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初中历史教学中“时空观念”的培养

时间:2024-05-07

殷国兰

摘   要:“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从时间、空间和评判入手,引导学生把握历史事件发生的客观时空,让学生回到“历史现场”,与历史人物进行“对话”。将历史知识与事件置于特定的历史时空之中,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历史观,进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历史   时空观念   培养路径

“时空观念”是指“历史时序观念和地理观念的总和”,是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是最能体现历史学科特质的标志。历史知识不是抽象的,而是建立在特定的历史时空之中,在特定的历史背景、时间和地理等条件下产生并发展的。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历史知识、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历史时空之中,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帮助学生建立历史知识的“时空坐标”。

一、从时间入手,把握历史事件发生的客观时间

历史的发展是由一个个历史事件綴合而成的。历史事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着前后发展必然性的关联的。学生学习历史不是简单、机械地识记历史事件,认识历史事实,而是要把握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结果、意义等。换言之,学习历史就是要把握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认识历史事件发生的偶然性和必然性。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对历史事件的有效思考。因此,培育学生的“时空观念”,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把握特定历史时空下真实而具体的历史事件。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历史事件的客观性和发展的内在逻辑。一般来说,培育学生的“时空观念”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历史事件发生的客观场域,表现为时间点、时间段、时间长河;二是历史学家为了研究历史而对历史时间进行的人为划分。因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绘制历史“时间轴”,建构历史事件发展与延续过程的整体知识框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重要的时间节点,厘清历史事件之间的发展关系;要把握时间区段,梳理时代特征;要把握时间对应点,整体横向联系。

例如,部编版历史教材八年级下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课中出现了数次党的会议,每次会议的历史意义都不同。为了深化学生对这些会议的意义的认知,笔者引导学生将每次历史会议的背景、目标、理论和思想等都提炼出来,形成包含关键知识点的历史“时间轴”。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最后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借助历史“时间轴”,能清晰地认识党的指导思想的确立和不断丰富的过程,深入了解党的奋斗目标不断完善的过程,以及改革开放不断发展的过程。

历史“时间轴”犹如一根长线,将历史事件有机地连缀起来,让历史事件不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关联的。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帮助学生建构“时间轴”,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梳理历史学科知识点,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历史事件的发展与变化,深化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这样把握历史事件发展的客观时空的历史学习,能让学生形成辩证、唯物的历史观。

二、从空间入手,把握历史事件发生的客观空间

培育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不仅要引导学生把握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更要引导学生认识历史事件发生的空间。历史事件发生的空间有两层内涵:一是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等,这是一种自然空间;二是与历史事件的发生有着密切关联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这是一种社会空间。自然空间和社会空间都会对历史事件的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在引导学生认识历史事件的自然空间时,教师可以从历史事件发生时所处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自然资源、气候条件等方面入手,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将其称为历史发展的“地理学基础”。在引导学生认识历史事件的社会空间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历史事件发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环境因素。只有从自然空间和社会空间的双重视角来认识历史事件,才能对历史事件形成辩证性的认识,才不会走向“形而上学”。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历史教材八年级上册《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一课时,笔者就让学生在地图上将战争中涉及的重要战场的位置标示出来,从而让学生从自然空间上对甲午中日战争形成初步的认知。在此基础上,笔者又出示了威海卫战役、平壤战役、黄海战役、辽东半岛战役等,引导学生将地图中的战场地点与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对应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分析历史事件时,就能联系特定时期的自然空间与社会空间。然后,笔者又追问学生:“甲午中日战争是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有哪些重要的历史人物?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是什么?”等。通过对社会空间的解读,还原历史事件发生的“场域”,学生能深刻认识历史事件的发展进程。

任何一个历史事件都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点,与其发生的时代背景联系紧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把握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与自然空间,更要引导学生把握历史事件发生的社会空间。只有将历史事件放到相应的时代背景下进行审视,才能深刻认识历史事件发生的偶然性和必然性,进而客观认识历史事件。

三、从评判入手,把握历史事件的客观意义

培育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不仅要从时间、空间入手,还要从对历史事件的评判入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事件的意义和价值。历史是不断发展的,对历史事件的认识与评判,不仅要将其放置到特定的历史时空背景之下,更要将其放置到整个历史长河之中。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历史事件的整体价值与意义。

历史包含三个层面:一是未被加工的史实层面;二是经过选择、发现的历史意义和价值层面;三是历史学家秉持一定的史观进行解释的层面。对一个历史事件的评判要兼顾这三个层面。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与历史对话、与他人对话、与自我对话,只有通过有效的“对话”,才能对历史事件形成较为客观的价值性判断。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历史教材八年级上册《辛亥革命》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辛亥革命进行客观评价。传统的观点认为,孙中山让位给袁世凯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懦弱、妥协的集中体现。因而很多人就简单地认为辛亥革命是失败的,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但是如果我们将辛亥革命放置到特定的历史时空背景之下去评判,就能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伟大的。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很不充分,相对旧官僚、立宪派、帝国主义、北洋军阀等势力而言,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力量非常薄弱。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资产阶级革命派再继续进行暴力斗争是不切实际的。这时,推举一个各方都能接受的人物就成为必然,无论是从政治履历、军事实力,还是从社会威望、外交经验等方面来说,袁世凯就是当时最好的人选。

站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我们就能认识到辛亥革命是十九世纪末世界工业化经济发展的产物,传播了自由、民主、平等的共和思想,是顺应二十世纪初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的。

总之,“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时间、空间和评判入手,回到“历史现场”,进行深度思考与探究。通过深度感知、理解、研究历史,学生能准确把握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条件、发展过程与历史意义,培育良好的历史“时空观念”,进而在特定的“时空体验”中形成科学的历史观。

参考文献:

[1]姜宏波.历史概念性知识的教学困境及对策——以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教材内容为例[J].江苏教育,2015(26):47-48.

[2]郭震.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30(11):117-120.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