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后进生的转化策略探析

时间:2024-05-07

黄小维

学生的成长是由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在学习上存在个体差异,也出现了学习成绩明显落后的后进生。本文试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后进生成因,并试图从家长、教师和学生三方面来转化后进生。

近些年的心理学、教育学研究都表明,后进生是先天因素与外部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后进生的形成原因,有来自学校和家庭的因素,也有学生自身的因素。

一、后进生现象背后的心理学、教育学成因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对我们研究后进生的成因有一定帮助。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如果学生在课堂或家庭中得不到情感上的关怀,他们可能就会感到焦虑或沮丧,那么高级的需要如“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就可能无法得到满足,这些学生就可能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兴趣,自暴自弃。这些消极行为又会增加后进生的自卑感,最终导致恶性循环。社会学研究领域则多从后进生产生的社会背景出发,对其进行归因,他们认为,不良的社会背景对后进生有着直接的关系,其中包括社会的不良影响、家庭成员的不良影响以及学校不恰当的教学方法等。众多的研究结论都支持了这样一个观点:导致后进生“学力不振”的主要原因是非智力因素。

(一)情感障碍

情感是对感觉过程的体验和感受。教师或家长过高的期望落空时,往往对后进生过分责备,因此容易对后进生的自尊心产生伤害,从而使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减退,甚至感到厌恶,于是以极端的言语或者行为来抵制学习。

(二)意志障碍

只有具备良好的意志品质,在遇到挫折、失败时才能具有强大的耐受力。而后进生则恰恰缺少这种自觉支配、调节自己行动的能力。这种意志障碍普遍表现在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的持久性、对学习缺乏兴趣、对问题不愿持久钻研等。

(三)思维障碍

学生只有在学习中进行独立的思维活动,才能领会知识,掌握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才能获得智慧,掌握技能。一些学生基础知识非常薄弱,对问题缺乏深入思考和分析的能力,概括能力差且难以灵活运用知识,进而导致他们不能适应学习内容的变化,学习成绩下降。

二、后进生转化的策略

正因为后进生有其独特的心理和行为表现,所以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者们才通过质性和量化的研究方法,对其成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已经对后进生的成因有了初步的判断。那么具体如何对后进生进行转化呢?

(一)针对家长的对策

心理学家塞利格曼认为,习得性无助源于童年,对以后的学习有消极影响。小学生由于认知水平的限制,评价以依从性评价为主。所以家长要建立良好的亲子沟通渠道,多给孩子积极的暗示。

(二)针对教师的对策

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之一,在转化后进生方面肩负着重大的责任。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在思想上要明白自己的榜样作用,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教师要为每个孩子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养成乐观的态度,正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也正确地看待和处理学习与生活中的矛盾或困难。

(三)针对后进生的对策

后进生的转化最关键的还是自身。后进生除了要增强意志力、主动性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外,还要从自身出发,把握正确的自我归因,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内因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学生只有把失败的原因归因于自己,才会增强学习动机。

面对后进生,除了对他们的爱心,更重要的是对他们的耐心。对他们那些微乎其微的改变,要像抓住瞬间的流星一样,让它发光发亮,及时对后进生的进步进行表扬。

后进生的教育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向教育工作者提出一个个鲜活而又沉重的问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要用爱心、耐心和恒心对待这些孩子,走进他们的内心,倾听他们的声音,关注他们的生活,期待他们的改变。

隨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正视后进生,理性而科学地研究后进生问题,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培养目标的需要。我们必须加大“转化”力度,动脑筋,想办法,形式多样,内容具体,方法科学,效果显著,为后进生创设更多更优的发展空间,让每一个学生在多元、变化、竞争与合作的世界健康、幸福地成长!

(作者单位:江西省高安市第七小学)

责任编辑:胡波波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