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严琳琳
如何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思维活动过程及结果“说”出来?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与思维空间,让学生敢想、敢说,能够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思维活动过程,描述数学概念、规律及法则。因此,本文从这个思路出发,围绕观察、猜想、推理等思维活动进行探析,旨在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思。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逐步获得数学知识、建立数学思维、触及数学本质,进而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一、 观察——获得数学知识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活动,“观”与视觉有关,“察”则是一种融合分析、思考的思维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观察数学内容时,不仅要让学生从“观”中获得对数学内容的感性认识,还要从“察”中深化对数学内容的本质认知。
例如,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有一节内容是“观察物体”,要求学生从正面、左面和上面等不同角度观察一个立体模型的形状。在教学时,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准备实物模型,模型可以是由几个小正方体摆成的不同形状的立体模型,然后让学生分别从正面、左面和上面进行观察,并画出观察到的形状。同时,教师要带领学生进行反向观察,也就是观察给出的三个平面图形,根据观察还原立体模型,并说出自己是如何还原出立体图形的,让学生在交流中厘清思路。观察不只是一个动作,也是一个过程,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观察活动时,不仅要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上,还要注重引导学生回顾自己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这样的观察才更具有目的性和系统性,对启发学生的思维才更有效果。
二、猜想——建立数学思维
猜想即先构思出结果,再通过学习新知识、新内容去验证猜想是否正确,猜想过程也是一种思维活动过程。没有任何一种猜想是凭空产生的,教师要做的就是为学生的猜想提供相应的验证素材,包括实物、教具、言语等,引导学生根据已知的条件和数学基本知识验证自己的猜想,并积极地表达出来。
例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这一内容的时候,因为该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学习过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知识基础之上的,所以教师就可以先让学生猜想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是如何计算的,如让他们猜想“[12]+[14]”的结果。这时候,有学生说答案是[16],有学生说是[26],也有学生说是[34]。大家都有自己认为正确的计算方法,究竟哪个算法是正确的呢?这时,教师就可以带着学生的猜想和问题开始教学,学生也会更乐于投入课堂教学中。由于不同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发展水平是有差异的,在相同的情境下有的学生会提出正确的猜想,有的学生的猜想则可能出现偏离或错误,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猜想,无论是正确的猜想还是错误的猜想,只要能够恰当运用,都是课堂上重要的教学资源。
三、推理——觸及数学本质
学生经常会通过推理的方式来学习数学内容、获取数学知识。但教师在课堂上的推理一般都是在推出结论之后,通过实例、计算等来验证结论,很少把重点放在学生的推理过程上。学生的推理过程也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梳理、表达的内容,在梳理和表达的过程中学生能理顺推理思路、触及知识本质。
例如,在教学“多边形的内角和”这一内容时,教师要让学生经历多边形内角和的探索过程,从三角形到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多边形,引导学生逐步归纳和推理出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在学习四边形的内角和时,笔者引导学生从四边形的一个顶点引出一条对角线,把四边形分成了两个三角形,学生发现四边形内角和为360°。按照这样的思路,笔者引导学生继续探索五边形、六边形及多边形的内角和。就这样,学生在推理的过程中得出了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在推理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边推理边说出自己的思路,学生在表达和推理的过程中不仅能探究出数学规律,还能树立推理意识,提升推理能力。
由此可见,教师让学生在观察、猜想、推理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不仅能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敢想敢说,打开自己的思路,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城西小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