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阅读教学中教学语言的作用

时间:2024-05-07

季凌云

阅读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教师自身的教学语言不仅是串联“教”与“学”的桥梁,更为学生准确、简练运用语言提供了示范。教师要重视教学语言的作用,充分发挥其功效,促进学生语言能力发展。

一、巧妙语言启发引导

班级授课制的阅读教学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它不仅仅包括了教师作为参与者对文本解读的直接呈现,更有作为引导者对学生认知的点拨与引导。学生的感知浅薄时,可以借助教师语言点拨不断深化;学生的感知偏颇时,可以借助教师语言引导趋向完善;学生的认知错误时,可以借助教师语言指导拨乱反正……教师的语言就是一把打开学生思维的金钥匙,能够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执教《推敲》一文时,教师正在引导学生辨析“推”“敲”不同的表达效果,一位迟到的学生急忙忙撞门冲进教室,课堂陷入了一片惊愕之中。教师顺势引导学生添入“撞”字一起对比:“同学们,你们觉得像这位同学一样的‘撞字又如何呢?”有的学生紧扣课文,认为“敲”字映衬着诗中的“幽”字,比“推”字更妥帖;有的学生认为无论是“推”字,还是“敲”字,都有一定的道理,但绝对不能用“撞”字,否则来拜访的就不是僧人,而是鲁莽暴躁的鲁智深了。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正是巧妙地运用教学语言应对课堂中的突发状况,整合了课堂生成的资源,激活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让每个学生都学得兴趣盎然。

二、严谨语言强化规范

很多教师常常抱怨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习作语言拖沓繁琐。殊不知学生语言习惯的养成,与教师常态化的语言有着直接的关系。王安石曾经说过:“词之不切,则听之不专;听之不专,则取之不固。”因此,教师应该努力提升教学语言的规范严谨程度,为学生良好的语言习惯做好示范。

例如在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时,一揭题就有学生质疑:为什么不用“发奋”,意思不是一样的吗?教师引导学生借助现有资料和工具书进行查阅、对比、辨析,最终发现“发奋”指振作精神,“发愤”则指决心努力,但学生始终难以真正辨析出两者之间的差异。此时,教师则借助自己的语言对学生进行了这样的点化:“‘发奋更多地强调人物的精神振奋,脱离萎靡状态,属于自己自觉层面;而‘发愤更多是由于受到外界的刺激而激起了自身的内在动力。”随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细读文本,紧扣“深受酷刑”的情节,进一步深化这一认知。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结合文本内容将工具书上机械、生硬的解释表达得更加生动形象、浅显易懂,提高了学生对语言的掌握程度和语言的规范性。

三、优美语言渲染情感

1.以真挚的情感融入优美语言。在教学中,教师要将自己的满腔热情转化为教学的语言,浇灌学生的心灵,与学生产生共鸣。学生在教师语言的浸润下,才能有效地调整与激发自身的情感积蓄,展开自己的思维,深化对文本的解读。

如《二泉映月》就是一篇融合了人生、音乐和景色的典型文本。為了让学生更好地借助语言走进阿炳的人生和内心世界,教师可以在二胡曲《二泉映月》的伴奏下,进行富有感染力的朗读,让学生在音乐和教师的朗读下静静地思考:“在音乐和老师的叙述中,你听出了怎样的情感,你看到阿炳怎样的人生经历?”正是教师贴合文本情境、契合学生情感需要的有感情朗读,将学生内在的情感体系充分激活起来,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以飞扬的文采融入优美语言。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就是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教师自身展现出来的语言能力会对学生形成较大的影响。教师如果能够在阅读教学课堂中吟诗诵词、旁征博引、引经据典,学生的整个身心意识就如同沐浴在文化的春风中,获得言语生命的滋养。如在教学《黄鹤楼送别》一文中,教师将深入理解故事内容、体会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作为重点,可以运用自身的语言积累将学生引入到文本的内在情境之中。如学到李白以酒为孟浩然饯行时,教师这样叙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离别的愁绪终究会在特殊的时刻出现在我们身边。送行的这杯酒中包含着的是李白对孟浩然的深深敬仰和惜别之情。各位李白们,端起你们手中的酒杯,用你们的真情邀请你们的好友孟浩然满饮此杯吧!”此时,教师再邀请学生朗读课文中的人物对白,学生们的朗读自然会充满深情,读出李白对孟浩然的深深眷恋之情。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正是借助自身的语言功底,为学生营造出适当的情境,真正唤醒了学生沉睡的内在情感。

总而言之,语文教师的语言是阅读教学课堂中的一道润滑剂,深入而有效地链接了课文与学生认知实际之间的距离。学生随着教师的语言张开了想象的翅膀,才能在广阔的语文天地中翱翔。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能仁小学)

□责任编辑:范宏芳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