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小学科学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路径

时间:2024-05-07

王云

摘   要:批判性思维是科学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学学科核心素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对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和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批判性思维的内涵与价值入手,根据小学科学课堂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现状,分析了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路径。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   科学素养   现状   价值

科学学科核心素养对人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批判性思维作为科学思维中的一种,在科学学科核心素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批判性思维是指通过一定的标准对思考对象进行评价,强调证据、逻辑在求知中的重要性,是一种反思性的思维。批判性思维既是思维技能,也是思维倾向;既是一种气质,也是一种科学精神;既能体现思维水平,也能凸显现代人文精神。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既能大胆质疑,又能谨慎断言;既能推翻旧理论,又能做出新发现。本文从小学科学课堂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现状出发,探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路径。

一、批判性思维的内涵与价值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基于充分的理性和客观事实来进行理论评估与客观评价的能力,包含分析、比较、抽象和概括等一般性思维能力,以及判断、预测、评估和决策等批判性思维技能,还包括积极主动评判的意识、意愿和倾向等批判精神。

小学科学教学倡导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建构,批判性思维有利于提高学生选择性获取信息的能力,促使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不仅有助于发展学生的一般性思维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判断力、决策力和创新力,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小学科学课堂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现状

善于思考、勇于质疑是能动思维的表现,更是批判性思维的显著特征。审视当前小学科学课堂,很多科学教师只重视知识教学,而忽视科学思维的培养;只关注教学结果,而忽视学习过程。教师在课堂中很少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批判质疑的机会,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思考的状态,缺乏主动批判与质疑的意识与能力。当前,小学科学课堂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现状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师“喋喋不休”,学生思维“无处生根”

虽然新课程改革已经开展多年,产生了很多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但是许多教师依然守着陈旧的教育思想,用着落后的教学方法,充当着“教书匠”。在课堂中,教师“喋喋不休”地讲解知识,占据着主导地位,课堂成为教师一个人的“舞台”。在这种以教师“灌输”知识为主要教学方式的师本课堂中,学生的所有权利被教师剥夺,没有思考的时间与空间,思维就“无处生根”,核心素养就得不到发展。

(二)实践操作有余,学生思考感悟不足

许多科学教师都懂得“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在科学教学中,积极给学生创造实践操作的机会,搭建动手操作的平台,让学生亲历实践体验,在“做”中开展学习与探究。然而,教师只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却忽视了学生“动脑”思考的能力,以至于学生一无所获,对很多知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束缚了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

实践操作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是科学教学的重要手段。有效的科学教学需要“做”与“思”结合,“手”与“脑”配合,以理解为导向,以思考为基础。因此,在实践探究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知道怎么做,还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这么做;不仅要知道“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进行理性的推理,进而发现规律,得出结论。

(三)教学时空封闭,学生缺少碰撞反思

许多教师为了教学的效率,往往采取“封闭式”的教学方式,按照既定的教学预设,按部就班地组织教学。这样的教学只是教师单向的信息输出,师生之间缺乏双向的交流,教学节奏短、平、快,学生缺乏独立思考与提问的机会。批判性思维是一种逻辑性、合理性、反思性的思维,需要教师开放教学时空,提出开放性的问题,促进学生发散思维,为学生创造批评反思的机会,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三、小学科学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路径

有批判才有创新,批判精神是创新的灵魂,培养批判性思维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新时代的小学科学教师应关注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从而进行创新型人才的培育。

(一)科学设计辩题,激励质疑辩论

问题是思维的引擎,是创新的源泉,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有了思考才会有创造。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科学教学,应坚持知识与能力并重,以科学思维训练为核心。教师要用问题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思考的动力,推进学生的批判质疑。

辩论质疑是获取真理的方法,是打开创新之门的钥匙,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有效路径。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展相关的辩论活动,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辩题是辩论活动的方向,好的辩题往往是一些核心问题、悬疑问题、两难问题,具有重要的辩论价值,能够打破学生的认知平衡。在开展辩论活动时,教师首先要科学设计辩题,给学生提供科学的辩论主题。其次,教师要创设情境,在情境中引出辩题,营造辩论的氛围,激发学生参与辩论的热情。最后,教师要教给学生辩论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质疑,理性思辨,在辩论中学会批判吸收知识。

(二)分析数据信息,展开逻辑推理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基于客观事实的理性思维,证据性、逻辑性是其重要的特点。在科学实验中,经常会收集到一些数据,这些数据就是学生进行推理和抽象概括的依据。教师要重视科学探究中的数据信息,借助数据信息的分析,引导学生展开逻辑思考,学会有依据地展开推理,从中发现规律。此外,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有选择性地获取信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数据信息的选择与思考过程,其实就是一种批判性思考的过程。因此,教师要重视数据信息的提取与分析,引导学生根据数据信息展开科学的逻辑推理与验证。例如,“水的沸腾”是一种常见的生活现象,学生对“沸腾”的概念虽有粗浅的感知,但缺乏理性的思考。在教学“水沸腾了”一课时,笔者先引導学生预测:“给水不停加热会出现什么现象?”然后组织学生动手做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和水温的变化数据。在实验结束后,笔者引导学生围绕实验现象和数据展开分析,推导发现:“在加热的过程中,水温会不断上升。水沸腾后,水温不再上升,最终保持在100摄氏度。”经过数据分析与逻辑推理,学生能发现科学事实,发展批判性思维。

(三)自我梳理观照,反思领悟提升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反思性的思维,无论是对他人观点的批判,还是对自身想法的观照,是一种自我思悟与自我批评的思维方式。反思是批判性思维的高级境界,是学习者的自我领悟与提升。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反思自我,领悟提升,发展批判性思维。例如,“制作钟摆”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制作一个一分钟摆60次的钟摆,不仅考验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考验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要考虑如何改变摆绳的长短,调节钟摆的摆动次数,不断反思,自我调整。

总之,小学科学作为一门基础教育课程,承担着科学启蒙与科学素养培养的职责,培养学生的科学学科核心素养是重要的教学目标。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聚焦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发展学生的科学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章荣华.运用图示策略促进科学思维走向深刻[J].教学与管理,2020(14):36-38.

[2]孔令强,武国栋.小学科学现象分析须强化证据意识[J].教学与管理,2020(26):60-62.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