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论语》选读教学思考

时间:2024-05-07

杨柱荣

摘   要:高中阶段先秦诸子散文中《论语》的选读对教师、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重视知识拓展、尊重学生认知能力、尊重其他教师的教学方式并结合时代特点进行教学。

关键词:高中语文    《论语》选读    教学思考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一般安排在高二上学期下半段进行教学,教材选录了《论语》七十则语录。笔者综合自己和其他教师的教学实践,对《论语》选读部分的教学谈一点思考。

一、要阅读《论语》,多了解与之相关的知识

《论语》选读的教学对高中教师来说是挑战,高中教师中系统学习《论语》的并不多,了解关注研究《论语》成果的也很少,对教材《论语》选读部分也有很多并不熟悉的内容,对这些选读内容所蕴含的思想也不全然了解,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就会出现解说不清的情况,甚至在学生对一些选读内容提出自己的理解时,教师无法解释明白,学生也无法接受。因此,教师要系统地研读《论语》,同时也了解一些与《论语》、孔子及其弟子相关的知识,以做到全面系统地了解孔子其人其事、其经历其思想,了解孔子弟子的个性及经历,了解《论语》中涉及的其他人物和事件;要认真阅读教材中的“概说”“引入话题”和“相关链接”,为教学做好充分细致的准备。

比如从选读“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论语·宪问》)这则语录的文字与语气中,有的学生读出了早晨看守城门的人对孔子的讥笑,学生就提出问题:“子路当时听了之后有何反应,为什么一个守城门的人敢对孔子师徒如此无礼。”子路有何反应,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想象,对子路的心情也可以进行猜测,但教师要回答好这个问题就必须清楚“晨门”的身份。其实选读部分还出现过长沮、桀溺、接舆和荷蓧丈人这样的人物,他们选择了避世,他们大都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潇洒自足,对孔子的抉择不大理解。这个人是在守城门,但很显然,这个守城门的人并不是一个等闲之辈,而是一个修养很高却隐身于市朝的大隐士,和前面的四个人物一样。把这个晨门的身份弄清楚了,学生的问题就能解释得合情合理。

二、要了解、尊重学生的认识特性,教学中多些鼓励与引导

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一时难以理解接受的情况应予以理解与尊重,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究。《论语》选读涉及孔子及儒家各个方面的观点及思想,有为政、为学、为教、为师、为徒以及为人处世等,通过对教材的概说、引入话题和相关链接的阅读以及学习讨论,学生们对孔子从未动摇过的人生目标——改变天下无道的现实,有一定的认知,也很肯定孔子勇于担当的精神,但是对孔子悲剧性的执着不能理解。学生们对颜回的安贫乐道的意志是肯定的,但是对颜回的际遇说不上同情,甚至认为并没有特别的成就与贡献,孔子多次称赞并特别欣赏颜回的理由不太充分。作为孔子大弟子的子路,经常受到孔子的批评,一般的解释是孔子针对子路的个性因材施教,但学生却不这样看,学生认为,子路仅小孔子九岁,社会阅历也很丰富,对人对事均有自己的看法与主张,就好比现在刚走上讲台的教师一样,比自己的学生年龄大不了多少,如果不经常“敲打敲打”,可能镇不住学生。《论语》选读中涉及“仁”等道德的语录,学生结合“引入话题”和“相关链接”的内容基本上能理解孔子和他的弟子的最高的生存价值和目标,而且也确实认同孔子和他的弟子的最高生存价值和目标对中国社会和历史的深远影响,但认为这种最高生存价值与目标对大多数人来说非常苛刻。学生们十分欣赏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思想,并认为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但也感到在任何时候都难以实现。学生在学习王勃的《滕王阁序》时接触到“叨陪鲤对”典故,真正学习到《论语》选读中关于这个典故出处原文时,对孔子与其子孔鲤的言行也有自己的看法,认为这种家庭教育是严谨的,但也是命令式的,好像不学什么就不能做什么,太过于武断,不可取。

对学生们学习《论语》选读时出现的各种各样的想法,教师要理性对待。高中时期是学生人生的敏感期,是学生身心成长成熟的重要期,也是学生们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从目前高中生的学习生活经历看,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先秦文化了解不多不全面不系统不深入,对社会和人生的体验思考感悟也十分有限,往往只知其一理解肤浅或一无所知人文精神缺失。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武断地否定学生的思考和质疑,应该宽容理解和鼓励引导,对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做一个先导性的工作,让学生学会用先贤的思想眼光观察今天的社會,站在今天的时代去审视中国的传统文化,这比单纯的“授业”更有意义更有价值,能做到这样,也是教学的成功。

三、要尊重教师的教学个性,共同交流探讨分析总结

教师有自己的教学个性是件好的事情,在互相讨论学习借鉴中体现开放与包容的教学思维,这有利于在教学中做到眼界开阔、视野宽广、信息全面、材料丰富、方式多元。进行《论语》选读或其他先秦散文选读的教学,不是件容易的事,要有好的教学效果更不容易。教师的个性差异也很大,对人对事都有自己的理解和处理方式,教学观念、教学思维各异;同时,学生的个性差异也很大,教师需要结合实际情况选择针对性的教学方式。比如在进行《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时,有的教师把重点放在对选文思想的理解上,有的教师把重点放在对人物性格形象的探讨上,有的教师把重点放在讨论孔子与学生的关系上。对《论语》选读,有的教师逐篇讲析,有的教师则有针对性地讲析,放手让学生自由学习讨论,教师只作引导;有的教师设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讨论;有的教师提出课题,动员学生上网查找资料,完成课题内容;还有的结合《孔子评传》等跳出文本,进行延伸学习探究。对教师们的教学行为方式的选择,要予以尊重,作为教师要虚心学习,作为团队,要协作参与交流,突出的成果要肯定并共同完善推广。很多教学实践证明,有的教师不被他人看好不被他人肯定的教学个性往往是该教师的教学亮点。

四、要结合时代特点和社会实际进行教学

《先秦诸子选读》之《论语》选读,基本上是《论语》的精华部分,里面蕴含的思想对中国的社会、历史、文化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对当今的中国乃至世界依然具有积极的影响。进行教学时,要联系时代特点、结合当今社会实际。比如学习《论语》选读中体现孔子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精神的语录时,既要指出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人格的本质,也要强调当今时代特别需要弘扬这种精神,这种精神是我们国家强身健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力量源泉。学习《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时,一般多重视孔子倡导师生平等、尊重学生人格的教育思想,这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但往往同时也应让学生注意到,孔子对学生的不足之处有时比较委婉有时也是毫不留情地进行批评,面对孔子的批评,孔子弟子的态度是谦恭的,对孔子的尊重依然。联系当前学校和家庭教育,针对学生不能承受师长的批评,师长对学生的批评心存顾虑的现象,引导学生对这种现象进行讨论,让学生对比分析,得出合乎情理的判断。同时,也要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学习,让学生喜欢读《论语》,至少不讨厌学习《论语》。对《论语》这种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如果不和时代紧密结合,很难说是成功的教学。

教学永远是一门有遗憾的艺术,因为有遗憾,才会不断地进行思考;因为思考,教学才有新的思维,才会有创新,才会不断进步。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