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葛剑辉
摘要: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必须创新观念,力求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禁锢,加大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关注,同时结合教材内容的深入发掘以及创新使用,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等诸多方面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培养他们理性的思维方式,从而使他们的核心素养得到切实发展。
关键词:初中生物 核心素养 有效教学
初中生物课程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和生物学相关的基本知识,同时初步把握生物学的基本内容,教会他们针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思路以及解决方法。所以,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并不能仅仅局限于让学生获取知识、培养学生应试技能等方面,而应当重视学生的价值观、思想情感以及思维方式的培养,这些都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必须将教学过程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各种活动紧密相连,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营造民主氛围,培养质疑能力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课堂教学应立足于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这样才能使学生始终维持良好的学习状态,有效激活他们的思维以及想象力,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积极质疑和表达个人见解。
例如,在教学《人体机能的调节》一课时,教师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如果发烧,首选应当是物理降温,帮助身体适度散热。”这句话刚说完,教师就听到了台下学生的一阵议论。刚开始教师问他们有什么想法,学生们都有些顾虑,不敢发言。于是教师对学生进行鼓励:“你们尽可以大胆说出自己想法,如果你觉得老师讲错了,也可以说出来。”此时有学生大胆地说:“发烧的时候不是应该盖上棉被捂汗吗?”原来这来自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很多家长都认为发烧了要多出汗才好,所以就要盖上厚厚的棉被,致使学生形成错误的认知。教师首先对勇于表达观点的学生表示肯定,然后要向学生深入讲解发烧时为什么要进行物理降温,并指出,如果病人产热过多,就有可能导致身体受损害,特别是神经系统方面受损害。
可见,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对于学生的认知错误,既要给予科学的解释,又要使学生心悦诚服,这样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引导科学论证,培养科学思维
人的思维具有开放性以及生成性的特点,一旦思维的发展受到禁锢,变得模式化或者格式化,就不可能再生成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发展就会停滞不前。所以,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并将其上升至关乎学生未来成长和发展的高度,让学生具有理性思维的能力。教师需要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为学生设置科学论证等环节,这样有助于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例如,在《性别与性别决定》一课的导入环节,教师抛出一个非常普遍的民间观点:“母亲是决定生男生女的关键因素。”然后询问学生是否认同这一观点,以及如何证明自己的观点。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结合以下三个环节对这一观点进行求证:一,人类的性别究竟由哪些因素决定?组织学生观察学习和染色体相关的知识;二,结合基因遗传示意图,组织学生解析人类性染色体遗传图;三,根据第二环节的解析,判定“母亲是决定生男生女的关键因素”这一观点是否正确,并充分说明理由。这种层层深入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科学论证的过程。教师可提出和生物学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组织学生探讨,通过激疑、质疑以及解疑等环节,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必须加大对发展学生科学思维的关注,结合归纳、概括以及演绎等方法,组织学生展开对生物现象以及生物规律的深入探讨,或者论证和生物学相关的问题,这些都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关键载体,也是提升其核心素养的有效举措。
三、借助生物实验,培养探究能力
生物课程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实验性强,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教师也应当有意识地渗透实验教学理念。在学习生物知识的过程中,最基本的两项内容就是实验和观察。很多初中生受制于知识面窄或者动手能力差,对做实验有畏惧心理。但是大多数初中生都具有很强的探求新知的欲望,教师可以充分把握他们这一心理特征,使学生既能透彻理解实验的意义,又能够充分激活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助于确保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实验既是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有效训练,又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例如,在教学《物质跨膜运输》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相关知识,教师采用了实验教学的方式。首先,准备好实验材料——白萝卜,然后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学生用小刀将白萝卜切成大小相等的两半,并分別放入清水和盐水中。在一段时间之后,学生们发现,两段白萝卜出现了明显的大小差异。他们由此产生疑问:“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一现象的产生?”为了得到问题的答案,学生展开了自主探究。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结合实验教学,既有效激活了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欲望以及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有助于他们核心素养的提升。
四、借助实践活动,培养社会责任感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是发展他们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社会责任感就是在一个特定的社会里,每个人在心理上对其他人的伦理关怀和义务。我们一定要有对社会负责的责任感,而不仅仅是为自己的欲望而生活,这样才能使社会变得更加美好。因此初中生物教师必须准确把握潜藏在生物知识中的教育价值,通过相关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例如,在《珍爱生命,拒绝毒品》这一课的导入环节,教师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能够保持生命长久的关键要素有哪些?”很多学生联想到了健康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自由和财富等等,并展开了激烈的探讨。他们认为,这些要素都是和生活、理想、健康、长寿密切相关的。之后,教师引入了关于吸毒者的事例,其中既有图片、案例,也有相关的采访视频,并让学生展开更进一步的思考:“在吸毒之后,他们失去了什么?”通过导入问题的设计以及相关教学情境的创设,学生们能够更直观地体会到毒品的危害。这一教学过程,既链接了社会的热点问题,又结合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体会,能使学生明白社会责任感的意义,帮助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使学生选择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并规范自我。
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特别要向学生宣传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让学生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关爱生命、关爱他人的意识,并树立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
总之,核心素养的培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必须创新观念,力求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禁锢,加大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关注,同时结合对教材内容的深入发掘以及创新使用,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等诸多方面的教育,这样才能够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培养他们理性的思维方式,从而使他们的核心素养得到切实提高。
参考文献:
[1]温华.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19).
[2]费谷明.“核心素养”立意下的初中生物教学策略[J].新智慧.2018,(13).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初级中学)
责任编辑:万永勇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