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贺芳 肖燕
当前,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的教学都是局限于短短的课堂40分钟,仅仅满足于一本薄薄的《语文》课本,却没有深刻意识到这种做法是无法完成语文学科的使命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有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才能完成语文学科的教育意义。
一、阅读要超越教材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的基础性学科。教学中,教师应该跳出教材,引领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阅读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六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145万字以上。从这一角度讲,语文课即阅读课,教师要在广泛的阅读实践中,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三条途径来拓展学生的阅读量。1.美文赏读。每天的语文课伊始,教师便声情并茂地为学生朗诵文质兼美的美文,学生听后交流心得,分享阅读感悟,体会文字精妙。2.大量阅读。根据课标的年段要求,教师可以为学生安排各年级各学期的阅读书目,分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要求低、中、高段学生每天看书分别不少于25分钟、40分钟、60分钟;每周一节读书交流活动课,让孩子们谈体会,写感受。3.经典诵读。在完成课标要求背诵的篇目之外,编选经典古诗文和现代文,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要求学生天天背诵,大量积累语文材料,培养语感。天天听,天天读,天天背,从不间断。这样,既为学生提供了间接的生活经验,又为学生充实了大量的写作素材;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又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既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又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这样才是真正促进了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二、视野要走出学校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因此,语文教学应走出学校的有限空间,放眼社会,将语文学习的触角延伸到更广袤的人文社会,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时事新闻,关注热点话题。如2014年10月27日,乒乓球运动员张继科在德国险胜对手马龙以后,由于情绪过于激动失态踢碎了现场的广告牌,此后这一事件引发了网友热议。这是一个很好的语文素材,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先上网了解这一事件,然后在课堂上展开讨论,分别发表对张继科行为的看法,最后以“张继科,我想对您说”为题写一篇短文。事实证明,在教学中注入社会内容,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对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也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三、实践要跨出课堂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力求突破课堂40分钟的局限,将学生的学习由课内引向课外,由书本引向生活,让学校与社会融为一体,形成一个广阔的大课堂。如在学生学完以“珍爱我们的家园”为主题的一组课文以后,先让学生分小组走进社区、市场和大街小巷,实地觀察、调查身边的环保情况;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撰写调查报告,在班上交流汇报调查情况;最后根据调查情况,讨论并撰写一份改善环境的建议书。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观察,学会了表达,学会了合作,尤为重要的是提高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增强了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四、学科要实现整合
语文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性学科,但是,它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其他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彼此之间相辅相成、互相渗透。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和语文相关的学科知识进行整合,优化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状态。如《月光曲》一课,在学习“皮鞋匠静静地听着贝多芬的演奏而产生联想”这一段时,让学生结合音乐知识猜猜曲子的节奏情绪变化,再让学生欣赏乐曲《月光奏鸣曲》,使学生很快入情入境,深刻感受到贝多芬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体会到联想的表达效果;教《蒙娜丽莎之约》时,达芬奇画笔下的蒙娜丽莎美丽神秘,教师带领学生对世界名画《蒙娜丽莎》进行了鉴赏,语文课上学生便能更好地感受达芬奇的绘画才能;教《詹天佑》《乌鸦喝水》《称象》《捞铁牛》等课文则可以引入科学课程的有关知识。可见,整个学习过程既是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过程,也是相关学科知识和能力迁移运用的过程。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不仅可以学到语文知识,而且同时也可以学到其他方面的学科知识。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有着无限广阔的空间,语文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用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指导语文教学实践,树立“大语文”观,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让学生的语文学习真正地融入生活、融入社会。
(作者单位:江西省萍乡师范学院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范宏芳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