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激发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时间:2024-05-07

吴婷

新课标要求,小学科学课程培养的是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该学科涵盖了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宇宙和技术与工程四个方面,学生从这四个方面展开探究活动。问题意识是保证探究活动有序且有效进行的前提和基础,也会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让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更加有效。本文重点阐述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对教师而言,课堂教学中的问题都是由教师精心设计并提出的,学生本能地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然后回答。然而,这样的教学课堂环境并不利于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反而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强化问题意识,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之一。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知的过程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存在疑惑的问题,进而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一、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的问题意识分析

(一)学生不敢回答问题

在目前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很多学生在课堂上不敢回答问题。一般来说,产生这种现象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第一是学生对自己没有足够的自信心,害怕回答错误被其他同学嘲笑,进而产生一种自卑的心理;第二是教师在科学课堂教学时对问题的设计和处理并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或者没有运用合理的教学手段,导致学生对教师所提的问题“不知所云”;第三是教师提问后往往会给学生提供所谓的标准答案,当学生做出一些发散性思维的答案后,教师不能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性或合理性的评价,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学生提问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几个原因会导致学生不敢提问,影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二)学生无问题可问

一般情况下,小学生对一些科学问题的前概念知识面比较窄,加上对于一些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无法深入探讨,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根本想不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导致他们有一种惰性的心理,每次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不会自己独立思考,就等着教师公布答案。长此以往,教师的教学会形成一种固定模式,不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养成。

二、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一)运用逆向思维培养问题意识

运用逆向思维培养问题意识这一方法要求学生跳脱常规的思考方式,运用相反的方法思考相同的问题,从而发现问题。一般的方法是以已有的结论为起点,重新反思产生这个结论的条件,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在教学《种子的萌发》这节课时,常规的教学方法为教师提出问题:种子萌发需要哪些条件?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逐步发现种子萌发需要水、空气、适宜的温度。如果让学生反过来思考,教师提出问题:动物、植物的成长都需要水、空气和适宜的温度,那么种子作为植物最开始的生命形态,它在萌发过程中是不是也需要水、空气和适宜的温度呢?你可以如何来证明它?这时候学生就会产生疑问:我们应该如何用实验来证明这个结论呢?问题由此产生了,学生就要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它的真实性和科学性。在此过程中,还会产生很多新的问题:实验时怎么知道种子萌发是需要水、空气和适宜的温度的呢?产生问题后往往需要通过实验进行对比,那么,在对比过程中怎样才能保证实验的公平公正呢?……让学生对由此产生的诸多问题逆向思考,发散思维,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

(二)在“不同寻常”中培养问题意识

小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会对一些“不同寻常”的现象产生极大的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这个点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注意让学生了解哪些是他们觉得的“正常现象”,将“正常现象”和“异常现象”进行对比,从中发现问题。如在教学《动物的繁殖活动》这一课时,教师出示一些常见动物(鸡、狗、蛇等等)的繁殖方式,学生的前概念认知会告诉他们小鸡是鸡妈妈直接生出来的,小狗是由狗妈妈直接生出来的,小蛇是由大蛇生出来的,与刚才老师说的繁殖方式不一样。教师这时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将疑问大胆地提出来。有学生就会说我见过小鸡,它小时候只是个子比较小,但和鸡妈妈长相是一样的,小蛇和小狗也是这样的,是不是老师讲错了?这时学生会对教师的讲述产生怀疑,从而通过质疑,提出问题,培养问题意识。

(三)从“理所应当”中培养问题意识

教师在运用这种策略时,要让学生先按照正常的逻辑进行推理,并相信他们自己的推论是正确的,是理所应当的,然后告知学生他们的推断是错误的,从而使学生陷入矛盾之中。这时的学生脑中会产生很多的疑问,教师的目的就达到了。例如,在教授《食物链和食物网》这一课时,在错综复杂的食物网中,为了保护草原上的兔子而大量捕杀狼,按照学生的正常思路进行推论:狼吃兔子,兔子的数量会减少,大量捕杀狼之后,兔子的数量肯定会上升,这是学生的“理所应当”。但是当教师推出与学生推测正好相反的结论时,学生的已有认知出现了矛盾,提出了疑问,进而对此展开科学探究活动。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又会有新的疑问:“为什么有狼的时候,兔子的数量反而能够保持稳定呢?”于是又有新问题产生了。在不断探究的过程中不断产生新问题,这就是科学课所要教会学生的——产生问题意识。

(四)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培养问题意识

在科學教学中,更多的是实验教学。教师在开展教学设计时,应多设计一些分组实验,让学生多动手动脑,在实际的实验操作中让学生观察到实验中的现象及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这样的环境,更易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授《米饭、淀粉和碘酒》这一课时,教师先出示一瓶碘酒,学生的好奇心马上被碘酒这种新事物点燃了,他们纷纷想要了解它。这时,教师在其中一位学生的手指上涂上碘酒,然后用涂过碘酒的十根手指去触摸米饭,突然,神奇的现象发生了,米饭变成了蓝紫色,而碘酒的颜色是棕黑色。学生由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举手提出自己的疑问:“为什么米饭会变颜色啊?”“老师是不是施了魔法呀?”……这样的实验环境和问题情境,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共鸣。当然,在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时,还可以运用各种多媒体技术,通过图、文、声、动画等鲜活立体的情境,给学生更多的体验科学奥秘的渠道。在这种环境的刺激下,学生的探究欲望会更加强烈,更容易从中培养问题意识。

(五)创建良好的课堂氛围培养问题意识

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指在科学课堂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教与学的活动而形成的某种占优势的综合的心理状态,主要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课堂氛围的好坏对整堂课的教学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例如在教授《月相的变化》这一节课时,常规的做法是借助实验器材让学生了解月相的成因及形状变化,但是也可以给学生创设一个类似的真实场景:将教室的窗帘拉上,把灯全部关掉,营造一个学生仿佛置身于夜晚的环境,再用一个功率大一点的灯作为太阳。创设好这样的情境后,学生会有这样的疑问:晚上只能观察到月亮,观察不到太阳,为什么要用一盏灯去模拟太阳呢?太阳在太阳系中是不动的,那么地球在哪里?地球应该绕着太阳运动,这时候观察到的月球是什么样的?他们带着这样的问题去模拟实验,从中又会发现新的问题。如此,可以发散思维,培养问题意识。

(六)开放自主探究的空间培养问题意识

新课程要求在科学教学中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究时间和空间。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是让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分析问题并且采用一些方法解决问题,因为实际教学只有40分钟,教师为了完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能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其实不多。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转变教学方式,加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比如:教师在教授《让小灯泡亮起来》这一节课时,只提供一些实验器材,让学生自己讨论和探究怎么让小灯泡亮起来。他们在这个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要让小灯泡亮起来首先要有电,电怎么才能跟小灯泡连起来呢?等到小灯泡亮起来后发现小灯泡的亮度不够,这时候新的问题又产生了:怎么才能让小灯泡更亮一点?通过这样的方式,给予学生充分的時间和空间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七)给予肯定性的评价培养问题意识

小学生的心理是天真无邪的,他们渴望得到教师的赞美和欣赏,如果学生的回答或者提问得不到教师的赞美和欣赏,或者得不到教师表扬性的肯定,他们的内心深处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些失望。长此以往,他们会对回答问题和提问产生一种消极的心理。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和赞许,在适当的时机给予学生鼓励。笔者还记得在某一个班级上的一堂科学课。《地球家园中有什么》是新教材教科版(2018)二年级上册的第一节课,当我提出“请同学们想一想地球家园中有什么”这个问题的时候,所有同学都举起了他们的小手。环视一圈后,我发现有一个小男生低着头,偶尔抬头看一下我,又快速地低下了头。我意识到他可能想回答问题,但平时比较害羞,不善于表达与交流。那一刻我脑子里只有一个想法,就是让这个学生来回答这个问题。他站起来后先是不作声,后来非常小声地说道:土壤、汽车、花花草草。我立马对他的回答进行了肯定和表扬,在他坐下去的那一刻我发现他嘴角微微地上翘了一下。接下来的几节课,我惊奇地发现他变了,他会举手主动提出自己的疑问。这是一个好现象,我想这就是一次次地肯定带给学生内心的变化,并且这种变化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着。多给予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和胆小害羞的学生一些表扬、多一些肯定,也会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结语

总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师改变原来的教学方法,适应新课程的改革,真正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的教学理念,努力营造一种自主且积极向上的教学氛围,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间和时间。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学生主动创新能力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