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束德美 窦奕
〔摘 要〕 “双减”是一场教育的重大转型,也是一次革命性的教育大变革。在“双减”背景下,只有教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才能真正实现让学生减负。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为中心,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激发学生数学思考的内驱力,让他们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他们在体验中有所感悟与思考,进而促使他们在思考、探究与合作交流中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要让学生在不断完善和建构数学知识结构的同时,学习的自主力、合作力、表现力、深思力和创造力得到提升,数学思维获得发展,从而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 “双减”;学力课堂;构建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317 (2024) 02 031-033
一、问题的提出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科学课1~2年级不再进行纸笔测试。《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和方法多样,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单项评价与整体评价相结合、纸笔测试与表现性评价相结合,综合利用各种方法,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对于1~2年级学生,以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为主,重点关注学生的参与情况,不进行书面考试。因此,在小学科学课1~2年级单元评价中往往采用无纸化评价。
1~2年级无纸笔化测评有很多类型,比如闯关游戏、“游园”答谜、解决真实生活问题、角色扮演等。游戏化评价深受教师、学生喜爱。根据贺宝勋、张立国、庄科君的定义,游戏化评价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引入游戏化元素的形成性评价,目的是促进学生获得愉快的学习体验,游戏化评价的外在表现为游戏化答题、调查或测验等,所引入的游戏化元素主要有:排行榜、积分、反馈表情包、虚拟形象、倒计时、音效等。但在具体实施中游戏化评价设计也出现了很多问题。
一是趣味有余而评价不足,组织费时效率不高,不能做到教、学、评一体化。如学生学习了“溶解”单元后,参与厨房调料大挑战闯关游戏,教师在桌子上摆放好白醋、酒、水、油、淀粉等调料,学生指出哪些可以在水中溶解即可过关。过关后学生会得到通关印章,然后进入声音挑战单元,一名教师利用水杯制作了能发出不同音调的“水琴”,学生倾听后回答其原理,学生能说出是因为振动快慢而导致音调变化即为过关。在这项游戏评价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获得感强,通过观察发现,学生在参加评价时没有以往考试的紧张感,更加努力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活动组织费时费力,学生需要转场多个教室,实际考查的就是学生是否知道单元中的一个概念,并没有指向科学素养的评价。
在各种评价方法中,基于真实生活情境的表现性评价活动是较为重要的手段之一。基于真实情境的表现性评价,可以有效评价学生科学观念,探究实践能力、科学思维及问题解决能力、交流合作和批判性思维等多种复杂能力的发展状况。这使其比简单的闯关、“游园”答谜等活动更能指向素养的评价。但在小学1~2年级阶段开展表现性评价活动存在一定障碍,在设计情境上学生对于真实的生活情境理解困难、兴趣不足,且容易受各种因素干扰。
在小学1~2年级阶段如何设计富有趣味又指向素养的游戏化评价活动,能否将表现性评价的要素与游戏化相结合,使游戏化评价更富时效,以促进“双减”真正落地,这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
二、小学1~2年级科学课游戏化评价设计方式
(一)游戏化评价借鉴表现性评价要素的可行性分析
游戏化评价的优势——激发动机。尚俊杰、蒋宇的研究强调,游戏动机是游戏化最基础也是最具操作性的价值。将游戏应用到学习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包括了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等。许多研究結果表明。游戏确实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表现性评价的优势——基于情境评价学生素养。表现性评价又称真实性评价,表现性评价是指根据学生在真实或有意义的任务或活动情境中的实际表现来评价他们对周围事物或关系的认识与理解。
表现性评价强调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通过搭建与学生生活相关的真实的情境,评价他们如何理解概念和运用与迁移的能力。与传统的纸笔测试和简单的“闯关乐考”相比,表现性评价可以多角度评价学生素养的发展。另外,表现性评价能够将教、学、评相结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
游戏化评价与表现性评价的互补性。在表现性评价设计中往往强调生活的真实情境或者基于生活的情境,如常见的表现性评价设计“为沙丁鱼捕捞提供合理化建议”学生需要了解世界人口,了解特定鱼类的生长周期,综合分析人类的捕捞行为,提出合理化建议。在表现性评价开展时往往在开始阶段需要展示背景,结合学生身边真实的社区、街道、校园情况展示较为复杂的真实问题。这就使表现性评价在小学1~2年级很难开展。而游戏化情境恰恰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在评价过程中创设游戏情境,学生真实参与,评价者评价学生理解概念与迁移的能力,考查学生素养的发展情况。
游戏化评价与表现性评价的共通性。游戏化评价与表现性评价在环节上也有一定共通性。首先是核心共通,不论是游戏化评价还是表现性评价,其核心均是学生参与一种真实任务,虽然任务类型不同,游戏化评价为实现游戏目标,表现性评价完成某种真实问题,但这些任务都需要学生投入一种陌生且复杂情境,展开概念应用的思考,展示自己完成任务的过程完成评价。另外,参考周文叶、毛玮洁对表现性评价的研究,可以发现两种评价环节要素上也有共通之处(见表1)。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两者均需要在一定情境下展开挑战活动,均需要进行挑战与评价或评分,在评价过程中学生均扮演一定角色,最终需要完成某种作品或者表现展示给受众。两者的区别在于情境类型不同,挑战的任务类型不同。
(二)基于素养的游戏化评价设计方式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基于素养的游戏化评价可以借鑒表现性评价的基本要素,设计者通过设计游戏情境,引导学生扮演角色参与挑战,评价者规划学生作品与表现的形式与受众,而评价者可以在游戏中与游戏后展开评价,评价的主体可以是教师、同伴或者对手。由此展开基于素养的游戏化评价活动(如下图)。
三、小学1~2年级科学课游戏化评价设计方法
(一)基于课标分析评价目标
在游戏化评价的设计中,评价目标的设计是重点。基于课标展开素养的评价需要教师分析本课或本单元发展了学生何种素养。从科学思维、科学观念、态度责任、探究实践等多角度分析评价活动要评价的目标。
如三年级“运动与位置”单元,通过课标分析可以确定以下素养评价目标(见表2)。
在评价目标时需要注意,评价目标来源于科学素养,但是要有所侧重,不宜求全、面面俱到。
(二)设计游戏挑战
根据评价目标,教师要思考承载评价目标的游戏活动、思考可以观察、搜集游戏中学生的哪些表现或作品可以评价素养目标。如果一个游戏无法承载整单元的素养评价,则可以设计多个游戏。不仅如此,教师还要考虑课时与单元的容量,系统思考哪些评价游戏可以与教学活动结合在一起形成教、学、评一体的游戏评价,而哪些评价可以作为单元游戏评价活动。
如三年级“运动与位置”单元,我设计了两个游戏评价活动(见表3)。
(三)设计学生评价收集方式与评价量规
学生参与游戏评价活动,呈现各种表现,如何转换为评价结论,则需要教师在评价前设计表现的收集方式与评价量规。评价量规的设计是游戏评价的难点与核心。没有评价量规的设计,游戏化评价就失去了意义。
仍以三年级“运动与位置”单元为例,我依据单元评价目标,参考表现性评价要素设计了基于素养的评价量规(见表4)。
表4 “运动与位置”单元游戏评价量规
[科学观念1:
水平三:知道可以用某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该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能够准备描述方向与距离,借助切换多个“地标”(参照物)描述位置。能够依据位置信息寻找位置。
水平二:知道可以用某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该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但描述方向与距离时出现至少一处错误。能够依据位置信息寻找位置。
水平一:能用某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与距离中一项来描述该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没有描述“地标”(参照物)。能够依据位置信息判断物体所在方向,或判断物体位置远近。
科学观念2:
水平三:能够有意识地通过位置、路线、快慢描述物体的运动并能够准确通过测量或描述物体位置、路线、快慢比较物体的运动。
水平二:能够有意识地通过位置、路线、快慢描述物体的运动。至少能够通过位置、路线、快慢中的2项比较物体的运动。
水平一:能够有意识地通过位置、路线、快慢描述物体的运动,但并不完整,缺少1~2项内容。至少能够通过位置、路线、快慢中的1项比较物体的运动。
科学思维——建模:
水平三:能够识别抽象图形中的2~3项以上重要信息(方向、位置、起点)。依据信息表述行进路线,可以将头脑中位置信息概括为词语或语句指令。
水平二:能够识别抽象图形中的1项重要信息(方向、位置、起点)。依据信息表述行进路线,可以将头脑中位置信息概括为词语或语句指令。但有1项以上概括错误。如将地图中的南表述为下。
水平一:不能识别抽象藏宝图中的信息。提取出方向、距离等重要信息为0,不能将运动路线概括为语言信息,仅提供画线或画图方式表述物体运动路线。
科学思维——论证能力:
水平三:能够提出自己的论点,并有意识地通过反驳方式尝试论证哪种观点正确。
水平二:能够提出自己的论点,关注其他论点,有反驳的意愿。
水平一:能够提出自己的论点。
科学探究:
水平三:能够很好地用工具测量距离,知道可以使用指南针判断方向,综合运用指南针与尺子确定方位。
水平二:能够用工具测量距离,知道可以使用工具判断方向。但测量不准确。
水平一:能够用计步等方法测量距离,根据生活经验描述方向。 ]
四、实践带来的启示
经过实践,可以发现学生十分投入地参与游戏化评价活动。经过设计的教、学、评一体的游戏化评价活动,学生可以一边参与游戏探索建构认识,一边通过游戏方案呈现自己的认知发展,教师以此为依据展开评价。而单元整体游戏评价活动,学生可以通过展示游戏记录、介绍游戏经验的方式充分展示自己单元素养发展情况,教师、同学对其展开评价。经过改进的游戏化评价活动,注重在真实的游戏情境中对学生的实践表现行为进行评价,以评估学生的素养发展。在单元设计初期就设计了单元的游戏化评价活动,可以帮助教师明确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有目的地学习。游戏化评价与表现性评价要素的结合,使1~2年级学生小学科学评价活动告别了简单的闯关游戏类简单的游戏评价活动,让他们乐于参与评价,又有更多收获,教师不但激发了学生评价与探索的动机,又有效评价了学生素养的发展,为“双减”助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尚俊杰,蒋宇.游戏化学习:让学习更科学,更快乐,更有效[J].人民教育,2018(13):102-104.
[3]周文叶,陈铭洲.指向核心素养的表现性评价[J].课程·教材·教法,2017(9):36-43.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