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探索

时间:2024-05-07

◇刘爱娟(江苏:兴化市戴南镇茅山学校)

从目前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现状看,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部分教师往往将教学的重点落脚于理论知识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导致刚刚进入学习阶段的小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受到禁锢,限制了其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要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重视学生的发展,正确看待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相对于知识教学来说,要更加重视对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从而更好地促进其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设置合适的教学起点

在小学教育阶段,教师要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其学习意识、自我控制能力等还有待提升,所以兴趣是驱使学生产生源源不断学习动力的根本。学生只有对数学学习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互动,体会到数学学习的快乐。教师要从基本学情出发,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找准教学的契机,从而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完成其认知结构的构建。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并且处于不同阶段的小学生,其知识的体量也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教师必须把握学情,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从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出发,开展阶段性的教学。同时,教师要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待数学教学,由于数学知识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复杂性,所以学生在学习起来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觉得枯燥乏味,对此,教师可以借助趣味性的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带动学生思考,提升数学教学的针对性。将情境教学运用于数学教学中,能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让学生以更加亲近的姿态面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教师可以通过对教学内容以及基本学情的把握,创设出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从而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能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经历整个知识的习得过程,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的效率。数学有着很强的生活性,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完成理论知识的教学,加强实践教学,利用实践,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的规律,并依托于熟悉的生活实践更好地进入数学世界。

二、加强数学文化的感染力

数学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精神文明。数学不仅具有抽象性和复杂性,同时也有着人文性。数学文化向世人展现出了独属于数学的美感,借由对数学文化的教学,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在小学这一基础教学阶段,数学教师要利用数学文化教学,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让学生对世界上的万物保持旺盛的好奇心,从而促使学生形成可持续的发展动力。教师要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所带来的快乐,体会到数学的魅力。但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部分教师将数学课上成了枯燥乏味的知识灌输课,影响到学生对于数学的印象,认为数学就是刻板无趣的课程。而事实上,数学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和有趣,它有着区别于其他课程的特点,教师要让学生触摸到数学温暖的底色,借用文化知识的学习更好地帮助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在数学文化中,教师可以借由数学史的教学,帮助学生了解人类数学的发展过程,在了解数学家刻苦钻研的过程中,感受到良好的品质,学习他们的思考方式。教师要利用对数学知识的教学,挖掘出其中所蕴含的数学史,从而借由故事的叙述,带领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文化学习。数学有着独属于自己的美学空间,数学的美在于其严谨性、理智性。因此,教师要利用网络资源搜集有关数学文化的教学资源,向学生展现出数学的魅力,比如,数学教材中的一些配图能够体现出数学的美感,如建筑的分割、公式的简洁等,都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独特魅力,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惊叹于数学的神奇。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的内容,找准教学的切入点,向学生进行数学史料的讲述,从而让学生从单一枯燥的数学知识中解放出来,了解到数学知识的来源和数学家们发现知识的过程,从而体现出数学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这样,既能为学生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同时还能让学生掌握数学的规律,提高学生的学习品质。

三、及时给予积极的评价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的表现,要以积极的评价给予学生良好的学习情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收获满满的成就感,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获得更多鲜活的学习体验。由于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思维能力还有待提升的小学生,很容易会对数学学习产生抗拒心理,而数学作为小学阶段的重点学科,教师和家长都会给学生在数学学习上施加过多的压力,这也就进一步抑制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从目前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态度来看,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不断地下降,学生的这一学习态度,将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其学习的效果。数学学习并不是为了要让学生取得好的成绩,而是借助数学教学,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理性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核心素养。因此,数学学习并不是阶段性的,而是贯穿于学生整个成长过程中的。只有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快乐,才能让其将数学学习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而不是教师或家长施加的一种被动学习任务。当然,在全新的教学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重视对学生积极的评价,在数学课堂中,经常听到教师对学生的表扬和鼓励。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也造成了评价的单一性,过多的类似评价,很容易让学生产生疲劳感,导致评价流于形式。鉴于此,教师要避免在评价中使用同样的语言,要从学生的解答问题的实际情况,给予其针对性更强的评价,可以包括学生的思维品质、学习习惯等。当发现学生出现学习问题时,教师也要利用批评引起学生的重视,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从而有意识地进行调整。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就事论事,避免借题发挥,以提高学生对于教师评价的接受程度,让学生真正地心悦诚服,能够了解自己做错的原因,以及如何去改正。小学生自身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加强评价的导向性,部分教师会指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但没有给予导向性的评价,导致学生虽然知道自己做错,却不知道应该如何去改正,这就容易让学生的学习出现盲目性,降低其学习的效率。对此,教师应改变评价的角度,从否定学生转变为肯定学生,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引导,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教师要发自内心地爱护学生,要看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当发现学生有所进步时,就要及时地给予表扬,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当然数学其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难免会出错,而教师对于学生犯错的态度,将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部分教师对于学生的犯错态度比较严苛,这也就造成学生直接将犯错等同于受到批评,害怕犯错。所以教师要用艺术化的评价方式,对待学生的错误。当学生做错时,教师首先要告诉学生这是一种正常的情况,任何一个人都会出现错误,从而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教师还可以将学生的出错作为教学资源,向学生分析做错的原因,并且让学生讨论应该采用哪些方式来规避这些错误。这样,善待学生的错误,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就能为学生营造更加轻松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四、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小学作为学生教育的基础时期,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促进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其学习的效率。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好的习惯将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的动力,让学生勇于面对在学习当中所出现的问题,而不好的习惯就会影响到其学习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要通过长期严格的训练,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其一,教师要让学生养成专心听课的习惯,这是学生取得良好成绩的前提。学生要充分调动起自己的感官,集中注意力看老师的动作,认真听老师讲课,积极跟着老师的思维转,主动实践操作,完成课堂练习;教师要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确保自己的口齿清晰;要加强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其二,教师要让学生养成认真阅读的习惯。有部分教师认为,阅读是属于文科类学科的教学重点,但事实上在数学教学中,阅读依然至关重要。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学生提高解题正确率的前提,因为小学生的观察能力尚有待提升,所以经常会出现审题上的错误。为此,教师要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的习惯,让学生能够静下心来仔细地阅读题目中的内容,正确分析题干当中各信息之间的关系,找准解题需要用到的知识,确定解决的策略。比如,在判断题中,学生必须正确地分析题干当中字、词以及符号的含义,在正确读题的前提下,与自己所学过的数学概念之间进行比较,从而对其做出准确的判断。对于1~2 年级的学生,教师要辅助学生读题,为学生搭建学习的支架,以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随着年龄的提升,教师要逐渐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让学生减少对老师的依赖,学会认真阅读。其三,认真总结的习惯。在数学学习中,学生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一旦解完题就认为万事大吉。但事实上,小学生数学能力的不足,导致其在做题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是能够通过检查来发现的。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检查反思的习惯,以提升其解题的正确率,让学生养成认真负责的态度。教师不仅要强调检查的重要性,还要传授给学生相应的检查方法,比如逆算法、估算法、重算法等等。

五、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数学教学的终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培养其良好的数学综合素养。因此,相对于知识教学,教师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教师要改变传统模仿性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以促进学生的成长。教师要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结合教学的内容来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唤醒学生的记忆,让学生在自己所熟悉的事物及现象背后,探寻其数学的本质,从而真正地意识到数学学习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应用水平,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框架下,完成新知识的吸纳,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教师可以利用问题链的方式,将知识点串联起来,利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带领学生进行问题探究,在环环相扣下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自主思考,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原本的知识灌输变成解决问题链的过程。教师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思考氛围,特别是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年龄比较小,课堂很容易出现过于活跃的情况,这就会让学生处于兴奋的状态,无法静下心来冷静地思考。对此,教师要提高对课堂的掌控能力,既要保持课堂的活跃性,同时也要让学生保持头脑的冷静,做到既严肃又活泼。想要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教师就必须为学生提供更为自由的思考空间。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中,教师对于学生的提问过于限制,当学生的问题脱离原本的教学计划,教师会认为是干扰课堂纪律,限制学生提问。但事实上,学生的任何一个问题都要引起教师的重视。教师要努力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让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大胆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只要是有关于教学内容的问题,能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问题,教师都要认真地回答。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要从基本学情出发,设计良好的教学起点;要发挥数学文化的引领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素养;要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培养学习的自信心;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利用问题情境,提升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样,就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以实现对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培养要求。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