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单元视角下实践活动整体设计与实施

时间:2024-05-07

◇周 娴(上海:上海嘉定区第一中学附属小学)

《小学自然学科核心素养研究报告》指出,小学自然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认识自然现象,形成科学观念,习得观察、实验等技能;二是体验科学活动和发现科学问题,习得运用科学知识与方法开展不同形式的科学探究和实践的能力;三是具有探索各种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养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增强对自己、对身边的人、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强调引导学生在接受事实性知识或概念性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实践智慧的获得。对学生实践活动的研究,直接关系到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真正将学科核心素养落实到位。

“单元视角下小学自然低年级实践活动整体设计与实施的研究”课题组(以下简称“课题组”)聚焦小学低年级的自然实践活动,对单元视角下的学生活动整体设计和实施策略进行了探索,旨在为低年级自然学科提升优质教学活动提供可行性路径。

一、现状诊断与定义

通过问卷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课题组发现,在小学低年级自然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进行活动设计时,较少考虑单元整体情况,导致某些类型活动开展次数过多,不同类型的实践活动占比失衡,未能较好地完成单元教学目标。如何在单元视角下,将碎片化的课时内容、课时活动,重新梳理成为以单元为单位的整体教学活动,以整体观点组织单元教学,设计有效的学生实践活动,成为学科教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二、单元实践活动整体设计的策略思考

针对小学低年级自然实践活动的现状,课题组考虑从以下几方面内容入手进行相关的实践活动设计。

(一)以单元教学目标为导向,设计单元大任务

单元教学目标是单元实践学习活动设计的方向,是活动设计追求的目的和预期结果。因此,在设计实践活动时,必须首先明确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并对每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梳理,找出学生在整个单元学习过程中需要了解并解决的相关问题及知识点。接着,分析这些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形成一条较为完整的问题链。同时,根据教材内容、教学条件与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设计单元大任务。

以一年级第一学期的第二单元“植物”(远东版,下同)为例,首先明确单元教学目标并梳理相关问题(表1)。

表1 “植物”单元教学目标与相关问题

接着,根据单元的教学目标与相关问题,结合学校资源与师生实际情况,确定学习大任务。考虑到每个班级都设有植物角及校园内有小花园的实际情况,确认“植物”的单元大任务为“探究植物身体的奥秘”。确定了单元大任务之后,就可以继续分配课时目标、设计每一课时的学习实践活动了。

(二)以单元大任务为活动主线,梳理课时内容结构

明确了单元教学目标和单元大任务后,还需关注单元的内部结构,明确各内容要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进行课时活动设计时,应以单元的整体设计意图、内容结构为准,继而明确每一个内容要点在整个单元中的地位和作用等。通过深入分析教学内容的展开过程,厘清教材主线和学生认知过程,合理安排学习进程。

以二年级第一学期第八单元“磁铁”为例,梳理单元教学目标与相关问题后,确定本单元大任务为“发现指南针里的小秘密”。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基本要求对应的主题要求与教材的结构编排,按照《小学自然单元教学设计指南》中的表格模板,整理出单元教学内容的学习过程安排(表2)。

表2 “磁铁”单元学习过程安排

值得注意的是,如教师在梳理课时内容结构时,发现现有教材的课时或内容与单元整体设计与内容结构有较大出入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在单元教学目标不变的前提下,对教材内容、课时顺序等进行适当调整和处理,如,新增、删减或重组等,以确保单元学习活动的有效开展。

(三)设计有效的实践活动,切实发挥活动成效

教学中需要注意分析各学习内容适合以怎样的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经历怎样的学习过程。学习过程的分析,既要考虑单元学习内容的特点,也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通过之前的调研报告,我们发现,在目前的学校实际教学中,九种类型的学生实践活动占比差距较大,尤其是观察活动与服务活动占比严重失衡。所以按照单元教学的整体要求,为达到全方位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我们必须精心考虑,设计不同类型的实践活动,在达到教学目的同时,让学生获得更为丰富的实践活动体验。

1.关注服务活动,聚焦核心素养

热门的观察活动是一项典型的输入型学习活动,相对要求较低,无论什么水平的学生都可以参与其中。而冷门的服务活动则是一项典型的输出型学习活动,需要学生对于课堂所学知识有一定的积累和思考,在此基础上通过具有一定逻辑性的文字、语言或图画的形式来向他人展示,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求较高。

但从教学的角度来说,服务活动其实是一次非常好的学习成果检验。通过服务活动,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一定的归纳总结和逻辑思考,联系生活、联系社会之后,有了更深层的自我认识,学习层次得到进一步提升,养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增强对自己、对身边的人、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所以我们不妨将低年级的服务活动有针对性地安排在一些单元的最后一课时中,组织一些服务活动的展示环节。如此一来,既能帮助学生温习旧知、总结经验,又给予他们学习表达、展示自我的机会。

以一年级第二学期的两个单元为例,第一单元“健康的生活”经过课时调整后,教学基本要求中学习建议的第一课调整为最后一课,课题名调整为“健康生活的一天”(表4)。确定这一课的学习内容为制作并展示自己一天的作息表,既能检验学生在前几课所学的知识,又提供了学生表达展示的机会。

表4 “健康的生活”单元学习过程安排

在第四单元“植物的生活”中,新增了第四课《如何照顾一盆植物》,确认学习内容为展示自己制作的盆栽养护说明书(表5)。鼓励学生观察家中或班级植物角的盆栽植物,从浇水量、养料、光照需求等方面,编写养护说明书并向其他学生介绍。学生在参与服务活动中,综合了本单元以往课时学习的知识,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照顾植物,提升了自己的责任感。

表5 “植物的生活”单元学习过程安排

2.不同年级的同一主题,实践活动有侧重、有递进

在对教材内容进行梳理时,一、二年级不同的四册教材中会发现同一主题的内容。因为教材本身对于学习内容的安排是螺旋上升的,所以要特别注意同一主题相关学习内容在不同年级学习水平与要求上存在差异。在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时,首先应明确区分教学重难点,其次再根据实际生情确定实践活动类型。

一年级与二年级的学生虽然都属于低学段,但实际上这两个年级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已有一定差距,活动类型侧重也应有所不同。对于刚进校的一年级学生而言,可以适当增加观察活动、体验活动、模拟活动和种养活动,丰富学生感官认知;而对于有一定知识与能力积累的二年级学生而言,可以适当增加实验活动、调查活动、阅读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立系统化的学科知识体系,提升动手实践的技能。对于不同年级同类型的实践学习活动,其难度可适当递增。如,同样是阅读活动,通常一年级的阅读材料为图片、视频等,二年级则可以适当增加标注拼音的文字材料等;同样的种养活动记录单,一年级可以要求学生在教师提供的表格上进行打钩等简单记录,二年级则可适当增加表格观察内容或用图文方式记录等。

以一年级第一学期《昆虫》和二年级第二学期《昆虫》为例,通过课时学习内容分析比较(表6),可以看到,两课学习内容完全不同。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生年级,进行了完全不同的活动设计。在一年级的《昆虫》一课中,安排学生进行了昆虫标本的观察活动,教学基本要求中建议的昆虫模型制作,在材料准备和学生操作上存在一定困难,故改为昆虫拼图和昆虫生活视频的阅读活动。在二年级的《昆虫》一课中,首先安排了蝴蝶模型和相关视频的观察活动,帮助学生回顾一年级所学关于昆虫的形态知识,接着提供了图文结合的科普读本,让学生自主阅读,最后请学生完成关于昆虫一生的学习任务单,上台展示任务单并介绍某种昆虫一生经历的变化。

表6 一上《昆虫》与二下《昆虫》课时学习内容比较

三、单元实践活动整体设计与实施的效果评估

在后续的实施阶段,我们分别借助《小学自然单元教学设计指南》中的单元学习活动设计属性表和师生课堂实践反馈两种方式,来对活动设计与实施的有效性进行效果评估。活动设计属性表分别从对应的单元教学目标、活动性质、活动时空、活动准备和活动水平几个方面进行属性评估,以此检测实践活动设计的品质。属性表将活动的各种属性量化,是一种较为科学客观的评估形式。

以二年级第一学期“玩具”单元第一课为例,针对教学设计制定了相关属性表(表7)。

表7 “活动1:让玩具动起来”活动设计属性表

课堂反馈包括学生反馈、执教教师反思与听课教师评课三个方面,是实施过程中的一种及时反馈形式。学生作为自然课堂的活动主体,其主观感受是非常重要的活动成效反馈。在课中,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活动、是否理解活动目的、是否掌握正确活动的方法;在一堂课后,学生是否理解本课所学知识点,是否有继续探究学习的愿望……这些表现都是学生对活动设计成效的反馈,可以用对话访谈或表格文字的形式,由学生本人、执教教师或听课教师及时做好记录,积累反馈资料。执教教师作为活动实施者,对学生活动能否顺利开展、能否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在执教后,都应该有深刻的感受,建议及时记录形成教学反思,结合听课教师的反馈,组织教研组一起开展教学研讨,互相交流经验、集思广益,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形成符合学校实际教学的有效策略。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