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周小莉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身心发展还不成熟,自控能力较弱,在数学学习中经常出现焦躁、计算粗枝大叶的现象,如漏看、看错或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是正常的,但教师应引导学生寻找导致错误的原因,并设法帮助学生消除错误。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不应置若罔闻,更不能严厉呵责,而应耐心指导学生去展开自我纠错。那么,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哪些途径培养学生的纠错能力呢?
一、班集体纠错
纠正学生的错误,教师不能单纯地只针对那些“犯错”的学生,而是要让全班学生“引以为戒”,以个别现象来教育全班学生,让学生从同学“犯错”中获得经验。低年级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和思考往往是表面的、点状的,他们的数学思维欠完整性,这就需要教师耐心地做好引导,将班上每个学生的思维“点”汇聚成“面”。在帮助学生初步纠错时,可以引导学生从审题是否清晰、分析是否到位、方法是否正确、解题是否规范等角度出发查找错因,之后对错误原因作具体分析。这样一来,就能让全班学生“知其错,且知其所以错”。教师通过多问“为什么”,环環相扣,逐渐深入,引导学生说出怎么改正,要注意什么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示范和全体同学的互评互改中逐步掌握纠错的方法和技巧。
二、小组合作纠错
学生是进行纠错的主体。通过班集体的纠错训练,一些领悟能力好、肯于动脑、善于归纳总结的学生,纠错能力提高得会很快;反之,一些观察和分析能力欠发达、质疑能力滞后的学生,纠错能力提升起来就比较慢。此刻,如果还是进行集体纠错,往往会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纠错,让学生之间实现有效的帮扶,促进全体均衡发展。笔者的做法是:分配小组合作任务,让每个小组各自完成一次纠错训练。笔者结合教学的重难点、学生易混易错的知识点和学生存在的疑问,引导他们答疑争辩,相互查找,总结错点,小组集体完成纠错汇总。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小组长应全程协调每个组员参与的机会,同时记录好他们各自的纠错成果。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再次提升了自己的纠错能力,合作意识与团队意识也得到了增强。
三、同桌配合纠错
笔者在某节课中出示了几道口算题,指定一名学生回答。这名学生刚说完最后一道口算题,讲台下面的学生就纷纷说道:“老师,老师,他最后一题说错了。”就在笔者帮助这个孩子纠错的同时,脑海中闪现一个想法:为什么孩子们都能听出或看出发言学生的错误,而没有说他前面做的都对了呢?事实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一样,容易发现他人的错误,却忽略了他人正确的地方。如今,很多小学生是独生子女,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很强,遇到事情或矛盾习惯于先说别人的不对。这虽然不是一个好的习惯,但如果恰当地利用就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同桌之间开展纠错。
学生经过上述几个阶段的训练,纠错能力已经到了一定的层次。在此基础上,让同桌之间互相找错、纠错,学生个个兴奋异常。笔者通过观察发现:学生同桌之间纠错时,都非常认真、细心,有时甚至连同桌写得不好的字都给圈出来了。纠错后,笔者让学生相互说说错在哪里,怎么改正,以后该怎么注意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做好对学生的引导、教育工作,指导学生在学习上互帮互助,通过相互帮助增进同桌之间的友情。当同桌之间纠错时,教师应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给足他们足够的时间,让他们独自思考、探究;同时,定位好自己的角色,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宗旨。
四、独立自我纠错
学习上的纠错同样可以扩展到生活中其他任何活动的纠错行为。这是从一个错误的思维走向一个正确思维的过程,也是纠正过去的错误、建立正确概念的过程。从低年级学生以往的练习或作业来看,他们都是完成任务就交给老师批改,总是等老师批改了再纠正,往往自己把握不住纠错的机会,失去了独立自我纠错的机会。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坚持要求学生完成作业或练习后做到“回头望月”,对已经完成的内容再细致、认真地复查1到2次,针对自己出现错误的地方做好“记号”,在题目旁边重新订正,加强比较,明白自己究竟错在哪里,哪些地方应引起重视。事实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发现错误、更正错误、控制错误,远远超出通过他人“指点迷津”带来的警示效果。独立自我纠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纠错的习惯,更有助于学生在自我纠错中提升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纠错意识和纠错行为,这样不但能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数学思维中存在的漏洞,而且还能引起他们足够的重视,养成他们自觉找错、改错和防错的习惯,从而达到优化思维品质、提升学习能力、发展数学素养的教学目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解放路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张淑光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