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如何引导学生解读文本

时间:2024-05-07

龚航舟

文本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完成教学目标的载体。文本为学生提供了应掌握的知识信息,提供了感知、体验生活的经验。准确解读文本是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的前提。既然文本解读如此重要,那么如何准确解读文本呢?

一、写作背景是文本解读的钥匙

文本解读除了要明确文本提供了哪些需要掌握的语文知识和生活知识,更重要的是挖掘文本深刻的内涵,即作者的情感和课文的思想意义。文章的内涵是文本的灵魂,因为文章是由中心来统摄的。

作者写文章,先是对自然、社会、人生有了深刻的认识和感悟,然后把这些认识和感受酝酿成某个中心,再寻找恰当的表现形式,把内心的感受和经验外化成文章,传递给读者。因此,解读文本时想要弄清文章写了些什么内容等问题,最好的方法是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人生经历。

教江河的《星星变奏曲》时,先让学生预习。这篇课文的预习不如其他课文的预习效果好。检查这课的预习情况时,多数学生的感觉是:这首诗好难理解,只知道诗中反复出现了星星,写到了柔软的夜晚,写到了湖、萤火虫、睡莲、鸟、白丁香,也写到了冻僵的夜晚。但是诗人为什么写这些事物?它们在诗中的意义是什么?诗人心中究竟有什么要告诉读者?这一系列问题学生总是弄不明白。经过分析,原因是学生不了解作者,不了解诗是怎样产生的。

针对这一情况,通过介绍作者江河以及诗的写作背景,“朦胧诗”的产生和特点,学生了解到江河是“文革”中成长起来的具有探索性诗潮特征的青年诗人。在“文革”那思想禁锢的年代,同其他“朦胧诗”作者一样,他对未来有许多的思索和憧憬。他希望确立人的自我价值。

他呼唤人道和人性的复归,他向往自由心灵的的舒展。然而未来究竟是什么模样?他们只能在朦胧中探索。这就决定了“朦胧诗”具有含蓄朦胧的特征。这些内容的讲解,像一把把钥匙,解开了学生预习中的一个个谜团。“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的象征意义明白了,“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的象征意义也清楚了。作者写作目的也一步步凸显出来:这首诗表达了对黑暗冰冷、禁锢现实的否定,对理想、对光明未来的向往。

二、关键词、句的品味是文本解读的重要手段

要把握文本的内涵、意旨,可通过品味文中的关键性词、句来实现。文章通常都要在恰当的地方提示或点明中心,这些提示或点明中心的关键性词、句就是所说的“文眼”。“文眼”与“文意”(即文章中心)距离最近,关系最紧密,透过“文眼”能准确把握“文意”。品读关键性词或句子的过程就是透过“文眼”的过程。

例如,温庭筠的词《望江南》,着眼于一个“独倚望江楼”的“望”字。先看“梳洗罢”,因为对所盼望之人的喜爱,所以梳妆打扮得漂亮来“望江楼”。接着往下读,就能深切领会到“望”的艰辛愁苦站在江楼上孤苦等待,眼望着一条条船过去,始终不见心上人的影踪,不见……只见所盼之人,江水悠悠,这番愁苦正是望穿秋水。词至此,离人相思之苦就够让人揪心的,然而作者并不止于此。在满怀希望皆成空之际,女主人公只好移目当初的送别之地。这“白苫洲”一望,非但没有排解相思之苦,反倒是愁上添愁,好不让人愁肠寸断。全词用一个“望”字,既交代了女主人公思君、盼君的外在行为,又捕捉到了她内在思想感情的起伏变化。所以,“望”对这首词的内容和主题有提挈作用。

品读关键性句子也能解读出文本的宗旨。如冰心的《谈生命》一文,阐述的是作者对人生的哲理性思考。作者在开头创设了两个比喻性的故事,“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在描述两者的生命历程之后,接着在结尾用精妙的语句点明中心,深化主题。这些精妙的语句值得品味揣摩。其一,句句语势激越高昂,有如生命的赞歌;其二,蕴涵深刻的人生哲理,如“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

三、对文本拓展延伸性解读要与文本内涵紧密结合

为提升文本价值,需要进行拓展延伸性解读,但这类解读要以教材为出发点,如寓言《愚公移山》有一拓展性阅读:愚公真的很愚。大山挡路,自己去挖山本来就傻,为何还叫子子孙孙吃这苦头?绕山开路或搬家不就行了吗?学生讨论时,有说愚公傻不保护环境,有的说愚公很愚,自己吃苦不说,干吗还拉上子子孙孙呢?搬家就解决问题了。先分析第一种意见。课文意旨是围绕“移山”能否完成展开的,愚公认为“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智叟则认为“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文意并不涉及环保问题。再说第二种意见。假使愚公真“愚”,智叟真“智”,智叟的“笑而止之”是对的,那寓言的结尾和意旨将是:愚公终有一天挖不动了,见儿子也日渐衰老,就叫大家别挖了,还是用搬家来解决“出入之迂”的困难——通过愚公放弃移山,说明知难而退也是明智选择。若作者当初据此意图创作《愚公移山》,试比较一下,它与原作思想意义和文学价值谁高?肯定是原作。因为它意在鼓励人们,只要有顽强毅力和坚定决心,就能克服困难。因此拓展延伸要尊重文本原意,要在肯定文本意义基础上借题发挥。只有肯定愚公移山的精神,弄清此“愚公”非彼“愚公”,谈现实生活中过分张扬人征服自然的能力,不注意生态环境保护的“愚公”才有意义;批评现实生活中固执己见、不知变通的“愚公”就不会与文本冲突。由此看来,上述学生中的两种意见,只要不将其与文本原意来个非此即彼,就是可以肯定的。◆(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抚生路学校)

□责任编辑:王锋旗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