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探究科学课教学中生命教育的融合

时间:2024-05-07

黄松涛 邱宽勇

新版《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科学核心素养中的态度责任体现在:“珍爱生命,践行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热爱自然,具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科学课程是一门内容丰富的综合性基础课程,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的内容。在科学课程中融入生命教育,是为了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可贵,增强珍爱生命的意识。教师在将生命教育融入小学科学课程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尤其是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策略,确保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有所启发。本文主要针对小学科学课程中生命教育的融合策略进行详细探讨。

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层出不穷的新鲜事物,每时每刻都在刷新着小学生的认知。当小学生不成熟的身心、思维与对外界的认知发生冲撞时,其心理就容易出现问题,如不及时干预,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当有关儿童抑郁症、青少年轻生的新闻频频出现,人们在感慨“现在的孩子心理素质极差”时,更应明白,这其实是对他们缺乏生命教育带来的弊端。将生命教育融入小学科学课程,其意义就在于让学生尽早明白生命的可贵,珍爱自己与他人的生命不仅仅是空喊的口号,更要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一、生命教育在科学课程标准中的诠释

最新出台的小学课程标准对生命教育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明确指出要通过小学科学课程与生命教育相融合的教育方式,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的态度。同时,针对低年级、中年级以及高年级学生年龄阶段的不同、思维能力的不同以及对事物认知水平的不同提出生命教育的教学目标:对于低年级学生,教师要以合适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对身边动植物的关心和热爱,让学生通过对动物、植物生命的观察和思考感受生命的神奇。对于中高年级学生,教师的教学内容不能只是局限在对动植物生命的感知上,还要上升到对人类的生命、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认识上,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关注生命的可贵,以更加宏观的视角看待生命的价值,懂得自爱,懂得爱人。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面向的是全体学生,将生命教育与科学课程融合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科学课程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体现。在教学条件与教学实际情况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扩展和补充,将生命教育提到更高的层次。

二、生命教育在科学课程中的重要性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

生命教育,简单来讲就是指学生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和引导从而理解生命的内涵与意义,并在此基础上了解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生命的延续与进化以及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在新课标的指导下,生命教育通过对动植物和地球宇宙等教学内容的编排,引导学生懂得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热爱生命,积极地对待生活,独立健康地生存发展,彼此间对生命呵护和感恩。这是对学生进行的一场智慧教育。

通过生命教育使学生热爱生命,以更加积极、阳光、乐观、独立的心态面对生活,并在感受生命美好的同时让身心得到健康发展,继而实现生命存在于世界的最大价值。生命教育提倡的是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基本人格,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内在精神进行提升与深化。

(二)生命教育与科学课教学融合的意义

小学科学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其中包含地理、生物、化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在小学科学课程中有很多有趣的实验,这也是学生热爱科学课程学习的重要原因。

生命科学作为小学科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其主要教学目标是教会学生珍爱生命。在此基础上将生命教育与小学科学课程相融合,借助学生对科学学科的喜爱,从实际生活中的动植物生长和地球变化等具体现象中观察生命,总结升华出对生命的情感,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感受生命教育的内涵,领悟生命的真谛。

三、科学课教学中生命教育的融合策略

生命是一个很难描述的抽象词汇,但是,通过向学生讲授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生物体的延续与进化和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等方面的实例,可使学生充分认识生命的意义,将尊重和热爱生命内化为自己的思想与品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全方面发展。

教师要将小学课程标准融入自己的实际教学活动并将其作为教学活动的依据,针对不同年级段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

例如在对低年级学生进行教学时,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植物与动物生命的学习与观察,感知生命存在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植物的种植与培养作为教学手段,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记录,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了解生命的伟大。

在对中年级学生进行教学时,主要让学生了解动植物的分类、生命的延续等内容,同时渗透与自然关系的宏观概念,可以动植物的繁殖作为重点。例如四年级的养蚕活动,让学生在养蚕的过程中细心地呵护蚕宝宝,耐心地喂桑叶,看到蚕蛾破茧而出,最终产出蚕卵。学生在观察了蚕短暂却绚麗的一生后,可以培养出爱护动物、重视生命的意识。

高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更高,思维发展更全面。对高年级学生的生命教学主要以让学生感知自身身心变化、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样的宏观概念为主,使之回到生活中践行对生命教育的理解。

(一)对低年级学生的融合策略

低年级学生对于具体事物有着更加浓厚的兴趣,活泼好动,喜欢游戏。教师在对低年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时可以利用这一阶段学生的特点,将他们带入具体的情境中,通过创设有趣的情境直接观察和经历来完成生命教学。

在苏教版一年级小学科学课程中关于“认识感官”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观察一个苹果导入,引导学生将看到的苹果的外形、颜色、大小等描述出来,让他们通过对实物的观察激发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中设计一些互动小游戏来辅助教学,比如:可以准备一些带有动物图案的卡片,通过展示卡片,引导学生对看到的动物进行细致的描述,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同时训练其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利用声音对学生的吸引,随机播放动物的声音,让学生根据自己听到的动物声音进行辨析,通过这样的猜一猜活动训练学生的听力以及动脑思考能力;用舌头尝一尝牛奶、果汁和白开水的味道,锻炼自己的味觉。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认识个体器官的作用,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树立保护器官的意识。

(二)对中年级学生的融合策略

中年级学生正处于从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关键阶段,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展示具体事物,还要让学生逐渐发掘具体事物之下隐藏的逻辑,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对于中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对具体事物仍然有着很大的热情和好奇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简单的实践探究活动,既能培养其实际动手能力,又能锻炼其抽象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将学生熟悉的生物作为生命教学的载体,引发学生对于生命的探究与思考。

例如,笔者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小学科学《用种子繁殖》一课中,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种子、了解种子,先向学生出示他们常见的番茄种子,让其对种子进行观察,描述出种子的外形特征、颜色、大小等,并为学生详细介绍种子的外部结构以及种皮的作用。在他们看来,种子是不会动的,也就没有生命。当我告诉他们这些种子能长出他们喜欢吃的番茄时,很多学生不相信。在我仔细讲解番茄种子的种植方法时,我能明显感觉到学生听得比平时认真多了。

几天后,有些学生高兴地跟我说种子发芽了。种子没有发芽的学生则低着头默不作声,于是我又给他们发了一些番茄种子,他们立即就向班里的“成功人士”请教让种子发芽的方法。这次种子发芽比赛,让学生自发地学习了种子发芽的条件。学生在种植番茄的过程中,也能了解种子的内部结构以及种子萌发过程中每个种子结构与成熟植株之间的对应关系,近距离感受到了生命的伟大和植物生长的力量。

(三)对高年级学生的融合策略

高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他们对于事物结构、发展过程、其中的逻辑关系更有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教学难度,渗透有关抽象思维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不断深化学生对于生命的理解以及体验,让学生感受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科技之间的关系。

笔者在执教六年级小学科学《生物的遗传》一课时,有一个教学环节是让学生从与父母混在一起的合影和学生单人照中找出对应的家庭成员,他们争先恐后地很快都找对了。当他们拿着父母的照片向同学们介绍时,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是他们家庭归属感的体现。

还有一次在教学《有趣的生物链》时,学生学完非洲热带草原食物网的内容,在惊奇生物之间复杂关系的同时,还看到了动物们在自然界中努力生存的场景。这种生机盎然、充满活力的场景体现着生命的璀璨,这节课的学习,帮助学生站在更高的角度去观察和体会生命的可贵。

曾经听过一个令笔者记忆颇深的故事:在暴风雨后的一个清晨,一位男士在海边看到有很多鱼躺在岸边的水洼里,太阳出来后这些鱼很快就将被晒干。这时,他发现有一个小男孩努力地把每一条小鱼扔回大海。

他便问小男孩:“这里的鱼太多了,你救不过来的。”

“我知道。”小男孩頭也不回地说道。

“哦?那你为什么还在扔呢?谁在乎呢?”

“这条鱼在乎,那条也在乎。”

印度诗人泰戈尔曾说过:“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因此,教育首先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引导人性向善,也就是培养学生拥有“这条鱼在乎”的美丽心境。

综上所述,教育的目的不只是让学生取得优异的成绩,更是希望学生通过自己所受的教育发展思维、丰富认知、充实生命,意识到生命的价值。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要想将生命教育与小学科学课程有效地融合,还需要教师钻研教材、研究创新,合理地使用各种教学策略,让生命教育在小学科学课中发出灿烂的光芒。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