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数学课堂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

时间:2024-05-07

◇郭 强(陕西:渭南市华州区高塘镇自力希望小学)

科学精神不仅作为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还作为中国学生六大核心素养的基础内涵之一,对学生终身学习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但在实际教学中,不乏存在教师忽视科学精神培养、精神教育效果低等问题。在小学数学课堂落实科学精神教学,能在学生内心播下科学的种子,使学生受积极精神的感召,形成对数学学科的正确认知,建立积极的学习理念,认同多元化教育目标的重要价值。要促使学生将科学精神应用于生活,理性看待生活现象,保持科学学习心态。

一、科学精神内涵

科学精神泛指科学知识作用于社会文化职能的主要形式,从概念来看,科学精神属于科学文化分支。其内涵包括科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如“以实践检验真理”、“科学无国界,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等。科学精神对世界抱有开放、接纳的态度,不认同真理有止境,不认同迷信权威,主张以质疑批判、自由探索的方式开拓进取,以延展科学成果疆域。从科学精神的内在分类来解读科学精神,其内涵可以简要分化为批判质疑精神、创造求索精神、实践探索精神、平权团队精神等。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可以以此分类作为教学活动设计依据,以总分总教育结构落实科学精神教育,使学生具备完善、系统的科学精神素养。

二、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意义

(一)促进多元精神相互补充

科学精神与多元化精神内涵之间存在相互依存、互为表里的关系。科学精神是学生相信事物存在内在规律的先决性条件。许多精神教育内涵的落实均在科学精神的基础之上方能展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落实科学精神教育,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理性精神、批判精神等多元化精神内涵的深度落实。

(二)促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可以归纳为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运算、推理、模型思想等多元化核心内涵。该核心素养既是学生学科能力全面发展的系统培养目标,又是学科教育的主要内容,分布于每日教学中。而科学精神是融入于每日教学细节的渗透型教育。在数学教学中培养科学精神,有助于学生提升数学认知,培养坚毅品格,在多元化核心素养培养中产生良好表现。简言之,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对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三)促进学生激活探究欲望

学生探究意识是主观学习意识的重要体现。科学精神教育是一种无形的、情感层面的教育,能作用于学生心理层面,一方面提升学生积极学习情绪,促使学生对学科教育产生兴趣和好奇心,驱使学生有良好课堂表现;另一方面,科学精神能使学生养成去伪存真、取精剔略的良好学习习惯,促使学生激活课堂探究欲望,学习思维与教师同频。

三、数学课堂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方法

(一)鼓励学生合理辩论,培养质疑精神

批判质疑精神的培养旨在为学生培养敢于说出真相、不迷信权威的勇气,使学生在传统和权威面前选择不违背本心,“坚持真理”。培养质疑精神即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要想培养学生的质疑、批判精神,教师就应培育良好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与教师辩论,以放松的心境鼓励学生直抒己见、畅所欲言。学生在课堂倾听、课题分析中,难免遇到与教师意见相悖之处,而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促使学生勇于开口。在学生提出质疑问题,践行质疑批判行为时,教师应予以鼓励和肯定,对学生质疑行为提出表扬。但质疑批判应把握好尺度,盲目的批判、质疑反而会成为课堂教学的不利因素。教师在进行批判质疑精神教育时,还需教会学生掌握质疑分寸,有理有据地展开辩驳,以此提升质疑的有效性。

例如,在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线与角》的教学中,教师想通过课堂教学向学生普及质疑精神的重要性,让学生鼓起勇气,养成独立思考、勇敢质疑的良好习惯。因此,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以趣味问题激活学生思考,促使学生对答案的选择产生不同看法,建立基础对立观点,为学生提供合理辩论机会。教师在黑板上画出角度同为60°但线段长度不同的角,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认为哪个角更大?”学生在学习新知前对角的大小持有不同看法,教师将持两种看法的学生组成正反两方,让他们分别阐释自己的论点,分析对方论点中的不合理之处。学生在合理辩论中感受到质疑、批判精神的作用,并以实际行动践行质疑精神。辩论结束后,教师继续教学,并对学生辩论问题展开详解,详细分析学生思考误区与辩论不合理之处,并借此将质疑精神的概念向学生渗透,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大胆质疑。

(二)挑战数学训练难度,培养求索精神

“好事尽从难处得,少年无向易中轻。”这是鼓励青少年积极求索、不畏艰难的至理名言。数学是一门具备一定思维难度的学科,学生在学习中普遍存在厌学、畏难心理,从而逃避教学活动,产生思路偏差,这种情况随着学习难度的逐渐深入而日趋明显。畏难是学生缺乏科学精神的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针对学生创造求索精神展开深度教育。教师可以采取命题训练的方法锤炼学生的学习意志,使学生面对难题能生发百折不挠、勇于挑战的勇气。教师可以用“逃避不能解决问题”、“忧患增人慧,艰难玉汝成”、“要学会享受挑战困难的成就感”等语言激励学生,促使学生摆正学习心态,在学习中积极求索,延展创造能力与想象空间,为学习增效。

例如,在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组合图形的面积》的教学中,本课教学旨在将学生前期所学的多边形面积求解公式知识整合应用,采用多元化思考路径求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师想在本课教学中为学生塑造坚韧品格,使学生客观面对学习困难,勇于挑战数学难题,享受胜利的成就感。教师因此为学生找到“求组合图形阴影部分面积”类题目。题目稍有难度,需学生展开联想,结合翻折法、画线法等方式才能解题。部分学生在初步接触时会产生抵触情绪,教师以竞争机制鼓励学生,请学生竞速完成。学生受到荣誉感的吸引,心态有所上升,能以积极饱满的态度探究应用题。学生交卷后,教师鼓励学生:“困难是有限的,人的潜能是无限的,凡事太难不要先想着放弃,办法总比困难多。”学生从教师积极的精神教育中受到感染,面对学业困难时以积极态度激励自己,创造、求索精神得以落地。

(三)创设实践探究课堂,培养实践精神

探索精神可以理解为对数学知识产生一定理解和推断,并乐于向着可行方向做大胆尝试的学习精神。数学教育中的探索往往以实践的形式实现,“脱离实践的科学毫无意义”。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宛如数学学科教育的双翼,二者缺一不可。教师在进行科学精神教育时,不妨以实践课堂为教育背景,以富有趣味性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实践、乐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教师可以创设实践教学活动,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使学生在活动参与过程中感受到实践学习的重要性与趣味性。教师在实践环节中可以普及精神教育,以科学家坚持不懈的真实科研故事激励学生,使学生汲取名人精神,向榜样看齐,发挥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致力于实践、探索。

以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圆柱与圆锥》一课为例。教师为学生创设课堂自主探究课题:“圆柱与圆锥之间的体积是否存在内在联系?”教师为学生准备了筛子、沙子、体重秤及同底面积圆柱、圆锥容器,同体积圆柱、圆锥容器等,为学生的实践探究提供便利。学生在对实践材料的摸索中发现:同底面积圆柱与圆锥的大小之比大概是三倍,于是做出大胆猜想:圆柱与圆锥的体积之比可能与“3”有关。学生利用小组分别探究,反复展开试验。教师穿梭在学生之间,观察实验进展,以著名科学家居里夫人的故事鼓励学生:“从几吨沥青中提取几克镭,实验失败了上百次,还是没有放弃,就是这样的锲而不舍精神才铸就了她的成功。”学生受到鼓舞,在教师的思路点拨下,逐步探索出正确结论:“同底面积圆柱体积是圆锥的三倍。”节奏严密、实验操作性强的实践课程为学生科学精神的落实提供了有效价值,学生的实践探索意识得以进一步增强。

(四)采用小组学习模式,培养平权精神

秉承“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团队参与成员的话语权应是平等的,这一精神贯彻于小学数学科学精神教育中同样适用。教师在进行平权精神、团队精神教育时,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式教学方法,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向学生渗透“平权”思想,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相互尊重,能结合观念相悖之处做平等讨论。部分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存在此类现象:自己的答案与学习好的同学不同,其会立即按照对方的答案更改,忽略自己的看法。这一判断有迷信权威之嫌,未必是正确的。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提出个人意见,采用论据论证相结合的方式,摆事实讲道理,以实例说服对方,以实际行动践行平权精神。

以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据的表示和分析》一课为例。在本课教学中,学生对数据信息的理解方向不同,其观点自然存在差异之处。教师请学生以小组讨论方式分析“AB两种品牌风扇在某地一年中的销售情况统计图”。学生小组观察1~12月线条起伏后敏锐发现:7~8月是风扇的销售旺季,12月至次年2月则是销售低潮期。学生结合季节原因给予解释,并对春秋两季起伏产生了不同看法。在交流过程中,学生秉承教师讲述的“平权原则”,轮流阐释个人观点,并记录整理在纸上,以小组为单位上交。平等、团结的小组讨论氛围为小组活动的有序进行产生了积极影响。在教师的持续性教育强调下,数学精神中的“平权”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综上所述,从科学精神内涵分类角度出发,集中分析科学精神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存在、体现形式,结合其精神内涵差异进行分层、分类式教学,为不同科学精神内涵匹配适当的教育措施,可使学生科学精神的塑造更健全、更完善、更科学。科学精神教育不是独立于教学环节外的教学模块,需根植于教学细节,作用于日常教育中。教师需重视科学精神的长期渗透,以细心和耐心浇灌科学萌芽,为学生开展受益终生的精神教育。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