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刘春景 于泽元
摘 要:2020年年初开始的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迅速蔓延至全国各省市和其他国家。生活就是功课,危机也是契机。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本身就是一本“无字之书”,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但其教育意义如何挖掘、如何进入课堂等问题仍然有待解决。在本文中,笔者以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为例,探讨真实社会事件课程化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 真实社会事件 课程化 教育资源
真实社会事件课程化能够打破具有教育价值的真实社会事件与学科课程之间的壁垒,进而以课程的方式帮助中小学生了解社会事件,做好应对未来类似事件再次发生的准备。基于此,本文借助课程学家拉尔夫·泰勒提出的“泰勒原理”,依托“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体验—组织教育体验—评价教育体验”的逻辑,以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为例,开发中小学校真实社会事件课程化的实践路径。
一、确定教育目标:培养会学习的未来公民
自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出核心素养后,美国、英国、法国、芬兰、新西兰、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国家都以核心素养或课程标准为纲,统领中小学课程,试图在所有学科和年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帮助他们学会应用知识,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我国也在2014年启动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项目,开展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探索。各国对学生最终培养目标的定义相差巨大,但核心素养的出现反映出相似的愿景:摆脱主要侧重知识传播和基本技能获取的传统教育方法,转向个人经过学校教育课程而形成核心素养的状态。
由此可见,未来教育已不单单是传播社会记忆与事实性知识,还必须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价值观念,帮助学生形成核心素养。基于此,学会学习,将成为未来学校课程的关键目标。学生只有学会学习、养成素养,在面对不确定、复杂、模糊的未来世界时,才有信心推动社会向前发展,解决难以预测的社会问题
二、选择教育体验:挖掘真实情境中的课程资源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为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提供了一个真实的学习情境。这场疫情,就好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世间冷暖、人间百态,借着互联网的快速传播,这个世界如此真实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一场疫情让我们所有人都面临一场人生大考,而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本身也是一门课程,具有无可取代的教育意义。人与野生动物、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界限在哪里?为什么要戴口罩、怎样戴口罩?如何辨别网络信息的真伪?……这些不仅是值得每个人思考的課题,也是生动的课程资源。
当真实情境与现实内容成为课程资源,知识学习与真实生活便能够连接,知识与生活的壁垒也能被打破。在这种情况下,学生需要把书本知识和时代、社会、生活对接,养成捕捉日常生活、生产实践中的现象和问题的习惯,并且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对真实情境进行阐释,做出解答,继而完成真实情境下的任务。经过这一过程,学生便能够习得解决问题所需要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价值观念,即使今后走出校园也能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组织教育体验:“三环三模块”战“疫”主题课程
面对海量的社会真实情境,怎样利用这些资源,使之“课程化”?这是将“生活”变为“课程”的核心步骤。学校可以将战“疫”主题融进学科课程,形成学习情境、学习时空和学习工具三个课程脉络环,并在课程、平台和资源三个模块中加以组织架构,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战“疫”主题课程。
(一) 创设学习情境
学校可以选择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关键事件,从中提炼出学习情境,再从真实情境中延伸出学生遇到的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思考。由此,社会生活中的课程资源才能课程化,这既为学生提供了贴近生活的主题课程,也为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公共卫生意识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提供了契机。此外,疫情终将过去,但谁也无法保证相似的事件不会再次发生。因此,源于生活的战“疫”主题课程,也将为学生做好迎接未来挑战的准备,如果有下一次,他们能做得更好,这就是课程的力量。
(二)构建学习平台
在“停课不停学”的倡议下,全国中小学校都在不断探索线上教学的模式。线上课堂不仅让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也缩短了师生、生生的距离,打破了传统学习中个体化、单一化的局面。一方面,学校可以借助腾讯课堂等网络课程平台,帮助教师进行线上视频授课,巩固师生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主题课程也是学生之间展开远程合作探究的良好载体,线上课堂促使学生在学习方式的变化中学会学习,让他们自我要求、自我约束,这是疫情给学生上的影响最深远的一课。
(三)开发学习资源
在课程资源、课程平台的双重保障下,学校还需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工具,加强学生与知识之间的联系。一方面,学校可以依据主题课程,为学生提供包含视频、文本、数据表、思维导图、研究报告等内容的线上学习资源包,让其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工具与资源;另一方面,学校可以鼓励学生借助电脑、手机等工具,查询疫情的关键事件,为回答主题课程的驱动问题寻找答案。这两点不仅能重建学生与知识之间的关系,还能培养学生利用身边资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适应未来发展必需的素养。
四、评价教育体验:“导师制”网格化管理评价模式
在教学中,教师不应是知识的“搬运工”,而应是学生的“导师”。因此,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学校可以实施“导师制”网格化管理评价模式。网格化管理原本是将城市管理辖区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单元网格进行管理的一种模式。它将过去被动应对问题的管理模式转变为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能使管理手段数字化,保证管理的精确和高效。
学校可以根据网格化管理的经验,建立“导师制”网格化管理模式,以年级为单位落实,年级主任任年级“网格长”,每个班级为一个网格,各个年级组将科任老师分配到各个班级,每一位老师都是学生成长的导师,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引导者。具体到班级内部,班主任担任“网格长”,负责统筹、汇总本班学生情况,科任老师担任“导师”网格员,以学习小组的方式建立网格微信群,全面跟进学生动态,全方位帮助学生。班主任对各网格小组的日常工作数量和质量进行评价,进一步推动网格化管理。◆(作者单位:西南大学宝安中学(集团))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