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简析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时间:2024-05-07

王志坤

素质教育理念在当前的教育教学环境下获得大力支持与响应。小学科学作为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启蒙课程,应积极创设行之有效的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让学生学会学习,增强实践创新能力。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当前一线教师教学的重点内容。本文立足教学实际,简要阐述当前小学科学核心素养培养现状,并提出培养小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方法。

小学科学课开设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及综合探究能力。但目前大多数小学科学课总体教学现状并不乐观,教师往往仍采用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只强调知识的传授;学生学习的方法大多也是机械记忆,死记硬背,缺乏对知识的理解,学生所学知识很难再现于头脑中。在这种情况下,小学科学课堂氛围枯燥乏味,整体教学质量低下,小学生科学核心素养培养受到严重影响。小学科学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观念,不断提升自身综合专业能力,通过丰富课堂教学手段与方法,充分发挥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对小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现状分析

当前,小学科学核心素养培养现状并不乐观。首先,小学科学教师对小学生科学学习兴趣的培养并不注重,在教学实践中很少立足于学生学情及其身心发展特征践行趣味教学,使得课堂教学方法过于生硬,无法吸引学生的课上注意力。长此以往,学生会对科学知识学习产生厌烦心理,学习积极性下降,导致学习质量偏低,核心素养的培养就更谈不上了。其次,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小学科学教师在课上依然将自己当作课堂的主体,没有充分认识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经常对学生的自主探究过程进行干预,将自身的想法强加于学生,导致学生逐渐对教师产生依赖感,无法有效地开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活动,科学探究能力减弱。最后,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中难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得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缺乏针对性,学生无法直接地了解科学知识核心要点,导致核心素养培养成效较低。

二、核心素养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符合课标要求

小学科学新课标明确指出:“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自然观。”从中可以看出,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培养小学生科学核心素养完全符合小学科学新课标要求。小学科学教师应在教学中积极加强此方面的重视程度,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强调学习过程中的友好合作、开口交流,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过程,通过自身努力获取科学知识,掌握学习方法。

(二)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促进综合能力发展

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探究为核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发展理性思维,养成百折不撓的探索精神。因此,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助于小学生今后的学习与未来发展。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这种发展是未完成的、能动的,小学科学教师在学生发展中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专业能力,具备良好的素质以影响学生,让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与效仿的榜样。小学生维持兴趣的时间短暂、耐心不足,常常会遇到困难就想放弃,教师就要及时给予鼓励、指导,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促使学生继续努力,帮助其全面和谐发展。

(三)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可以提高教学质量

在以往的小学科学课教学中,教师常常因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得学生缺乏一定的科学精神或探究能力。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积极开展对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发现和探究真正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和原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得到有效激发,学习热情才会高涨,探究欲望会更加强烈,继而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的互动之中,有效的科学课堂氛围自然也能够得到构建。

三、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营造探究氛围,培养科学观念

在进行科学探究时,良好的探究氛围,将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探究活动、师生互动、同学间友好合作。小学科学学科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十分贴近,小学科学教师可以立足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事件或自然现象创设教学情境,并引导学生积极探究。这样,既能营造愉悦的课上探究氛围,也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观念。以小学科学苏教版“热胀冷缩”教学为例,教师在开展探究活动之前可以先向学生提出一些生活化的问题,如:“为什么夏天自行车轮胎里的气体不能打太多?”“为什么踩瘪了的海洋球放在热水中会恢复原状?”“水泥路上为什么会有一条一条的空隙?”“温度计是根据什么原理工作的?”在这些问题提出后,学生的好奇心就会被放大,求知的欲望会更加强烈。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探究这些生活现象背后蕴含的科学知识,加深对当前所学知识的理解。学生通过这样的方式获取的知识会更加牢固,并且可以运用于对其他生活现象的解释,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善于启发诱导,培养科学思维

在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充当引导者、帮助者的身份。自主探究的实现少不了教师的指导,教师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使之学会学习的方法,将学生的观念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自觉完成学习任务。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探究内容,学生才会主动探究、自觉学习、自我努力、自我构建,而且收到的学习效果也会很好。在选择探究材料时,科学教师可以适当地听取学生的意见,并选择符合学生年龄特征以及心理特点的教学内容,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促使探究的内容是学生跳一跳可以够到的。要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对学生加强引导作用。如在“溶解得快与慢”这一内容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怎样才能加快物质溶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得到的实验结果,能使他们获得一种成就感,从而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更深入。又如在讲授“磁铁的奥秘”这节课内容时,并不是简单地照本宣科要求学生做几个实验,让学生知道哪些物体可以被磁铁吸引,就算完成了本节课教学任务。在教学这节课时,教师可以提出如“磁铁可以隔着其他东西吸引物体吗?”“两块磁铁可以连接在一起吗?”等一系列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继续探究,继续思考。通过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积极探究分析,学生的科学思维与科学素养能够得到有效培养。

(三)开展小组合作,培养探究意识

小组合作学习是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效形式,可让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语言表达交流能力、实践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都会得到锻炼。但由于学生之间的差异,他们在认知水平、性格特点、探究能力上都有所不同,随机分配的小组合作很难取得多好的学习效果。因此,需合理地建立探究小组,这就使得如何分组、如何分工、如何收集材料、如何进行讨论交流等成为重点。要实现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小学科学教师就需了解学生,然后将班级的学生从能力、学习水平、性格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组成若干小组,选好组长,每个小组成员分工明确,让组长做好领头工作、监督工作,使小组成员完成不同岗位的任务,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责任感。如在“自制指南针”这一节课中,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指南针的结构,教师可以积极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引导学生自制指南针:小伙伴们在森林里迷路了,他们只记得家的方向在北边,假设他们现在手里有一枚縫衣针、一块磁铁以及一个木塞,他们能利用这些东西来辨别方向吗?随后可以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积极利用水浮法自制指南针,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还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制作指南针的方法,最终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提升其理论水平与实践应用能力。

(四)精选实验内容,培养探究素养

小学科学课程涉及很多实验,一些教师过于注重动手操作,大大小小的科学实验都让学生自己参与,一上课就开始实验,一堂课上完可能实验还没做完。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也无法进行深层次的探究,更多的是盲目跟随,无法做到真正理解做实验的目的,收获更是少之又少。也有一些教师觉得做实验浪费时间,干脆省去实验过程,直接告诉学生现成答案,让学生背目的、背过程、背结论。以上这两种情况都是不可取的。教师应该精选实验内容。一些实验适合教师演示,教师演示要目的明确、操作规范、现象直观明显,善于启发引导学生思考;一些实验可以让学生探究,学生实验应该是简便、安全、可操作的。如在讲授《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这一课时,因为涉及很多实验材料,如果把材料全都发放给学生,可能会难以控制课堂秩序,影响教学效果,而由教师做演示实验则可以很好地避免出现这种情况。教师在讲解《大气压》这一课时,可以制作一个小型喷泉,在引起学生探究其原理兴趣的同时,讲解科学知识,并鼓励学生尝试自己动手制作。这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美德。

总而言之,小学科学课程开设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而科学素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这就需要构建有效的小学科学课堂,要求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精选教学内容,优化学生的探究活动,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小学科学教师应及时反思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调整教学策略,采用多维度的教学手段,真正帮助学生形成乐于探究和与他人合作的科学态度,并具备一定的实践创新能力,为其日后开展更深层次的科学学习夯实基础。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