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张小翠
摘 要: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包含许多劳动教育知识,因此,劳动教育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是有相通之处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将劳动教育和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机融合,充分发掘劳动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服务自我、服务他人、参与公益生活、参加生产劳动,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能力和劳动精神,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劳动教育 小学道德与法治 有机融合
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贯穿于人类发展全过程。我国教育法规定的教育方针明确指出,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在新时期,怎样做好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能力和劳动精神,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教师需要深刻思考的问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包含许多劳动教育知识,本文主要探究将劳动教育和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机融合的意义与路径。
一、劳动教育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机融合的意义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必须让孩子知道生活里有一个‘困难的字眼,这个字眼是跟劳动、流汗、手上磨出老茧分不开的,这样他们长大后,才会大大缩短社会适应期,提高耐挫折能力。”劳动教育是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基础,道德教育是学生的立身之本。道德与法治教育和劳动教育相融合,能让学生在体验自身生活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学会热爱生活、创造生活;在服务自我、他人和参与集体行动的过程中,学会关心他人、关注社会。
道德存在于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品德的形成源于学生在生活中的体验、认识、感悟和行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劳动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能力和劳动精神,二者最终的目标都是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全面发展。因此,二者的有机融合能引领学生的道德发展,丰富学生的社会认知和内心世界,健全学生的人格,使学生成长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二、劳动教育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机融合的路径
(一)自我服务,感知劳动乐趣
从教材内容来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很多内容都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意识,引导学生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让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在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过程中,学生能充分感受到劳动带给生活的乐趣,体会劳动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劳动意识、劳动能力和劳动精神。
以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让我自己来整理》为例,这一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将各类生活用品与玩具进行科学、合理的归类與整理,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以及积极劳动的意识。在教学中,笔者根据教室的客观条件,设计了整理书包和课桌的环节,让学生观察自己的书包和课桌有哪些地方需要整理,按照什么标准进行分类整理,然后比一比谁整理得又快又好。最后,请小组推选出“整理小能手”,给大家展示整理技巧。有了榜样的示范,学生就会知道要按照怎样的程序来整理自己的物品。在课后,笔者还鼓励和督促学生在家坚持自己整理自己的物品,从而引导学生树立劳动意识和自我服务的意识,培养劳动习惯,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二)服务他人,培养劳动习惯
当劳动成为一种习惯,渗透到日常生活中,才能真正助力学生良好行为品质的养成。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不仅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要求,更是学生健康成长的要求。劳动习惯的培养是一项长久的事业,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积极劳动,自觉劳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例如,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我是班级值日生》一课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劳动技能,做好值日生的工作,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考虑到班级学生值日的实际情况,在值日前,笔者先将学生进行分工,然后教给学生劳动的基本技能与方法,让学生具备劳动的知识与能力。在开始劳动时,笔者引导学生与同伴合作,注意细节,将值日做好。此外,笔者还要求学生每天整理好自己的课桌、管理好自己的作业、在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等,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笔者还制作了劳动清单,积极与家长联动,及时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将劳动教育全方位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中。
(三)参与公益,体会劳动光荣
每个人都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学生也是社会中的重要角色。作为一名社会成员,应肩负的责任包括维护正义、热爱和平、保护环境等。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生价值观的发展,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参与社会,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的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让学生了解社会成员的责任,树立服务公共生活的意识,实现劳动教育的目标。
以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我参与 我奉献》为例,在教学中,笔者首先借助教材的“阅读角”板块,让学生分享自己曾经参加过的公益活动或劳动。并用一节课的时间组织学生参与社区保护生态环境的活动,让学生一边清理社区垃圾,一边宣传不乱扔垃圾、使用环保购物袋、家庭垃圾分类处理等环保理念。在活动中,学生既能理解劳动的重要社会意义,又能树立责任意识,为参与社会实践奠定基础。
(四)参与实践,珍惜劳动成果
古语有云:“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现如今物资丰富,生活水平高,大部分学生缺乏参与生产劳动的经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开放性与实践性的特征,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构建开放式的课堂,将教学空间从课堂扩展到学校、家庭、社会,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亲身参与生产实践的过程中,学生既能逐步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又能培养良好的劳动精神。
以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我们的衣食之源》为例,考虑到学生普遍未从事过农业生产的情况,在教学时,笔者带领学生开展劳动生产体验活动。笔者组织学生在学校劳动基地播种黄瓜、西红柿、生菜等常见的农作物,并将全班学生分组,让每个人都参与到浇水、除草、施肥等“护绿”行动中来,在劳动中体现自己的价值。在参与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学生既能体会劳动者的艰辛,又能收获参与劳动活动的价值感与满足感,以及最终获取劳动成果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情感。
***总书记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重视劳动教育的价值,积极整合劳动教育资源,引导学生进行劳动意识的启蒙、劳动基本技能的培养、劳动习惯的养成、劳动精神的弘扬;另一方面,教师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充分发掘生活中的劳动教育素材,让劳动教育渗透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劳动教育和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机融合,能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劳动意识、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培养良好的劳动精神,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吴叶.运用“设计思维”,共创美好生活——谈小学《道德与法治》中的劳动教育[J].中国德育,2021(19):66-69.
[2]张娜.立足儿童生活,培养劳动精神——小学劳动教育和道德与法治教学无缝链接的实践研究[J].未来教育家,2021(5):65-68.
[3]洪良清.在劳动中思考与创造——基于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理解劳动教育内涵[J].福建教育,2020(21):48-49.
[4]朱锦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劳动教育的实践研究[J].智力,2020(12):136-137.
本文系2020年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项目立项课题“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构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JK2009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