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吉石勇
摘 要: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融合是新时代背景下数学教学的智性应变,因此,教师要找准融合的适切性、“敞亮”融合的可能性、彰显融合的创造性,从而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整合学习的工具与“利器”。有效的课程融合、高效的课程融合,能让信息技术成为数学课堂的“点睛之笔”,能促进学生的数学素养、信息技术素养的双重提升。
关键词:数学学科 信息技术 课堂融合
学科融合是当下课堂教学的主流,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的介入,这种融合更加深刻、持续。以数学学科与信息技术融合为例,其融合不仅是内容的融合,还是形式的融合与方式的融合。笔者将其分为四个阶段,即起步阶段、应用阶段、整合阶段、创新阶段。在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融合中,教师要找准融合点,拓展融合的空间,让融合充满创造性。
一、找准适切性
在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融合的过程中,教师不能为了融合而融合,也不能盲目地融合,必须找准信息技术学科与数学学科的融合点,让信息技术能有效地助推学生的数学学习,更好地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找准适切性,能让信息技术与学生的数学学习无缝对接。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联姻”“牵手”可以采用链接式、再现式、融入式的方法。
一般来说,信息技术学科与数学学科的融合,可以在数学学科教学的重点、难点处展开,也可以在学生的认知疑点、盲点、困惑点处展开。比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笔者就着重引导学生如何将圆转化成长方形。在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基本就是让学生简单地动手操作,將圆剪成若干等份,然后将这些等份的小扇形拼接成近似的长方形。对此,很多学生都认为教师所谓的“转化后的长方形”,其实只是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如何把“近似的长方形”转化成长方形,这是教师需要着力的地方,也是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融合点。在教学中,笔者利用多媒体课件,动态地向学生展示圆被分割、拼接的过程。随着多媒体课件将圆平均分成512份、1024份,在视觉上学生已经感知不到是一个“近似的长方形”了。随着多媒体课件继续增加平均分的份数之后,学生通过推理得出:圆可以被转化成长方形,而不是“近似的长方形”。这一过程,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感知、催生了学生的想象,发散了学生的思维,还让学生获得一种替代性的感受与体验,让学生领略、感悟到了“化曲为直”的极限思想。
找准数学学科与信息技术学科的融合点,能够让课程融合如同呼吸一样自然;能够有效地提升数学教学质量,优化数学教学的品质;能够充分发挥数学学科的育人功能,彰显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能够为教师找到一般性课程融合的路径,提供可借鉴的操作范式。
二、“敞亮”可能性
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融合的过程中,教师要“敞亮”课程融合的可能性,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数学融合学习的重要支撑。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开辟可能性的空间,思考课程融合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要全方位、多角度地探讨各种融合的可能性;要从多个视角、多个层面、多个方向进行融合;要深刻地认识到,信息技术仅仅是一个手段,而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力才是目的;要始终以具体学情为根本。
“敞亮”融合的可能性,不仅要求教师能够把握数学学科知识的本质,还要能够借助信息技术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直观化、动态化。比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笔者首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用相关的小棒拼搭成长方体、正方体,思考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的特征。由于给学生打造了动手操作的平台,因而拼搭的小棒、围成的“面”给了学生深刻的感受。当学生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之后,笔者利用多媒体课件,“敞亮”学生的思维与想象空间。比如,将一个长方体框架中相关的棱一条一条地隐去,最后剩下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也就是长方体的长、宽、高,让学生想象长方体的大小。在此基础上,笔者直接出示一些固定规格大小的长方体的长、宽、高,让学生动态地想象生活中对应的长方体,如“火柴盒”“文具盒”“一间房屋”“公交车”“列车”等。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融合,不但激发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而且发展了学生的数学动态想象力。
“敞亮”学生的思维与想象的可能性,是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融合的重要教学目标,要求教师既要着眼于课时教学目标,又要着眼于整体性教学目标。
三、彰显创造性
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种对数学知识“再创造”的过程。在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课程融合的过程中,教师要彰显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创造性。彰显创造性,能够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融合学习的“利器”。在融合学习中,教师要深入发掘信息技术的优势,如引入虚拟现实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智能学习空间等。可以说,信息技术是孵化学生数学创新的温床,但在这个过程中,要警惕信息技术的理想主义,要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局限性,破除对信息技术的迷信。
要将信息技术融入学生的数学学习之中,教师可以采用直观展示的方式、渗透嵌入的方式、深度融合的方式。比如,实物投影、微视频、PPT软件、Excel等软件与数学学科知识的融合就可以采用直观展示的方式;几何画板、MATLAB、GeoGebra等软件可以采用渗透嵌入的方式。比如,在教学“复式统计表”时,笔者首先引入Excel软件,让学生将数据输入表格,引导学生借助信息技术中的相关函数(如“求和函数”“平均数函数”“最大值、最小值函数”“统计函数”等),求平均数、最大值和最小值。借助信息技术,学生能有效地统计数据、计算平均数。其次,引导学生将统计表进行数据筛选与数据排序,将统计表直接转化成条形统计图。这样一种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知识的融合,充分彰显了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信息技术让学生的数学学习突破了原有的禁锢,开阔了学生的数学视野。同时,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信息技术是数学学习的重要帮手,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能,让学习变得便捷、有效。将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紧密结合,不仅要从融合的视角来考量,还要从深度的可能、实践的可能、创新的可能等视角来考量。
对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融合,教师要充分发掘学生的数学创造潜质与潜能,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向未来延伸与拓展;要从课程融合的目标、内容、方法、路径等多个视角来审视。审视能够让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融合更有效、更理性、更科学、更自觉。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融合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教师要扩大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融合的广度、夯实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融合的深度,进而不断提升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融合的水平与品质,全方位提升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育人水平。
参考文献:
[1]曹慧萍,吴颂欣,网络平台提升小学数学课堂德育效能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13(5):106-109.
[2]徐冉冉,裴昌根,宋乃庆.互联网+数学教育:“机遇”“挑战”与“应对”[J].数学教育学报,2016,25(3):6-9.
[3]刘党生.深度学习的教学创新研究与实践[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6(6):24-25.
(作者单位:江苏省东海县双店中心小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