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打通小学语文课堂“三读”环节

时间:2024-05-07

李玉花

随着课改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本着“务实、有效”的教学目标,开展了深入的课堂探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语文课堂最需要的是朴实简单,只要打通阅读中的三个环节,即教学生读通文本、品读字词、读活意涵,就能使阅读教学大放异彩。

一、读通文本,理顺文脉

在文本通读阶段,教师要鼓励学生完成两个方面的阅读任务:一是鼓励学生认真预习,看准字形,读准字音,读懂字义,教师针对生僻字词、学生读不顺的句段,要进行重点检查和指导;二是鼓励学生感知文本内容,理顺文本脉络,读出文本的朗读语调和文本感情。正所谓“不读熟不开讲”,只有让学生理顺了必备的条件后,才算是打通了阅读的第一个关节。

例如教学《莫泊桑拜师》这一课时,笔者先让学生预习课文,设计了如下预习学案:

1.自由朗读课文,读通读顺;

2.画出生字词,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和段落;

3.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根据这一学案展开阅读。先找出课文生字并组成词语:烙饼、简陋、吆喝、咖啡、篝火、孜孜不倦。在这些生字词中,篝火的“篝”字比较难写,容易写错,学生需要仔细观察字形结构。此时笔者引导学生整理这些生字词,琢磨怎么样才能记得牢。学生写出相近的字词,与容易写错的字词进行比对,由此巩固旧知。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才气就是坚持写作的结果。”针对这句话,有的学生提出不太理解句意。此时笔者找到文中的一些段落,提出问题:“为什么莫泊桑之前的写作没有突破?你怎么理解‘坚持就是才气这种说法?”通过这样的充分自读,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了解,由此理顺了文章的思路,为下一步认识人物奠定了基础。

二、深入文本,品读赏析

学生在把握了课文的生字词之后,接下来就要深入课文,品读文本的情感,感受文本的艺术美。这是语文阅读的第二个重要阶段。正如刘勰所说,入境方能入心。“提领而顿,百毛皆顺”,基于此,笔者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反复阅读文本,并紧扣关键词句展开质疑,领悟文中的情感,体会文字背后的人文意涵。

例如教学课文《半截蜡烛》时,学生初读之后提出了很多质疑,如伯诺德夫人的两个孩子为什么都那么机智,为什么伯诺德夫人能那么冷静,她难道一点都不害怕吗?还有学生提出疑问,到底谁在这场抢救蜡烛的行动中功劳最大?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带领学生深入文本之中,品读文中的关键段落,找到重要的字词,如:“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取出一盏煤油灯放在桌上。”“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这些句子充分展现出伯诺德夫人的镇定自若,不管心里有多么紧张害怕,脸上都表现得波澜不惊,从容不迫。从这些细节,学生认识到一定是伯诺德夫人的教育非常到位,她自己身体力行,用自己的坚毅和智慧深深影响着孩子。有的学生认为,两个孩子在平时一定遇到过类似的情况,而且每一次都能够转危为安,正是这样才锻造出来他们的机智勇敢。

通过这样的深入解读,学生逐渐体会到文中人物的性格,并自然而然地产生敬佩之情,由此训练了学生深刻领悟文本的能力,真正读懂了文本。

三、规范表达,活学活用

在对文本有了深入解读之后,学生已经积累了一部分读写的知识,教师就要以此为契机加强引导,帮助学生规范表达,活学活用。

例如教学《理想的风筝》一文时,笔者让学生找到文中描写生动的地方。学生普遍认为开头一段写得非常好。笔者追问:“你认为好在哪里?说说你的感受。”有的学生认为这段描写准确地写出了学生对老师的怀念,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下文;也有学生提出,老师讲课的那一段给人印象非常深刻;还有学生认为放风筝的那段也非常精彩。此时笔者让学生根据这些段落展开讨论:“你认为写作好在哪里?给你什么启示?”学生经过思考后给出如下回答:“描写人物的语言神态要到位,表现出人物的独特性。老师用圆木棍支撑,然后转身板书的这个场景,写得非常到位。”不难看出,学生已经领悟到写作的精华。

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逐步学会了分析文本,鉴赏文本,并活用文本中的写作范例,充实自己的语文阅读学习,实现了活学活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文本是阅读教学的根本,教师要紧扣“三读”,做到”读通文本,理顺文脉;深入文本,品读赏析;规范表达,活用语用”。打通了阅读的这三个环节,离实现高效语文课堂就近了一步。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大许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张淑光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