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陈亭亭
数学作为知识的一个分支,尽管很抽象,但也都是来源于生活,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我们可以把小学数学这门基础学科当作一个工具,让学生从中习得知识和思维方式,并为后来的学习及生活所用。教师教学中应尽量让学生认识生活中的数学,在生活中发现与数学有关的问题,同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数学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创设出适当有效的教学情境,将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与数学课堂相融合,生活与课堂相得益彰,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一、创设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感受数学文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由于生理特点,学习的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所学内容是否感兴趣。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因素,以知识的魅力吸引学生,以教学的艺术感染学生,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刺激。多媒体可以直观形象地再现事物或现象。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可以在大屏幕上展示一幅幅生活中与圆有关的事物或形象,如行驶中的汽车轮子、福建土楼、摄影镜头光圈等,动态呈现完后暂停画面,让学生发现并找出画面中的圆形,初步建立对圆的认识。借助这种多媒体教学,以贴近生活、直观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从而使学生从现实生活中获取数学知识,自然地将数学生活化。
二、引入校园生活情景,帮助学生感受游戏中的数学
在學习“线段”“角”和“长方形和正方形”等知识时,由于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往往不能很好地将知识与自我认知联系起来。但如果教学中加强这些内容与校园生活的联系,学生就很容易将所见所思与知识有效结合,真正做到“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例如,在讲授“线段”时,教师让同学们观察操场上跳绳和拔河两项活动,直观感受线段的曲和直,为讲授线段的特征埋下伏笔。另外,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一课前,让学生欣赏校园建筑,从建筑中找到长方形、正方形和其他的一些平面图形。通过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直观判断,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概念表象,唤醒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为新知识的学习巧做预设和铺垫。
三、结合生活,建立数学与生活的有效关联
生活的感性直观和数学的理性抽象,看似毫无关联,但如果能在两者间架起桥梁,就会为数学学习开辟一条绿色通道。近年来,“数学生活化”“教有用的数学”这些口号影响着教育者们朝数学教学目标努力,这些思想的落实,必定会有效促进数学学习和数学课堂发生根本性转变。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上要渗透生活常识教育,在生活中寻找数学教学素材,合理有效地建立起理性知识和感性认识之间的关联,帮助学生理解课程知识结构。当然,进入到课堂中的生活素材和场景必须是经过精心选择的、不脱离新课标数学知识架构的内容。围绕其开展的教学活动,既具有生活的感性直观,又升华了数学的内涵,真正体现了“数学生活化”。
如在教学“对称”时,教师先初步介绍“对称”的概念,并用简单的图画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认知。接着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原型,如黑板、人脸、少先队员的红领巾、天安门城楼等,通过学生的想象使得多种领域的生活事物与“对称”概念建立了本质联系,学生脑海里呈现出一幅幅精彩的数学画面。
四、利用竞赛或游戏方式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经常采用一些竞赛的方式让课堂不再单调,让尽量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这样的数学课堂气氛融洽,学生喜闻乐见。
例如在教学“9的乘法口诀”时,可以采用“小袋鼠到数学王国”的故事情境导入,快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接下来设计“智勇大冲关”“分组比赛编口诀”等闯关和竞赛环节,抓住小学生好胜的心理特点,让学生在竞赛过程中体验成就感,激发其主动学习的欲望。
再如在教学“可能性”一课时,可以采用“摸球”或“抽奖”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盒子里放有不同颜色的球,任意摸一个出来,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孩子在游戏中体会“统计与概率”中的“可能性”,既好玩又容易理解。当然,在教学此类的课程时,教师要注意提前预设,操作之前和学生讲清楚规则,使得教学活动有效进行,收放自如,避免数学课堂沦为“游戏课”,而不能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和效果。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高效的课堂离不开适当有效的教学情境,根据课程内容不同创设丰富的课堂教学情境,是构建理想课堂的有效资源。这些朴实的源于生活的数学素材,与符合新课标理念的教学实践活动有效结合,是注入到小学数学教学的新鲜血液,为课堂有效教学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更为扩展数学教学活动的空间提供了保障。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红谷滩校区)
□责任编辑:万永勇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