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季鸫蓉
摘 要:新课程改革最主要的内容是教学理念、教材教法的改革,首要是打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建立教育新理念;其次就是摆脱陈旧教学模式的束缚,探索和创新更先进的教学方法;然后是潜心研究新教材,以新教材为基准进行扩展和外延;在新理念、新模式、新教材的要求下,教师的角色由传授者变为促导者,由管理者变为引导者,由课堂主体变为“旁观者”,由主角变为配角。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开展研究性、探究性学习,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注重学生的体验感受。
关键词:策略 探究 创设
一、摆脱教育观念的束缚,让小学语文课堂更智慧
当下,由于我们的教育还没有解除升学带来的重压,传统教育观念仍然束缚着很多教师的思想和行为,仍然以知识的传授为教学主要内容,热衷于单向的知识传递,学生只是被动存储和累积而已。在这种教育观念支配下的小学语文课堂必然是呆板、压抑和单调,了无生趣的,更谈不上精彩。新课标要求的教学应该同时完成传授知识和促进发展两大任务。作为一个新时代的语文教师,只有勇敢地摆脱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才能在教学中不断创新和进步,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摆脱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不仅是思想上的摆脱,更重要的是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应该是具体的行动,表现在整个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时时闪现出智慧的光芒。比如在教学《秋天》这首优美的诗歌时,仅凭朗诵和讲解,很难让学生切身体验到作者笔下生动美丽而殷实的秋天,所以我没有过多地做讲解,而是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去体验和感受。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课前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认真观察秋天的样子,课堂上又运用多媒体技术,搜集整理了一些富有情趣、非常优美的秋天图片,再配以音乐,对《秋天》这首诗进行富含深情的朗诵,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眼睛、耳朵、心智等更加全方位地去感受和体验作者笔下的秋天。然后以“秋”字让学生组词作为导入,简单的几句话,把学生引入这首诗,先朗读,再让学生谈他们自己眼里的秋天,把课堂交给学生,适时进行点拨,让孩子们一步步沿着“秋风”“秋实”“秋思”“秋光”的脉络,逐步走进作者笔下描绘的生动活泼、果实累累的秋天。如此一来,教学更新颖,课堂更富有生机,学生感悟更深刻。
教育观念的更新,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新课程标准,并在教育和教学实践中去探索和尝试,让新的教育理念在实际教学中开花结果,这才是真正的教育观念的转变。
二、摆脱教学模式的束缚,让小学语文课堂更有效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是主动的知识传授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最大的缺陷就是忽视了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培养,忽略了学生的认知主体地位,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夸大并绝对化,于是呈现在语文课堂上的就是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要想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就需要教师勇敢地打破沉闷的、缺乏生气的传统教学模式,勇敢地摈弃传统教法的束缚,积极探索和创新新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小学语文课堂更有效。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更多可能。合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能够让主要由黑板和粉筆组成的单调的“黑白世界”的课堂,美丽转身成为图文声像并茂绚丽缤纷的多彩课堂。比如《安塞腰鼓》,这是一篇描写声音和画面的文章,只有从声音和画面入手,才能让学生真正认识和体悟到安塞腰鼓的美,这不是仅仅靠教师的“讲”所能达到的。所以在教学《安塞腰鼓》一文时,我运用“先音后像”、先读后感的方法,层层递进、步步深入,让学生首先用耳朵,然后是眼睛,再就是用心去领悟安塞腰鼓那种雄浑壮美。这个环节也就是先放了一段安塞腰鼓的录音,让那种催人奋进的鼓声渲染课堂气氛,点燃孩子们的激情和兴趣;听完录音之后,开始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去文本当中寻找和对比。然后是播放安塞腰鼓激情四射的画面,让孩子们用眼睛去感受那种蓬勃奔放的生命力,再回到文本阅读,细细品味字里行间的力量。最后用文字的形式让画面定格: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生命的舞蹈!好一个充满希望的田野!好一个充满生命力量的阳刚之美!从听到看,从读到品,一切水到渠成。
创造性地运用信息化的教学环境、教学系统和教学资源,通过实物、模型、音像、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堂等来构建新的教学平台,采用生动活泼的多维立体教学手段,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
三、摆脱教材本身的束缚,让小学语文课堂更丰富
小学《语文》教科书虽然精品荟萃、精彩纷呈,但是教科书绝对不是语文教学仅有的资源,因为受篇幅限制,教科书遴选出的课文是挂一漏万,难免有遗珠之憾。所以说单单依靠教材本身的几篇文章,远远满足不了小学生的求知欲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摆脱教材本身的束缚,以教材为依托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拓展和延伸,引导孩子们走向课外更广阔、更丰富的语文天地。
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语文学科课外获取的知识量不断扩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学生单一从课堂、从课本获取知识的途径,向多元化发展。这也就是说教师要以课本为载体,但是不能把眼光只盯在教材上面,要注意以篇引类,向课外延伸,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我们在学习每一篇课文,每一单元课文时,更要着重教给学生学习此类文章的方法,一隅三反、触类旁通,自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比如在教学《三打白骨精》这篇课文时,顺理成章地要讲到作者吴承恩和写作背景,顺其自然地要延伸到《西游记》,《西游记》是最受孩子们欢迎的文艺作品,众多艺术形象已经深入孩子们的内心,是一部最适合孩子们阅读的经典之作。从课本上的《三打白骨精》到古典名著《西游记》,从书面上的《西游记》到荧屏上的《西游记》,这种延伸和拓展不但能够增强学习效果,并且可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实践证明,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以教材为主线,适当进行补充和扩展,能够让语文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能够让学生通过各种语文资源获取更多的知识能量。
四、摆脱教师角色的束缚,让小学语文课堂更精彩
长期以来,教师是居高临下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具有绝对的权威,是作为课堂的主角出现的,可以说课堂就是教师表演的舞台,学生是被动接受的观众。新课标强调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按照这种要求,教师应该把课堂的主体地位让给学生,实行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方法。
比如在教学《花瓣飘香》一文时,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切身感受到文中洋溢的浓浓深情和丰富的人文内涵,我以一片花瓣导入,引导学生从文本阅读开始,亲历阅读过程,一步步深入文本,触摸作者心灵,体验文本情感,让学生在与文本进行对话中自行发现、自行创造。完成阅读之后,用设问的方式,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让学生们畅所欲言,展开交流和讨论,在同中求异,在异中求同,从而产生争鸣与共鸣,进一步深入小女孩的内心世界,更深刻感受母爱的魅力。
这样一来,课堂不再是教师独霸的舞台,也不再是个别学生表现的乐园,而成为生机勃勃、各抒己见、五彩缤纷的空间,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把精彩留给了孩子们,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才得到了真正的落实。
总之,新时代、新课标、新要求,要求教师必须打破传统藩篱的桎梏,摆脱陈旧模式的束缚,在教学实践中培养新观念,寻找新思路,探索新方法,适应新角色,才能实现小学语文课堂的美丽转身。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刘伟林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