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2023年12月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沈世钊将300万元积蓄捐赠给了哈尔滨工业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他说:“哈尔滨工业大学就是我的家,我当了一辈子老师,学生就跟子女一样。能够用自己的积蓄为哈工大的人才培养作贡献,我觉得很有意义。”
不光做成,而且要做好
作为我国大跨空间结构的开拓者,沈世钊带领团队参与了亚运会场馆、鸟巢,以及世界最大射电望远镜“天眼”主动反射面等一系列大跨空间结构工程的建设。其中“天眼”项目从预研到最终方案确定,沈世钊团队整整打磨了8年时间。
沈世钊介绍:“天眼有300个抛物面,精度不能超过5毫米。风一吹它就动,一动就好几厘米。我们接任务了,就必须做到完美,不光做成,而且要做好。”
大跨空间结构一般是指横向跨越60米以上三维受力的各类结构,多运用于机场、运动场馆等大型公共建筑。
为学生压担子、搭梯子
沈世钊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习、工作的时间长达70年,培养了 600多名空间结构领域的人才骨干。他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总是有意识地把学生推到前面,既给他们压担子,也为他们搭梯子。
沈世钊团队曾承担了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到年度汇报的时候,他却让学生武岳上台发言。提起这件事时,武岳说:“当时我都不敢相信,我只是一个博士生,下面光院士就坐了十几位,但是沈老师说没问题,你就去吧。”
在这样的新老传承下,沈世钊的学生们都成为了行业的领军人物,也使“空间结构研究中心”这一集体成为富有战斗力的一流学术团队。
像个样子才能拿出去
虽然一次捐赠了300万元,但是“出手闊绰”的沈世钊在日常生活中非常节俭。他穿的上衣有20多年的历史,裤子也是30年前的,家里的用具有的甚至用了70年。
于沈世钊而言,在生活中获得满足感非常容易,半个馒头、一杯牛奶已是丰盛一餐。而对事业,他却从不轻言满意。在19年的时间里,他一直在科研与工程第一线,却未曾报送任何国家奖项。他说:“我们一定要做到像个样子才能拿出去。”
正是这种对学术的敬畏和对工程的严谨,沈世钊团队在2016年报奖当年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而当年的一等奖空缺。
(栏目编辑:李瑚 实习编辑:张思瑾)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