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结合生活引导教学 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时间:2024-05-07

◇周 鸿(甘肃:陇南市武都区城关小学)

科学问题从开天辟地之初就存在于世界上,给人类带来了无穷的想象与好奇,人类在感受着造物奇妙的同时,也对自然科学知识的探究充满了好奇。随着人们与自然交流的日渐频繁,各种科学现象与事物以极具新意的方式呈现给人类,值得人们去探索。就小学科学教学而言,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践对学生开展科学教学引导,这能简化科学知识学习难度,提高学生的科学综合学习能力,让学生以全新视角认知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

一、渗透“生活教育”理念开展教学的意义

小学科学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的时候,如果善于联系实际生活进行分析理解,有助于深入掌握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但是从现实实践的角度来看,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一些学生还在长期的学习中产生了固定的思维模式,加上其在学习中不知道如何变通,导致自身的学习效率受到一定影响。教师通过将现实生活与科学教学有机地结合,能够使教学更加贴近小学生现有的思维能力水平,引导学生在其本身的认知水平上不断提升。以此为核心,促进和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及兴趣,强化其主动学习的意识及能力,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灵活应用自身学习过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并鼓励学生对生活中以及学习中所遇到的新事物进行探索。这一过程,可以大力提升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理解问题的能力以及寻找问题答案的能力。生活实际与科学知识之间的关系十分深厚,将科学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元素充分融合,可以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引入现实生活中常见的案例,进一步掌握学习难点的突破方式及方法。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对科学基础性知识进行深度了解和掌握,感受学习的乐趣,积极主动学习知识,更好地掌握有关科学知识,并愿意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学习中。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发挥正确的引导作用,使学生能够对生活问题所存在的科学元素进行分析,对科学共性有更加深入的把握,进而在学习中做到举一反三,应用自身的创新思维,在保证学习效果的基础上,不断提升综合能力。

二、渗透“生活教育”理念的教学方法

(一)转变思想,结合生活开展教学

为了让学生对科学知识有较为深入的理解,在开展课堂教学之前,教师要转变观念,结合生活内容,对小学科学整体的教学内容进行设计。教师可以结合生活现象、联系生活事物,帮助学生认知科学知识内容,确保学生可以从整体层面上认知科学。同时,教师也应注意结合学生的科学实际学情及其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水平,在教授科学理论知识的时候,要结合现实生活开展,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引导学生认真、自主地参与科学知识学习。在课堂预习环节,教师要为学生布置学习主题,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观察科学现象,以此初步理解科学学习主题。在课堂学习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科学主题内容,将生活中与之相关的科学现象加以阐述,以此帮助学生梳理科学思维,让学生自主构建生活化科学知识认知模式。同时,教师在课堂环节讲解科学主题内容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与生活有关的各种科学现象,帮助学生更好地记住知识、理解知识。在课后复习环节,要不断提升学生的科学认知水平,提升学生的记忆能力。教师要经常设计一些和生活中的科学常识息息相关的课后练习,并布置学生完成,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生活化科学认知能力。

例如:在小学科学课程《水》的教学方案设计中,为了充分体现生活化教育理念,帮助学生提升科学学习效果,深入理解课本知识内容,教师可以结合生活角度为学生设计教学方案,引导学生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进行实验探究,主动发现其中的科学现象,掌握本课的重点学习内容。在生活化教育元素的有效辅助作用下,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水资源对于人类生活的重要意义,同时可以结合生活实验探究方式,进一步对水进行全面认知,以此促进学生提高科学知识理解能力和探索水平。

(二)创设生活化情境教学

在开展生活化情境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应从科学生活情境、科学与生活关联性情境、科学学术情境三个层面来展开,并在这一过程中展现情境的复杂性和真实性,不断提升学生的科学认知水平。同时,科学生活情境及生活关联性情境容易激发学生的科学知识学习兴趣,因此,可以用于提高学生科学知识基础学习层面,而科学学术情境的创设,可以提升学生的科学综合学习能力和科学核心素养。如今,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教师要把多媒体技术充分利用起来,把教学内容和生活场景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从多元角度,掌握更多的和生活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学生提升科学知识储备,丰富其见识和视野。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养成自主搜集生活化科学情境的学习习惯,将一些有意义的生活化科学内容进行整理,建立科学知识学习情境库,以此确保在后续的科学知识学习环节,能够随时根据教材内容需要,从情境库中调取相关的生活化科学知识,进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知识学习情感,强化其学习科学知识的责任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科学文化有关知识,同时提升其对生活化场景的理解能力。此外,就生活化科学学术情境创设而言,这类情境的特点在于方向专一,且关注研究问题的深度,这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知识专注研究能力,适用于难度较大、理论内容较强的科学知识学习。

例如:在进行小学科学《我们离不开植物》教学方案设计时,为了加强学生对各类植物的理解程度,认识人类和植物的相互关系,同时学会从科学角度分析问题,教师可以通过生活化教学情境运用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全面感受,学会主动倾听和分享信息,善于把观点表达出来。与此同时,创设生活情境可以结合学生实际生活背景进行,让学生从生活中植物存在方式的角度进行学习,以有效提升教学效率及质量,完成本课学习目标。

(三)将“生活教育”理念渗透到教学中

教师在引导学生通过生活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需淡化问题专业性过强的因素,而要注重问题情境的鲜活,以此彰显独有的生活设计魅力。同时,还应注意通过生活的表达,使深奥的科学知识变得简单、形象,既能够凸显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又能够与生活具有较强的贴合度,以此降低学习科学知识的难度,有助于学生认知。同时,教师还应注意在创设生活情境的过程中,注意凸显情境主题,让学生能够懂得学习的目标,这有助于学生找到学习的方向感,以此通过主题,循序渐进地认知相关的知识内容。此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对情境中的特殊性与一般性关系进行处理,这是由于科学知识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时间性,大多是某个特点时刻在某一地点发生的情况,但这种反映内容只具有一般性却不具有特殊性。因此,为确保学生能够从多元角度认知科学问题,也为确保科学教学的真实性,教师应从整体层面对全范围内的生活情境进行创设,以确保将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科学问题均对学生进行呈现。而这种全面性的科学知识学习,也属于一种科学核心内容,它具有较强的代表性,能够确保在整体层面反映某一地域的科学问题,使学生的科学知识掌握能力能够更加全面。教师还可以找出教材中科学知识的核心点,并导入生活内容对其进行重新加工,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知识创新意识,使学生能够从多元角度看待科学知识,提高其科学知识核心素养。

例如:在进行小学科学《天气早知道》教学方案设计时,通过全面渗透教学内容的多个角度,有助于更好地应用生活化教学方式,把与科学相关的生活元素融入具体的教学过程。可以更好地应用生活化教学方式,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融入更多的科学的生活元素,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经验及生活感受,体会天气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同时学会根据天气变化安排自己的生活。这种教学方式的应用,可以全面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和积极向上的生活热情。

(四)从课本知识过渡到“生活教育”

将生活教育渗透到知识中是重在理解,而要让学生从课本知识过渡到生活教育则重在应用。课本是教师教学中的主要辅助工具,也是学生接受老师讲授科学文化知识的物质载体。课本的总体设计与教师的课堂教学规划是相辅相成的。课本上的知识显得较为专业,是概括性和抽象的。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可以引用生活中对这一知识的具体又形象的应用案例进行讲解,使学生们据生活经验加深对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小学教育更注重对小学生思维的开发与训练,而非对某一具体知识点进行钻牛犄角的学习。基于此,教师在以生活教育方式教授小学生课本知识之后,还要让其学会用学到的课本知识来认识和解释一些生活现象。生活教育理念的最终目的是鼓励学生灵活应用自身所学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如小学课本中《乌鸦喝水》一课,讲述的不仅仅是让人们遇到问题不要放弃,而应想办法解决;其中还包含着物理学原理:杠杆平衡原理、液体虹吸原理以及物体的三种状态互相转变的原理。乌鸦能喝到水是因为瓶子是半封闭的,瓶中的水受到乌鸦投入的石子的挤压会朝着压力较小的瓶口流动,随着投入的石子不断增加,瓶中的水也慢慢到达瓶口,乌鸦最终喝到了水。掌握了这些知识可以帮助小学生举一反三地解决生活问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利用虹吸原理来排水。一般来说,在排水的时候只需要一个简单的双开口管子就可以完成,但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大多数人都会以为只要将管子放入具有虹吸势能的装置中就能产生虹吸现象,其实不是这样的。我们还需在水位低的开口管中,给予一定的压力,这样水位高的水还能够被排出来,虹吸也就实现了。从课本知识过渡到生活教育,也许不一定使得小学生样样都会或者做到面面俱到,但是对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极其重要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科学知识具有较强的复杂性和深奥性,单纯地通过理论教学引导的模式,学生较难深度认知科学问题,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认知,难以提高学生的科学逻辑思维能力。为突破这一教学不足,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适宜的生活化科学知识学习场景,让学生能够通过熟悉的生活场景,认知抽象的科学问题,使其科学表层认知能力逐步向深层认知能力提升,帮助学生以全新模式学习科学知识,促进其养成良好的科学知识学习习惯,以此完成新课改的教学要求,促进小学科学教学有序开展。 ■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