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丰富数学实验课,让课堂焕发生命力

时间:2024-05-07

孙晓晴

摘 要:小学生的数学教学实验不是普通的实验,而是基于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成长需要而设计的,是以动手操作为主要教学手段的一种数学学习活动。首先教师要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数学实验环境,准备好与实验相关的各种工具,如数字卡片、模型等。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自己动手操作,以完成数学探究任务。数学实验课主要关注学生的学和做,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鼓励其进行探索,以达到在做中学的教学目的。通过数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积累基本的活动经验,进而有效进行小学数学的“教”与“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 实验教学 生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验设计,要基于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有效利用身边的物质材料、技术手段,设计一些数学形态下的数学实验内容,在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帮助学生掌握书中的基本数学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并能依据数学思维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一、趣味实验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数学本身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使得长期以来数学教学的着眼点都停留在用纸笔的演算上,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传统的数学课堂无法让学生自由地进行创造性的实验。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的高速发展,数学实验开始得到关注和应用。将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作为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有力手段和有效工具,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于接受并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以有趣的数学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推动学生学习最实际的内部动力来自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因素中,兴趣是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教师根据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和心理特点,在符合学生认知能力的数学课堂中引入实验,以此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便可以主动投入到数学学习中,通过动手实验,体会其中的乐趣,从而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讲授“比较数的大小”一课时,刚开始,笔者也觉得内容比较枯燥,这些知识即使不教,学生也早已经会了,因此这节课慢慢地变成了不同题型的练习课,而且比较方法的归纳也显得非常枯燥。课程改革之后,笔者依据“将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改变原来传统的教学方式,把整堂课的知识点都巧妙融入三轮同桌摸数比赛中,让学生从比赛中感悟并总结出两个数比较的方法,这样由学生自己探索和总结出来的知识就更能扎根于学生的心底,并能在以后灵活运用。数学实验为枯燥的抽象数学课堂注入了活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真正实现了“在乐中学,在乐中悟”。

二、增强数学实验的操作性,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强调:要改变以往机械的、死记硬背的、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的教授方式,提倡学生自主参与、主动探究,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之道在于悟,教之道在于度。”教师要有目的地创设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教学情境,正确处理好学生自学和教师指导之间的关系,掌握好收放的度。在教学“比较数字的大小”同桌摸数环节中,第一轮笔者设计游戏规则:先摆十位,再摆个位。一般看来孩子比较数的大小顺序都是从最高位开始,通过十位数的比较,他们第一次发现比的结果是谁的数大谁赢。然后笔者再提出要不要抽个位数?学生开始反复地抽个位数,结果发现,即使个位数再大也没有用,只要十位数上的数字大,这个两位数就大。如此学生便明白了十位上的数字的重要性。

接着第二轮,笔者设计的游戏规则是先摆个位,再摆十位。开始摸出大数的学生非常高兴。笔者趁机问学生是否能确定哪边赢?学生通过对比发现即使自己摸的数再大,只要十位上的数小,他也赢不了。最后一轮自由摆数。通过学生已有的数感和经验进行数的摆放并比较,笔者只是在旁边给予适当的指导,最后学生通过在画好的方框中填数字的方式总结出了如何进行数字比较的规律。这种将数学实验引入课堂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探究实验结果,并总结实验规律。实验帮助学生拓展了思维,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一堂课下来,从学生的反馈练习以及作业情况看来,这堂课预设的教学目标完成得非常好,学生对“百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数位”以及每一位“数字”的关系都已经有了深刻、全面的认识。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而且也锻炼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注重数学实验的互动性,增强师生间的学习交流

传统的数学课堂都是以教师讲为主,学生只是作为听众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对学生知识的掌握与否主要通过课堂上较活跃的个别学生的反应来判断,这樣会被一些活跃的学生掩饰了全班的真实情况,误以为所有学生都已听懂。其实除了几个表现活跃的学生明白之外,还有很多不爱表达的学生似懂非懂,仍处在迷惑的状态。为了照顾到每个学生,达到每个学生都能学到知识的目的,笔者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注重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将没有听懂和不明白的地方及时反馈给教师。

笔者在教学“比较数的大小”一课时,设计摆数实验比较数的大小,每一环节都让学生自己摸数、摆数。教师只是提出不同要求,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不同要求,先和同桌分工协作,并记录每次比赛的结果。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相机进行提问:“你高兴吗?为什么高兴?你能确定你赢了吗?如果再给你一次机会你想摸出几?”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再通过实验单记录每次结果,总结出比较数的三种方法。这样通过和学生的交流,关注了每一个学生的表现和答题情况,能够清楚地知道学生是否都明确了实验的步骤,掌握了实验的目的。同时注重数学实验的互动,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这样的教学效果才是最佳的,教学质量才能够真正得到保证。

四、探索实验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就知识层面而言,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都是前人已经发现总结出来的知识,但是不同的学习方法,可以让学生对知识有不同深度的理解,也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积累怎样的学习经验和学习能力。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数学实验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变被动听为主动做。学生在数学实验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创造出“新的”实验结果,得到相关的数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统计和列表”这一内容时,笔者给学生布置了这样的作业:学生将作为家里的小管家,帮助父母整理近一个月的开支情况。教师可以事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天小组内的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讨论,记录内容主要包括衣食住行的消费明细。每天记录一点,最后整理到一起。从这天开始,学生回家后帮助父母整理每天开支情况,每一项都认真地记录下来。一个月之后,笔者将一堂课设置为学生小组展示实验成果的分享课。每个小组都积极展示自己小组的实验结果:有的是按时间的顺序总结的,把每天的消费记录都一项一项地写下来,算出总数,最后把每天的总数都加到一起,再算出一个月的总数;有的是按照衣食住行分类整理的,最后算出总数;还有的是通过画大圆小圆的方式,大圆表示总数,里面的小圆表示每天的消费数……总之每个小组都按照自己的理解,并用自己掌握的数学知识将问题解决了。这节课的课堂完全交给了学生,让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真正做到了学生自学,教师指导的新课标要求。课堂变得异常活跃,学生的兴趣也被调动起来了。

将探索过程交给学生自己去探索、总结,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进行探索,这一过程学生不仅对新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能更真切地体会到新知识被发现、被创造的过程,锻炼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也使其从小养成了遇到问题主动进行探索、善于总结经验和规律的数学思维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蒋王小学)

□实习编辑:胡波波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