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案例在哲学教学中的运用

时间:2024-05-07

刘 莹

在哲学教学过程中,将启发式的指导思想贯穿于讲授法中,有助于调动学生去积极思考,举一反三。在讲解抽象的概念原理时,穿插案例辅助讲解,会使这门学科更容易贴近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那么,案例在哲学教学中的作用是什么?案例的选取应遵循哪些原则?运用案例教学又有哪些问题需要注意?笔者谈谈一些个人认识。

一、哲学教学需要教学案例

哲学通常被称为“使人聪明的学问”,但因其本身的一些概念原理具有一定抽象性,在许多人眼中仍是一门晦涩难懂、枯燥无味的学科。特别针对职业中专学生年龄偏低、思维倾向直观的特点,如果仅运用启发式讲授法停留在概念原理的讲解上,恐怕难以起到好的教学效果。适时恰当地运用生动、贴切而富有代表性的案例,在课堂教学中会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它不仅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晦涩为通俗,化枯燥为趣味,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参与思考的热情。学生能通过思考分辨得到启迪,透过简单的案例,懂得寓意深刻的道理,为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论打下良好的基础。学好哲学这门课程对青年学生在校学习阶段乃至其一生的成长都大有裨益。

二、案例选取应把握的原则

备课环节是教学工作的首要环节,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和前提。要求做好三项具体工作,即备教材、备学生和备教法。备教材包括备教学大纲和备教科书,其中也包含案例的选取过程。笔者认为在案例收集选取的过程中有几条原则需要把握好:

(一) 案例的选取要贴近教学内容

每堂课都有应该掌握的重点内容,在哲学教学中,重点往往又是难点,如果仅凭教师的反复讲解,到头来只怕会出现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云里雾里,不知所指。选取贴近教学内容的案例能很好化解师生间出现的这种尴尬局面。需要强调的是案例的选取不是随意的。漫无边际的没有突出教材重点内容的案例不但对抽象的概念原理起不到良好的诠释作用,还会削弱整堂课的中心内容。我们都知道,在事物的发展原因中,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我选取了这样一个案例:一批珍贵的花瓶放在炉中烘烤,一座蜡像被人不经意地放在炉边开始融化。蜡像使劲抱怨火炉说:“瞧,你待我是多么无情!你使那些花瓶被加固,却使我融化!”火炉回答:“这只怨你的本性,至于我,不管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我都是火!”话音刚落,同学们便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有的说:“这座蜡像强词夺理,明明是怕火的属性,导致自身融化,却将原因归咎于火炉!”还有的同学说:“是呀,这样看来,火炉是有些不公平!”在两种针锋相对意见的辩论中,同学们认真推敲分析统一了观点,得出了事物的发展变化内因才是依据,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则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正确结论。

这样,一个抽象而枯燥的哲学道理通过生动而具体的案例鲜活而形象地呈现在同学面前,贴近教学内容的案例在此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案例的选取要有典型性

一个哲学道理往往可以用多个案例加以说明,这种情况下,要求教师对案例的选取要有所讲究,既不能毫无选择的一抓一大把,把整堂课变成平淡无奇的“故事会”,这样的结果是同学听课时热热闹闹,听完课稀里糊涂,故事背后蕴藏的深刻原理无从把握;也不能选择那些说服力不强,与重点内容不是很贴切,不能一针见血说明道理的案例,这样的结果往往是学生恐怕连故事都记不住了。因此案例的数量一定要把握好,笔者个人认为不超过两个为宜。在讲到要科学分析一切事物,做到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时,很多同学对如何做到这一点不是很理解。于是我列出几个数学等式:1+1=1,3+4=1,5+7=1。同学们看后一片哗然:“老师,你出错了题目吧?”这时,我不紧不慢地对他们说:“想想看,给这些数字加上些什么单位,等式就会完全成立?”答案很快揭晓:1(斤)+1(斤)=1(公斤),3(天)+4(天)=1(周),5(个月)+7(个月)=1(年)。同学们看后纷纷感叹:还真不能轻易地说“不可能”。几道数字游戏题,生动而直接地诠释了如何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许多同学在日后的学习中还时常提及这个案例。其典型性在于它与文字案例不同,将数字等式引入哲学教学,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三) 案例的使用要抓准时机,恰到好处

一堂时长45分钟的课时中,需要教师周密安排教学内容。特别在哲学教学过程中,教学的内容是抽象的概念和原理,施教的对象是理解能力有待提高的学生,如果仅停留在概念和理论的反复讲解上,对教师来说味同嚼蜡,对学生而言如坠云雾,不仅事倍功半,还会严重削弱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在讲解概念原理时适时、恰当地添加案例,犹如在已烧好的汤中撒入适量的味精,案例使概念原理豁然开朗好像味精提升了汤的口味。事物的发展是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把握适度的原则。怎样才是适度呢?“一个客人到主人家做客,主人炒菜时忘了放盐,炒出的菜淡然无味,稍稍加了一些盐后,菜肴变得鲜香可口。客人发现盐有如此美妙的功效,回家抓起盐罐往嘴里倒,结果咸得不得了。”同学们听了哈哈大笑。客人显然没有把握好“度”。我趁热打铁提出问题:“请同学用哲学原理分析通宵上网现象。”“上网没错,只是没有把握好度。”我对学生的回答满意地点了点头。这样,既弄懂了原理,又发挥了教学过程中的教育功效,可谓一举两得。

三、正确处理好几个关系

在哲学授课过程中,准确、适时、恰到好处引用案例的确能有效帮助教师讲解,辅助学生理解,笔者认为,在案例的运用过程中,有几个关系特别需要处理好。

(一) 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教学是师生共同完成教育任务的双边活动,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在这一活动过程中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关系实质上就是要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原则。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最佳结合往往体现在“设疑”和“解疑”过程中。哲学以其概念的枯燥和原理的抽象使许多同学对其缺乏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教学案例的运用能较好地解决这个矛盾。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在案例运用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他们的参与热情,引导他们通过自身的分析判断挖掘其中蕴涵的哲理。反对教师“设疑” “解疑”一把抓,形成“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局面。

(二) 正确处理教材内容与教学案例的关系

教材又称教科书,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对教师而言,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系统学习知识的主要材料。在正确处理教材内容与教学案例的关系时,笔者认为应遵循“教材为主,案例为辅”的原则。热热闹闹、形象生动的教学案例固然不可缺少,但无论是它的选取还是运用应始终围绕教材重点内容这根主线,以说明概念原理为目的;否则将毫无价值和意义。一堂从头至尾都是案例堆砌最终不把落脚点放在教材中心内容上的“故事汇”,犹如“画龙不点睛”,结果也只能是哲理“听”不清,学生的听课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紧抓教材不放松,分清主次,突出重点。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工业学校 )

□责任编辑:曾维平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