。而清水濠第一小学的特色是数学,数学成绩在全区是小有名气的,这源于它拥有一批好问勤思善研讨的好老师。清水濠第二小学的特色则是乒乓球,它们拥有从入口到出口的一套完整育人机制,而且还培养出了世界冠军——林志刚。这三所学校各有各的优势和亮点,将它们继承下来是发展清水濠小学最明智的策略。教育,是一项不能心急的事业。只有先继承、后发展、再创新,将继承来的文化和教育成果融会到清水濠“水文化”的大水滴之中,清水濠学校的特色发展才能真正涌流。

以生为本,立体网络彰显德育亮点

《中国教师》:您刚才提到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原丽水坊小学的德育工作亮点是如何被现在的清水濠小学发展甚至创新的呢?

容礼:简单说来,我们学校已经构建了校园环境育德、管理育德、活动育德的立体育德网络,形成了德育发展的亮点。

首先,我们重视校园环境的育德功能。围绕培养“至善、至实的学生”这个办学理念,我们将校园文化作为学校的隐性课程来进行设计和规划,力图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每一寸地方都能显示它的育人功能,让孩子们在环境文化的熏陶中接受德育教育。为此,我们精心设计了德育长廊,上面用彩笔依次繪制着立志篇、求学篇、明理篇、养德篇、益智篇、惜时篇、亲情篇、友爱篇、善美篇这九个篇幅的图文,只为将朱熹“求学必先立志,志既立则学问可以次第著力”的内涵以及真善美的意义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渗透到学生们的心中。我们根据“未成出土先有节,纵使凌云也虚心”的古语修建了竹趣园,希望能够以竹育人。我们还设置了主题走廊、艺术园地等教育阵地,希望校徽、校训、名人画像、中国古代教育精品图画格言、德育名言警句、《弟子规》等能代替过去生硬乏味的标语口号,成为孩子们无言的老师。

除了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我们还通过一些行政手段来推进德育工作的开展。比如我们要求所有新生一入校就要由教师带领着认识我们美丽的校园,以此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了解学校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精神,而且我们的中层领导会专门到班上给新生们讲解清水文化、《弟子规》、乒乓特色等等。

最后,我们还会将德育融入到各种各样的活动之中。开展“争章大行动”,成立“小水滴服务队”,举办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带学生到启智学校参观等,都是我们的育德措施。

《中国教师》:为何推行带学生到启智学校参观这一德育举措?清水濠小学与启智学校有何具体互动合作项目吗?

容礼:启智学校是一所特殊学校,组织三、四年级的学生到启智学校参观有助于引导学生们形成对弱势群体的关怀情感,教会他们要平等对待每一个人,以此进一步贯彻我校“至善”的理念。除此之外,我们还尝试着在一、二年级的几个班里为启智学校的孩子提供随班就读的机会,让他们体会正常的学校生活。此项措施源于这样一种认识:既希望能够用现实的例子来激发我校学生的善心和爱心,也希望能为特殊儿童的成长提供一个正常的生长环境。

同时,我们也会邀请启智学校的教师来诊断我校的一些学困生,了解他们的特殊需求,以帮助我校教师因材施教,更好地促进学困生的发展。

《中国教师》:请启智学校的教师帮忙诊断时,怎样保证学困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不受影响?

容礼:我们会以学生为本,充分考虑到对学生的保护,要求启智学校的教师只能坐在教室后面默默观察,不能透露诊断者的信息。事实上,请启智学校的教师帮我校学困生诊断并不是说要诊断他们是不是弱智或“不正常”,而是希望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困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启智学校的教师就曾帮我们诊断过一个有听力障碍的学生,他对于教师在黑板上写的东西能够很快接受,但却无法听懂老师口授的内容,于是上每节课时他都很认真,但成绩却一塌糊涂。听取启智学校的教师对这个学生的诊断后,我们的老师在日后的教学中就加大了板书的内容,来照顾这个特别的学生,后来,他学习成绩进步显著。

可以说,这是我校德育工作的一个创新点。这也是符合我们的先继承、后发展、再创新的治校思路的。关于与启智学校的互动联系,我们也还处于试行阶段,希望能够带来正面的社会效应。

以师为本,扎实开拓校本教研新模式

《中国教师》:您之前提到原清水濠第一小学的优良成绩源于拥有一批好问勤思善研讨的教师,请问,现在的清水濠小学怎样在继承的基础上保持师资队伍的优势?

容礼:要培养至善、至实的学生,首先要有至善、至实的老师,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师德崇高、务实求真、创新进取、有实力的老师,为打造这样的教师队伍,我们学校开拓了一种“网络校本研究”的模式,进一步促进了教师的发展。

2006年,我们将合并之初全校教师参与的教研活动搬到了网上,并对上一个课题进行延伸,开始了“推进教师专业化的网络校本教研研究”。可以说,网络校本教研突破了时空的局限性。只要在网上点击“清水濠小学教师博客”,不仅我们学校的教师们可以互动,外校的教师或者家长们也可以参与探讨和交流。同时,保证了交流的民主和自由,也进一步促进了“人和”。通过网络这种形式,很多教师能够坦诚地互提意见,很多在传统教研会上不便当面点评的内容纷纷呈现;不熟识的老师之间也经常通过博客嘘寒问暖、关怀问候,这样的网络交往促进了教师们的融洽相处。

近期,我们基于之前课题研究又进一步发展创新了“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这个课题。这次我们要求教师们在博客内容里更多地关注学生成长,关注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同时引导学生们去看博客,体会教师全心为学生成长服务的一片赤诚,从而构建一种真挚、和谐的师生关系。现在学生已经开始写博客跟教师互动交流了。可以说,在已有的校本研究基础上进行深入的发展、创新使我校的校本研究工作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中国教师》:教师们参与网络校本教研都要做哪些事?

容礼:第一,阅读并在网上撰写读后感,我们称之为“教师阅读日志”。第二,观察教育生活并在网上撰写观后感,我们称之为“教师观察日志”。第三,改变自己的做法并撰写做后感,我们称之为“教师行动研究日志”。

教师们遇到的问题主要有三种:一是教材问题,于是教研中教师们就要把教材研究的过程、开发教材的过程讲述出来。二是教学问题,因此我们要求教师把课堂教学中发生的“教学事件”或某节课的“课例研究”过程讲出来。三是人的问题,对应的就是学生问题,这也就意味着教师应该研究自己的学生,对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要了如指掌,要在网络校本教研中把学生的成长过程讲述出来。

《中国教师》:如何让所有教师都积极地参与到网络教研中来呢?

容礼: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积极性源于需要,因此我们一开始就要激发兴趣,引动需要。我们为每个老师建立了博客,组建了教师博客群,刚开始并不要求教师们投入专题研究,而是给予他们充分的自由度,让他们去体验博客,写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不限字数、不限时间,可原创可推荐,其目的就是让教师们感到网络校本教研不是一种任务和负担,从而愿意去做,乐意去做。

在初始阶段,行政要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领导班子要带头上网写文章、写反思、写评论,并定期抛出一些趣味性的话题供教师们思考、探讨,让教师们享受网络互动的乐趣。随着学校的不断引导、随着教师们对网络教研认识的深化,越来越多的教师都参与进来了。他们开始把网络教研当做一个专业提升、同伴互助、展现自我、彰显价值的渠道和方式。当老师们开始主动地在网络上思考、写作和交流时,我们就进入了专题研究的阶段,从而真正将网络这个有力“武器”运用到整体教研力的提高中。

现在学校领导班子和很多行政人员都会经常登录观察教师们的网络教研状况,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保证了整体较高的博客更新频率。

以发展为本,打造乒乓精神下的校本特色

《中国教师》:一进校门我们就看到了学校的那座主题雕塑,看得出来那是由乒乓球拍抽象而成的,校徽的设计也体现了很明显的乒乓元素,那么您觉得乒乓元素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容礼:毫无疑问,当然是乒乓精神了。简单说来就是“刻苦、拼搏、合作、善思”。一旦乒乓精神根植到学生的身上,迁移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中,会使他们一辈子受益。

《中国教师》:清水濠小学只用一项体育运动来构建校本课程会不会显得单薄?

容礼:首先要强调的是,“乒乓”在我们学校不仅仅是一项运动,它具有包括乒乓精神在内的丰富内涵。其次要说,我们利用乒乓元素来构建校本课程并不单薄,因为我们将这个元素贯穿到了多门课程中,使那些课程具有了校本意味,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校本课程体系。我们把乒乓球作为校本课程来开发,纳入1—6年级的体育课程,编写了乒乓球教材,让同学们在学习乒乓球知识和技术的过程中,体验乒乓精神。艺体科自编轻快活泼的乒乓球操和优美的乒乓球舞蹈,以此激励学生、教育学生。美术学科围绕乒乓精神让学生创作队徽、队旗、队服等,并让学生们用线条、色彩、造型、人物神态等来表现“刻苦、拼搏、合作、善思”。综合实践课让学生通过自学、交流等方法去了解乒乓球的起源、发展、中外乒乓名将的故事、奇闻逸事等。科学课则让学生探究怎样使球速加快、怎样发出旋转球等的原理。此外,学校还通过建设乒乓文化长廊,设计蕴含乒乓特色的校徽,以乒乓球塑像为学校标志,努力营造校园乒乓文化,使学生时刻都能感受到乒乓文化的熏陶和影响。

所以我们并不是以一项体育运动来构建一门单一的课程,而是将乒乓元素立体地投射在了各门课程中,使每門课程都具有了校本特色。

《中国教师》:乒乓特色的校本发展策略收到成效了吗?

容礼:现在我校的乒乓球在越秀区是一枝独秀,在广东省乃至香港都小有名气。世乒赛在广州举行时,日本记者和《岭少报》记者也都慕名来我校进行采访,乒乓球运动员成为了区内重点中学所青睐的对象。另外,我们学校的乒乓球运动员还有着特殊性:乒乓球打得好,文化水平高,学习成绩也十分好。这些学生到了中学,也都到了重点班,排名很靠前。很多中学都十分肯定我们学校培育出的高素质学生,我认为,打造乒乓精神下的特色校本发展在未来潜力无穷。

写在最后

近4个小时的专访中,容校长对于学校文化传承、特色发展之中贯穿的文化理念侃侃而谈。他坦言,别看他运动员出身,但最爱看书,《中国古代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易经》《道德经》《论语》《上下五千年》《中外教育比较学》《政治经济学》等都是他的枕边书。他深谙围棋之道,力求能达到围棋的最高境界——守拙,他认为,越是拙朴的,越接近道。他说让学生们以棋道修身、以棋道明礼是他的下一步校本发展规划。

走出清水濠小学时天已擦黑,再次回望笼罩在一片暮色之中的校园,主题雕塑格外显眼。带着百年老校的历史积淀与现代化教育的全新要求,迈着先继承、后发展、再创新的扎实步履,清水濠小学走到了今天。在“至善、至实”的清水文化引领下,在新一代领导班子的开拓进取中,清水濠小学又将怎样去攀登下一个发展的制高点,我们拭目以待。

(责任编辑:李德刚)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