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权 军(甘肃:陇西县渭北初级中学)
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小学科学课相较于语文等科目,学习难度不大,加之多年来未将其纳入小升初及中考教学质量评价范围之中,现在刚刚纳入质量检测体系,所以在这个学科身份跃升期,出现了许多不应有的教育怪相。
小学科学教师不了解初中生物学知识所涉及的范围,只能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不会拓展,也不敢拓展,更不能举一反三,完全被教材牵着鼻子走;不能以学定教,不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丝毫没有灵活处理教学内容的主动权;抓不住教学重点,也突破不了教学难点。
反观初中生物教师,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只知道初中生物课的知识,而对小学科学中所涉及的生物学知识十分陌生,既不清楚两者的交集,也不明白二者的不同之处。教师不会在讲授新的知识时,有意识地与小学科学课中的相关内容左右勾连,只能让学生从零开始构筑知识。这无疑是对隐性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也可以说,是没有深入了解学情的结果。在系统复习时,多数生物教师也不会将小学所学的内容纳入复习体系,从而造成复习的盲区和漏洞,让学生痛失融汇提升的机会。
教育家陶行知曾讲过:“接知如接枝。”要使小学生了解并掌握科学课本中的生物知识,最好的办法便是将课本中的间接经验转变成学生自己的直接经验。但在有些课堂教学中,科学教师为了实现课堂效益的最大化,常采用直接讲授的方法,迅速地将书本知识填鸭般硬塞给学生,省去了课前准备教具和课后辅导等步骤。这样的科学课堂无疑没有遵循教育规律,也没有考虑学科特点,更没有顾及学生的认知现状。教师想当然地认为,我讲了你记了,便万事大吉啦!考试能拿高分,家长高兴,学生也满意。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学生没有当成活生生的有灵魂的人,而是当成装知识的容器。试想,在知识大爆炸的当下,这种只知亦步亦趋捡拾他人研究成果的人,只能永远跟在别人的身后追赶,体会不到发现的乐趣和创造的价值,也不会大胆去尝试和探究。在未来的社会里,这样的人也难以承担民族振兴的大任,很难在某一领域有所建树。现实教学中的功利色彩还很浓厚,唯分数论的教育理念由此可见一斑。
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照本宣科的现象比比皆是。即使有些教学配套辅助用书不适合学生的实际,也不知变通。如,小学三年级所采用的与课本配套的《科学实验操作练习册》厚达66 页,里面练习题有24 套之多,每套题中又有许多阅读和书写的内容。题型不仅包括判断、填空、选择等客观性题目,更有许多分析、综合、评价等主观性题目。这对于一个尚处于语言文字积累初级阶段的学生来讲,有巨大的阅读和书写压力,明显存在阅读不完、理解不了、回答不上的问题。但是许多教师却不会因人施教,而是生搬硬套。这样往往造成学生疲于应付、教师劳而无功、课堂索然无味的现象。教师没有创新的勇气和开展教育革新的意识,而不顾学生认知水平,只能一次次让学生去体验学习的挫败感,进而造成习得性无助,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埋下心理隐患。
要改变目前的教育现状,让小学科学和初中生物教学走上正轨,实现小学科学与初中生物教学的有效衔接,仅关注课堂是不够的,需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形成合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学习生物学离不开各种探究活动。教师应力争把学生的学习内容转变成他们自己的直接经验,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有生命力的、鲜活的,而且是魅力四射的。在生物知识的教学中,不光有实验一种探究方式,还有观察和调查等方法。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应多使用观察法,如,许多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命现象等内容,用观察法便可以得出正确结论。而在初中阶段,在学习生物学知识过程中涉及大量的实验,只有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才能得出实验结论,进而验证生物知识。有时受学生水平、教师能力或环境条件的限制而难以开展生物学探究活动时,也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将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进行深度融合,让所学的知识以直观形象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实现学生思维的深度参与。可让学生观察图片,或看实验视频,但绝不能走“填鸭式”教学的老路。
研究表明,人们通过语言信号获取的知识,能够记忆15%;而从图像信号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25%;如果同时使用这两种传递知识的工具,就能够接受知识的65%。故应尽量利用视频、实物、模型等资源来传授知识,以提高教学效率。在小学科学课教学过程中,应将所授的知识尽量进行可视化处理,以实现教学方式的最优化。在讲授《我们的身体》一课时,应出示人体的结构图片、骨骼模型、关节和肌肉模型;讲《植物》一课时,应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的树木和小草;讲《动物》一课时,可将活的蜗牛拿到实验室中,让学生仔细观察。当然,为了扩大学生的观察范围,还可以从互联网上搜集更多的视频资源。视频资源可以让学生直观了解宏观世界,如,我国的五大植被类型和几种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也可以形象地了解微观世界,如,基因、染色体、叶绿体、线粒体和细胞等的形态结构。科学和生物教师一定要通过多种多样的媒介和载体,让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在思想深处生根发芽,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打下思想基础。
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生活内容的发展中的人,但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的学习任务和培养侧重点有很大的区别。对儿童期的学生,主要培养目标应是帮助其学会学习、使其热爱学习。丰富精神生活,鼓励独立判断、独立思考则是少年期教育的核心任务。具体落实到小学科学和初中生物课教学上,自然就应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教育要素上有所差异。对小学科学课来讲,所学知识既不深奥也不庞杂。这在教材编排上就能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但这并不意味教学难度不大、教学任务简单。科学课的教学重点应落在探究过程中。探究活动,既是教学目的,也是教学过程,更是教学方法。教师应充分放手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展认知能力,形成感性认识,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学习兴趣。故而,在讲授科学课时,不宜随意拓展涉猎范围,也不要故意拔高知识学习难度。而在初中生物课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在小学所学的相关知识,在已有知识基础上适当延伸,从而使初中生物学的学习成为有本之木、有源之水,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实践证明,对教师的考核方法直接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方式。这就要求在制定教师考核制度时,各校要因学科而异,在某些方面给科学和生物教师一定的教学自主权和弹性空间。如,当教师觉得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所用的《科学实验操作练习册》中的某些实验内容因难度过大会导致学生接受性差时,可以不做,或改由教师自行设计实验。同时,也可允许教师添加一些实验项目,作为新课标所规定实验之外的有益补充。也可从实验材料的易得性考虑,适当调整课本内容的学习顺序。生物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自然学科,许多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的发生,具有时令特点。有些北方地区的学生在学习有关软体动物蜗牛的相关知识时,就不宜选择冬季时间,因为这一季节,在北方地区很难看到蜗牛的身影。如果将考核制度规定得过死,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束缚过甚,必然难以激发教育智慧。
各学校应加强教研工作,切实让教师树立科学育人理念,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规范自己的教育行为,提升自己的执教水平,提高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自觉性,从而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让教师了解并掌握教育规律,自觉运用教育规律,科学合理地解决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教育问题,从而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努力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另外,还需加强教师的教育信息化专业能力建设,让教师在信息化浪潮的大背景下,利用互联网技术为教学服务,以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实效性,从而实现教学理念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学内容的现代化和教学过程的现代化。
小学科学和初中生物课都是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学内容均是人类知识宝库中最基础、最常用的内容,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起启蒙和打基础的作用。相信如果做好以上五个方面的工作,定能实现小学科学与初中生物教学的有效衔接,对课堂效率的提升和学生的发展大有益处。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