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如何上好一堂科学课

时间:2024-05-07

李江

摘   要:针对科学课教学,扎实有效是课堂的基本要求。虽然教师可以上得简约一点、朴素一点,但要讲究实效。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发挥引导作用,立足学生主体,让学生在“做中学”。上好一堂科学课,既需要教师做好课前的准备,也需要学生的全程参与。

关键词:科学课   课前准备   全程参与

在科学课教学中,我们总能观摩到一些优秀的科学展示课、评优课,从教学设计到教学展示,都堪称完美。然而,教师每天面对的是日常课堂,不可能花那么多的精力去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这说明日常课堂不可能预演,也不可能那么“豪华”。扎实有效是科学课的基本要求,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应减少一些花里胡哨的东西,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下面,笔者结合日常教学,谈一谈如何上好一堂科学课。

一、 做好课前准备

(一)对教学设计的准备

教学设计就是我们所说的备课,包括教学目标确定、学习任务分析、教学思路设计、教学环节设计、教学活动设计等。教师尤其要做好对学生学情的分析,了解学生已有的学科知识和经验基础,把握学生的认知障碍,在教学设计时要基于学生的立场,着重关注学生的“学”,而不是考虑自己的“教”。具体的教学过程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包含了情境的创设、问题的设计、活动的安排等,所有的教学环节和细节都要考虑清楚。既要把教学设计成教案、打印在纸上,又要熟记在心,对整个教学流程了然于胸。

(二)对教具与学具的准备

在科学课教学中,教具和学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是提高科学教学效率的重要抓手。尤其是在科学实验教学中,实验器材是必不可少的学习用具。有了教具,教师可以在“做中教”;有了学具,学生可以在“做中学”。科学实验教学,不能是纸面实验、口头实验,要给学生提供操作材料,让学生“真刀实枪”地探究。对教具和学具的准备,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耗时又费力。部分科学教师为了省时省力,将分组实验改为演示实验,为了可以少准备一些材料,甚至有少数教师连演示实验的材料都不准备。要想上好科学课,教师就不要怕麻烦,必须在课前充分准备好相关的教具和学具,为学生的实验探究提供周到的服务。

(三)对实验操作的准备

实验是科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要充分做好实验操作的准备,要对每一组实验进行尝试,做到操作方法正确、熟练,提高实验的成功率。针对学生的分组实验,教师也要预先试做,要从学生的立场去考虑,关注实验的安全性与可操作性,对学生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出预判,并对不合理的实验器材、操作流程和方法做出改进。

二、 让学生全程参与

新课程标准倡导以学生为中心,主张学生自主探究、自我建构。在科学课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全员参与。同时,要进行整体教学,引导学生全程参与,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完成知识的整体建构。

(一)大胆猜想

科学需要猜想,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科学教学的任务。比如,有些教师在提出问题后,不是让学生猜想,而是把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答案告知学生,让学生失去猜想的机会,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猜想与假设是解决問题的第一步,也是实验教学的首要环节。猜想是科学探究的起点,假设是对问题结论的预测,有了猜想与假设,科学探究就有了方向和目标。因此,在科学课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合理假设。

(二)精心设计方案

在科学课教学中,对于猜想的正确与否,是需要通过实验验证的。在学生动手实验之前,有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那就是对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方案如同汽车的方向盘,一旦掌握在手中,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思路,可以让实验变得更加顺畅、提高实验效率。由于小学生的年纪较小,实验设计能力低,对变量与不变量的理解和把握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组织学生一起讨论,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帮助学生认识到实验设计的重要性。比如,在教学《力与运动》时,当学生做出假设后,笔者组织学生思考交流:“在该实验中,保持不变的有哪些量?需要改变的是哪个量?”使学生知道实验时要确保小车重量不变,只能改变拉力大小。接着,指导学生“分别用1个、2个、3个钩码代表3种不同大小的拉力”。让学生设计出4步实验操作流程,弄清楚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第四步分别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

(三)规范有序操作

动手实验是科学实验教学的重要阶段,是实施和检验实验设计的过程。在这个环节,教师要做好组织实验操作前的说明与提醒,让学生明确实验要求,按照实验设计的步骤去操作;引导学生合理分工,让每个成员都有任务;要求学生精诚合作,规范操作,有序实验。比如,在教学《力与运动》时,在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后,笔者让学生小组长拿出实验器材,带领组员一起动手实验。在实验操作环节,笔者给学生留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观察真实的现象,收集有效的数据,为他们得出实验结论提供有力的支持。

(四)深入分析数据

“用数据说话”是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原则,数据分析是对研究对象的一种客观考查方式,严密准确的数据分析,能帮助研究者发现事物的内在规律,从而推导出科学的结论。比如,在教学《力与运动》时,学生通过分组实验,在实验单中记录了三组数据。笔者组织学生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引导他们观察、比较三组数据的变化,从而分析得出结论:拉力越大,小车前进越快;拉力越小,小车前进越慢。

(五)梳理与反思

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意思是他每天会进行多次反省。在科学课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科学探究过程进行回顾和梳理,进行反思,这样,学生才会将零散的探究串联起来,让碎片化的思维变得系统,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比如,在教学《力与运动》之后,笔者组织学生回顾学习过程,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是怎么进行探究的?在学习中有什么收获?自身存在哪些不足?还有哪些疑问?通过梳理和反思,帮助学生明晰了科学学习的完整流程,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三、 为学生做好服务

在日常科学教学中,教师既要践行生本教学理念,彰显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当好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奋力托举学生迈向成功。在进行科学实验教学时,虽然学生最为积极活跃,但是容易出现嘈杂混乱的局面,势必对科学教学产生负面影响,降低科学实验的效率。对此,教师就要加强学生的纪律教育,及时调控教学,保证课堂“凌而不乱”,教学有序高效。科学教师要在“做中教”,从学生的角度去“教”,既要讲解,又要演示,为学生做好榜样示范,帮助他们掌握规范的操作方法。比如,在教学《力与运动》时,笔者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流程,规范操作,提醒他们不要把小车轮压“死”,不要故意用力推动小车。因此,在科学课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铺路搭桥、穿针引线,对学生启发引导、助力加油。

另外,教师要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通过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诊断与反馈,让他们知道对与错,懂得进与退。通过艺术性评价激励学生,能够为他们注入探究的动力,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以此点亮学生的“心灯”。

参考文献:

[1]程世军.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引入微课的策略及意义[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0(7):119-120.

[2]史加祥.新课标视野下小学科学跨学科教学的理解与实践[J].教学与管理,2022(29):61-65.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院前小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