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吴银霞
摘 要:一直以来,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教师对学生基本采取机械化、生硬化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消失殆尽,也不能真正切入语文学习的本质属性,最终陷入吃力不讨好的尴尬之中。本文提出,顺应认知规律,夯实“智趣语文”的基石;关注言语能力,把握“智趣语文”的关键;发展思维意识,聚焦“智趣语文”的核心;尊重认知差异,呵护“智趣语文”的成长;落实多维评价,永葆“智趣语文”的动力。
关键词:“智趣语文” 发展思维 言语能力
以“智”为核心,以“趣”为支撑,才能为语文教学撑起保障性支架,让学生在思维运转、情感体验的双重作用下,助推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高效发展。针对不同的学生,教师应秉持“智趣语文”的理念,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既学得扎实,也评得客观,不仅夯实和强化了学习成果,还丰富了学习方法,可谓一举两得。
一、顺应认知规律,夯实“智趣语文”的基石
“智趣语文”的落实,只有真正作用于每个学生,才能散发出独有的“智”之魅力、“趣”之本质。一直以来,语文教学都积极倡导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因此“智趣语文”应将学生放置在课堂的最中心,顺应学生内在的认知规律,从而筑牢“智趣语文”的基石,为推动学生的语言生长能力服务。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村晚》为例,诗人雷震以简练而极具美感的语言,描摹了乡村傍晚的优美景色。诗歌的最后两句“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以动态化的语言,刻画了一位天真活泼、开朗可爱的牧童形象。因此,想象牧童“横牛背”“信口吹”的画面,不仅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牧童的形象特点,也能洞察乡村傍晚独有的景色之美,是落实“智趣语文”的重要资源。鉴于此,笔者从学生内在的认知规律入手,精准地把握小学生直观性思维的特点,紧扣诗歌中的“横”“吹”两个核心动作,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想象:“牧童究竟是怎样‘横在牛背上的?‘信口吹着短笛,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笔者出示相应的插图,借助插图中周围的环境和牧童的形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此时,学生的兴趣被鲜活而直观的图片激活,思维也处于活跃状态,诗歌的文字就转化成了画面。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兴致十足,思维被充分激活,将“智趣语文”真正落到了实处。
二、关注言语能力, 把握“智趣语文”的关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是关于言语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因此,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是让学生实现语言能力的学以致用。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很多教师更多关注的是文本的教学内容,没能够聚焦言语,导致学生的言语能力始终停留在最原始的状态之中。
以教学《西门豹治邺》一文为例,这篇课文的训练核心是“学会复述”。针对课文中“惩治恶人”这一内容,如果教师生硬地要求学生进行复述,学生就会将其视为机械性的任务,言语意识难以得到真正的发展。“智趣语文”倡导创设积极可感的情境,将原本机械生硬的任务,转变成学生内在的需求。为此,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原本逃离邺县的乡亲们,听说了西门豹大人的事迹之后,又重新回到邺县。此时此刻,你会如何向乡亲们讲述这一内容。
这种情境的创设,以虚拟化的场景,有效地激活了学生内在的言语兴趣,最大化地将“智趣”融合在了一起。
三、发展思维意识,聚焦“智趣语文”的核心
皮亚杰说过:“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这意味着语文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为己任,要激活学生内在的认知思维。因此,“智趣语文”的核心,就是要激活学生的心智活动,在积极而富有情趣的情境中,发散学生的思维。
以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跳水》一文为例,编者在这个单元设置的语文要素是“体会人物内在的思维过程”。将语文要素迁移到这篇课文中,核心着力点就集中在船长最后的言行:为什么船长能够在一瞬间做出这样的抉择?这其中蕴藏着怎样的内在逻辑?为了凸显文本人物的趣味性,笔者没有生硬而粗暴地给学生布置任务,而是赋予这一活动鲜活的情趣。为此,笔者设置了“侦探探案”的情境,要求学生紧扣课文的内容与细节,探寻使得船长如此迅速做出判断的依据。有了鲜活的情趣活动,学生将自己定位于侦探的角色,对文本进行了深入的细读,形成了自己的所得:首先,此时的环境“风平浪静”,给孩子跳水逃生提供了可靠的“天时”保障;其次,最顶端的横木已经超出了轮船甲板的位置,给孩子提供了跳水的“地利”保障;最后,轮船上所有的水手都聚集在甲板上,只要孩子勇敢地跳入水中,所有的水手都能在第一时间将孩子打捞上来,给孩子提供了安全的“人和”保障。以“侦探探案”的情境,有效地激活了学生内在的认知动力,将“智趣语文”的理念真正落到了实处。
四、尊重认知差异,呵护“智趣语文”的成长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铸造高效课堂的基石。因此,语文教学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将学生的身心和思维始终浸润在课堂的中央。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生活阅历和学习经历,更有着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对相同文本的解读,自然也就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方式。在落实“智趣语文”的教学理念时,教师需要在尊重学生客观性差异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形成多元化、个性化的解读,更好地推动学生语言素养的发展。
以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一文为例,作者在描写五位壮士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时,用一个“砸”字来展现五位壮士的英勇无畏,但很多学生在一开始阅读时,常常将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动词忽略。这时,笔者进行点拨:从这个“砸”字,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从中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于是学生形成了多层面的解读,有的学生从“砸”字中,感受到五位壮士强烈的爱国情怀;有的学生从“砸”字中,感受到五位壮士对连队和群众的爱护之情;有的学生从“砸”字中,感受到五位壮士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无比痛恨之情……
纵观整个教学过程,笔者要求学生从看似简单的一个动词入手,体悟其中所蕴藏的独特情感,将“心智”与“趣味”进行高度融合,在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认知差异性的基础上,形成了丰富、多维、个性化的认知体验,取得了一举两得的教学效果。
五、落实多维评价,永葆“智趣语文”的动力
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很多教师常常将教学的关注点放置在新授环节,对学生后续的评价则很少关注。事实上,评价作为课堂教学整体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担了评判高下的作用,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一文为例,这篇课文出自著名的文学家叶圣陶之手,编者在这个单元所设置的语文要素是“感受生动准确的语言,体会连续细致的观察”。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作者以生动细腻的語言展现了爬山虎的脚的外形。叶圣陶究竟是怎样进行观察的,才写出如此细致而准确的语言呢?在“智趣语文”理念的指导下,教师无须过多地针对观察方法进行教授,只需要将学习的自主权交还给学生,鼓励学生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展开探究。有的学生紧扣文本的细节,还原了作者的观察方式;有的学生利用教材中的插图或者自己收集的图片,感受到了语言的精准;有的学生根据课文的描绘,试着绘制了爬山虎的脚……
总之,“智趣语文”教学要指向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要不断优化“智趣”教学的策略,不断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智性”,从而构建真正意义的“智趣课堂”。
参考文献:
崔晓强.统编版教材语文要素深度落实的应然原则[J].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2021(12):28-29.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