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王心敬(山东:济南泉景中学小学部)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表达与交流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科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相互提高的过程,课堂交流符合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方法。在现实教学中,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交流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严重阻碍了老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学科素养的形成。本文着重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努力探求提高课堂高效交流的方法策略。
老师提问走过场。老师的提问,是组织教学的重要手段。但是不适当的提问,却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甚至变成走过场。如,教学《蚂蚁》一课,有的老师问学生:关于蚂蚁,你想研究什么?学生的反应很热烈。有的说:我想研究蚂蚁吃什么;有的说:我想研究蚂蚁怎么睡觉;还有的说:我想知道蚂蚁怎么打架……学生问题满天飞,不着边际,偏离了老师课前预设的问题,浪费了时间,使组织教学陷入混乱,小组交流流于形式,汇报交流表面化,师生评价空洞无物。
课堂中的交流,要有内容,有实效,这就需要有高效的交流策略来保障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观察,让学生了解蚂蚁的身体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画蚂蚁、观察蚂蚁等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爱护小动物、珍惜生命的情感。
重点是解决观察蚂蚁过程中碰到的问题。难点是观察蚂蚁方法的探究。
蚂蚁若干只、玻璃瓶、水槽、瓶盖或小木块、放大镜。
谜语激趣:排队地上跑,身体细又小,做事最勤劳,纪律第一好。请在动物王国里寻找谜底。引导探究:找到谜底后,寻找它的踪迹,捉几只,观察它的外形。注意:不要伤害它,并把它画下来,下节课一起带到课堂上来。
揭谜底。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捕捉蚂蚁的?蚂蚁和画都带来了吗?
投影出示(一只小蚂蚁)。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蚂蚁王国。板书课题——蚂蚁。
(设计意图:学生最爱表现自己,年龄越小胆子越大。于是我抓住了他们爱表现的特点,让他们充分地说一说发现、捕捉蚂蚁的过程与经历,师生充分交流,畅所欲言。)
老师挑几位学生的画贴在黑板上给大家展示。先让学生观察画的相似处与不同地方,再与投影蚂蚁画像比较,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老师小结:老师给大家的是一样的蚂蚁,画出来怎么有这么多不一样?那么蚂蚁到底长什么样子?
老师:小蚂蚁为了和我们一起上课,从熟悉的家园来到这儿,我们作为小主人,应该怎样对待它呢?(学生回答)
学生小组合作观察小蚂蚁,老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动态和走向,并进行指导。
根据学生的讨论、交流,师生共同小结观察蚂蚁的方法。
学生根据课前准备的材料,各小组按照自己讨论的方法,有序地观察蚂蚁。
集体汇报,归纳总结。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蚂蚁已经离开家园这么久了。它们可能想家了,我们应该怎么做?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师生高效交流。)
从《蚂蚁》教学设计中,探讨提高课堂交流效果的方法。
1.精心设计问题,掌握问题主线
开课时,老师的提问可以这样设计:今天你带来的小蚂蚁长什么样子呀?谁能跟大家说一说?蚂蚁太小了,看不清楚,看看我们的材料包,你可以选用哪些工具来观察蚂蚁呢?
这样的提问设计简单明了,有针对性,一下子就切入了主题,既提到了观察蚂蚁的外形,又暗示了可以借助一定的工具来帮助观察,一举多得。学生的学习也具有了针对性,交流起来有话可说,贴合教学目标。
2.课前预习,明确学习目标
老师在课前预习中要求学生明确学习目标,需要有目标、内容、时间、方法等方面的指导和要求。
这就要求学生课前充分预习,交流任务明确,后续任务明确。只有这样,才能使小组交流不流于形式,起到它应有的重要作用。
3.用开放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开展学科探究
通过开展观察蚂蚁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自己能提出问题,并尝试动手解决问题,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在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提高交流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4.为学生提供充足的交流时间和空间
老师以参与者的身份,深入学生中间,观察、了解探究情况,及时给予提醒和帮助,鼓励学生之间合作交流,互帮互助。
引导学生经历给水加热的过程,让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会记录和整理实验记录并通过分析实验信息获得科学结论。
认识沸腾现象,知道水的沸点,了解不同情况下水的沸点可能会不一样;尊重探究实验中的事实证据。
在经历给水加热的实验及分析实验信息中,体验合作与交流的愉快,进一步提高科学表述这一科学素养。
重点是引导学生经历给水加热的过程;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记录沸腾现象。难点是用科学的语言表述实验信息和获得的科学结论。
酒精灯、方座支架、石棉网、小烧杯、温度计、火柴、秒表、实验记录表、课件。
师:同学们好!我们想一想水被烧开时,我们会看到一种什么现象?
学生汇报(滚起来、冒水泡、热气腾腾)。
师:今天我们给这种现象取一个科学的名字——沸腾。(板书课题)我还想让同学们猜想一下:水被烧开以后要是继续给水加热,会出现哪些现象?水温会怎样变化呢?
生A:水温会继续上升。
生B:如果烧得太久,水就会被蒸发掉,我觉得水温会下降,低于100℃。(师相机板书:低于100℃)
生C:我却觉得继续给水加热,水温不会再高了,会停留在那个位置。
师:那究竟会怎样?以上都是我们的猜想。要想知道给水继续加热究竟会出现哪些现象?水的温度到底能达到多少摄氏度?这都需要实验来证明,让事实去说话,让数据和现象验证你们的猜想。你们愿意做一下实验吗?
生:愿意!
(设计意图:水的沸点是常识,但是真正让学生去验证的时候,通过实验得到的结论和书上写的却不一定一样。这会使学生会产生疑问,为下面的教学做了铺垫。)
师:给水加热需要的实验仪器有石棉网、酒精灯、铁架台、温度计、盛水的小烧杯等。有了这些材料,你们能不能把它们组装起来?各组学生试一试。
学生组装实验器材。
老师巡视指导:有的学生不停地调试温度计的高度;有的学生到其他组进行交流探讨;还有的学生坐在位置上观望着,迟迟不敢动手组装……老师一一引导学生把温度计的高度和酒精灯的位置调整好。
师:多数组的仪器组装已经完成。好,现在看看你们组温度计内的玻璃泡是不是已经完全浸入水中了?现在我们要给水加热需要注意什么呢?小组注意分工合作,认真记录和分析现象。
小组分工进行实验(大约需要13 分钟)。老师相机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要注意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出现的意外情况,还可以鼓励小组之间相互交流水烧开时会是什么样子的。
(设计意图:这里着意让学生及时记录数据和发现,老师设计相应的实验记录单,让学生的探究结果得以很好地记录和呈现,同时让学生更充分地交流和探讨。)
刚才有两个组的学生出现了一点情况:一个组的酒精灯不能充分燃烧,使实验无法继续进行;还有一个组的学生离门口比较近,由于风太大,导致酒精灯的火焰太弱,使实验现象不够明显。老师又把这两个组的学生分配到其他组进行了观察。
师:各个小组进行实验时都很认真,也很仔细,现在汇报一下你们组选择了哪种实验记录的方法?现在各小组来展示一下你们的实验成果,让大家一起来分享。其他小组的学生要认真听,记住他们的发言要点,以便与自己的实验结果相对照。
一组代表汇报:开始时我们组记录水的温度是35℃,随着温度的升高,水温开始上升,可在酒精灯给水加热到5 分钟到7 分钟之间的时候,水温没有明显上升,我们组仔细观察了一下情况,原来是酒精灯放歪了,我们赶紧调好酒精灯的位置,在水温达到86℃时,水居然烧开了。
(设计意图:老师有侧重地引导学生分组汇报,有条理地交流温度和现象。)
师:通过给水加热的实验,大家发现了许多现象。现在请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实验情况,再结合其他小组的实验情况,将大量的实验信息进行分析,看能从中发现什么或得出什么结论?
(小组充分讨论)
学生讨论分析实验数据。师:开始加热的时候,水的温度上升得很快,上升到一定温度后水就开了。水开的时候都会出现什么现象?
生:冒气泡。(师板书:冒气、冒泡翻滚)
师:水沸腾时达到一定的温度,继续加热,温度也不会再升高。水沸腾后温度保持不变的这个点,就是这杯水的沸点。(板书:温度不变、沸点)请你们汇报一下你们组水的沸点是多少?(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实验,对数据进行了观察和分析,得出了相应的结论,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训练,科学的语言表述能力得到了提高。)
师:在珠穆朗玛峰上,水的沸点只有73.5℃,尽管水沸腾了,可是温度却只有73.5℃,所以不能把食物煮熟。那谁能想个好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说出个人的想法。)
从《沸腾》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探讨提高交流效果的方法。
1.充分探究和体验
在《沸腾》一课的教学中,把学生给水加热的时间控制在最低12 分钟。把探究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经历充分的探究,保证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足够充分。
2.尊重实验数据
当自己得出水开的沸点有的是93℃,有的是96℃,甚至有的是89℃时,学生惊呼起来:“老师,为什么我们把水烧开的沸点和你告诉我们的沸点不一样呢?还有,我们各组的沸点也不一样呢?”老师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实验数据,不人云亦云。
3.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在本课中,老师通过实验数据引导学生思考:在高山上给水加热会怎样?怎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呢?把科学知识引向生活实际应用。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老师在其中要发挥其主导作用。老师应该是学生科学学习的伙伴,应该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激励者,同时又是课堂教学的调控者。老师要把目光更多地投向学生,将评价的目标指向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学生要学会主动交流,向伙伴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正确对待批评,以获得更正确的认知。
总而言之,小学科学教学需要高效的交流来丰富课堂,实现课前预设的目标。高效的交流与探讨,能帮助学生探索科学知识、探究科学世界,从而能够更加有力地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