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水口建党—『支部建在连上』的伟大开端

时间:2024-04-24

于美丽

1965年5月,毛泽东重上井冈山时对身边的陪同人员回忆说:“支部建在连上和发展新党员都是到水口以后的事情。水口是个好地方,我们在那里发展了秋收起义后的第一批党员。”从1927年10月15日至今,水口建党已经过去90余年了,重温这段历史,探寻军队党的建设的历史渊源,对于建设听党指挥的人民军队、加强军队基层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与借鉴意义。

三湾改编确立“支部建在连上”

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在湘赣边界发动秋收起义。由于敌我力量悬殊,攻打长沙的计划受挫,毛泽东果断放弃长沙,率部队从浏阳的文家市向罗霄山脉中段退却,这个月29日,队伍到达江西省永新县三湾村。当时部队内部很乱,作战失利,加上连续行军非常艰苦,一些意志不坚定的人开始动摇了。秋收起义的部队有一个团是收编的军阀武装,结果这个团的长官一叛变,就把全团人都给拉走了。至于剩下的人中,开小差、掉队的也很多。走到三湾时,队伍剩下不到1000人。过去在旧军队里,如果遇到这种困境肯定早就散伙了。罗荣桓回忆当时的情景曾感慨地说:“那时候,部队即使不溃散,也可能沦为流寇。”

为解决这一问题,红军部队在做好思想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自愿原则:愿意继续参加革命的就留下来,想走的则给开具证明、发给路费。在这种情况下,不少消极悲观、逃避斗争的人都离开了部队。这令毛泽东意识到,革命处于低谷或挫折时总会有人动摇,也使他认识到了党组织在部队基层掌握士兵的重要性。经过反复思考后,他认为:要想使军队拖不垮,只能靠政治建军,要在士兵中发展党员,把战斗在一线的优秀士兵吸收到党内,增强党在基层的凝聚力。

利用在三湾村短暂休整的时间,以毛泽东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作出了三项重大决定:第一,把部队从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第二,实行支部建在连上,班排建立党小组,连以上设党代表,把党组织延伸到基层连队、班排,这是三湾改编最重要的一条举措;第三,建立民主制度,实行官兵平等,规定官长不准打骂士兵,官兵政治上平等。还废除了军官吃小灶、穿皮靴等特殊待遇,建立士兵委员会,对部队的经济开支和伙食管理进行监督。三湾改编之后,毛泽东提出大量吸收工农士兵入党的主张,这些都为壮大基层党员队伍,实行连队建党提供了日渐成熟的条件,是中国共产党建设新型人民军队最早的一次成功探索。

“水口宣誓”践行连队建党

三湾改编半个月后,起义部队来到湖南省炎陵县的水口镇,在这里进行了一个多星期的休整。面对改编后700多人的队伍,如何才能建设担当革命大任的军队,如何才能把斗争之火引向全国,成为当时我们党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毛泽东带着一个警卫排住在水口镇的桥头江家,团部设在镇上的朱家祠堂。其间,毛泽东和党内几位同志经常深入连队的士兵中间,找他们谈心交流,了解其思想动向、家庭状况、入伍后的表现和对党的认识等,同时积极宣传党的纲领和路线,着手发展新党员。1927年10月15日,毛泽东在水口镇叶家祠堂主持了我军历史上的首次连队建党活动,陈士榘、赖毅、李恒、欧阳健、鄢辉和刘炎六名士兵宣誓入党,成为首批战士中的共产党员。赖毅曾回忆道:“部队到达水口的第二天下午,党代表就秘密地通知我晚上跟他一路去团部开会。”开会的房间里摆着几条长板凳,一张小方桌,桌上挂着两张长方形红纸,一张写着中国共产党的英文缩写“CCP”;另一张写着“牺牲个人,努力革命,阶级斗争,服从组织,严守秘密,永不叛党”,这可以说是我们党最早的入党誓词。宣誓仪式开始后,各连的党代表分别介绍本连入党士兵的情况。毛泽东逐个询问他们的入党动机,在走到一个士兵面前问他“你为什么要加入共产党”时,这名士兵回答道:“要翻身,要打倒土豪劣绅,要更坚决地革命!”毛泽东连连点头,又依次问过其他人。紧接着,大家在毛泽东的带领下,郑重地举起右拳,庄严宣誓。

宣誓结束后,毛泽东又讲道:“从现在起,你们都是光荣的共产党员,今后要团结群众,多做宣传,多做群众工作;要严格组织生活,每星期开一次小组会;要严守党的秘密。”毛泽东对各连党代表叮嘱道:“回去之后各连成立支部,抓紧发展工作,以后要像今天这样,分批举行新党员入党仪式。”他还说,“一个人活着要有心脏,党支部就是连队的心脏,把连队党支部建好,让连队的心脏坚强地跳动起来,才能使党的血液流贯我们这支部队的全身”。水口建党成为真正把“支部建在连上”付诸实践的开端。

“军魂”在连队落地生根

1928年2月,毛泽东又派毛泽覃去宁冈县抓党建试点。3月,他亲自到永新县秋溪乡开展建党工作。随后,毛泽东在给中央的报告中提出,要在战斗的士兵中发展党员,达到党员和非党员各半的目标。自此,“支部建在连上”逐渐在中国工农红军中付诸实践,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原则得以贯彻落实。

罗荣桓曾回忆说,井冈山斗争时期发生的一件事让他铭记一生:1928年7月,他率领三营下井冈山,夜间行军的时候突然遇到敌人的袭击,眼看着队伍被打散了,他万分焦急,结果等到天亮后清点人数,发现只丢了一名担架兵。等到9月26日部队返回井冈山时,没想到当初失散的那名担架兵早就回山了。他感慨道:“这次远征,行程数百公里,打了几十场仗,却没有一个开小差的。”

过去在旧军队里,官兵之间是雇佣关系:当兵的一个月领几块大洋,一旦发不出军饷就会开小差。毛泽东带着队伍到井冈山下的时候说:“以后不能发饷了。”黄克诚后来回忆说,当时他很惊讶,因为自古以来就是“将靠薪,兵靠饷”,如果当兵的不发饷了,那还能维持吗?没有想到不仅能维持,还能发展壮大,这就在于毛泽东开创了一条全新的建军道路。

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总结道:“红军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一方面,它初步解决了“党指挥枪”在军队基层落地生根、“达于士兵”的组织机制问题,为党从思想政治上建军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另一方面,增强了党的阶级基础,扩大了党的群众基础,成为夺取革命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从此,这支部队以崭新的姿态向井冈山进军,很快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使得这支以农民为主体的红军,逐步发展为有觉悟、守纪律、能打仗、会做群众工作的新型军队,成为一支铁心闹革命、永远跟党走的队伍,确保了枪杆子牢牢掌握在党的手里。上井冈山时的师长余洒度、团长陈浩都成了叛徒,可是他们连一个排、一个班都带不走;后来张国焘叛逃,连一个警卫员也带不走。因为这已经是党的军队了,只听党的指挥。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