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高 波(江苏:连云港市赣榆殷庄中心小学)
自2001年小学科学课程创设以来,先后经历了多次变革,教学内容和模式逐渐成熟,成了大众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小学科学科目开发校本课程是新课改趋势下教学改革发展的主要表现,是将学生立于教学主体地位的重要方式,有益于小学生科学文化素养的培养和发展。而如何开发小学科学校本课程,进行科学系统的内容编排和创设,将成为校本课程科目设置的研究目标。
首先,小学校本课程内容的设置可以增强各个地区学生对科学课目的适应性,解决国家科学课目区域内不平衡的状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其次,学校自行对教学课目内容进行设置,可以促进学校的科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也能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切实的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当小学教师由被动授课的地位转换到了主动编撰科学内容的位置时,能有效提升他们的教学兴趣,增强他们教学工作中的成就感,提升科学教学的质量。最后,由于各个小学校本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存在一定的差异,学校还可以组织科学教师与其他学校的科学教师进行校本课程的交流活动,充分借鉴其他学校的校本课题优秀经验。
以课程开发理论作为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基础,就要求教学人员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充分考虑教学科目的相关性、科学性和实用性,既要让学生乐于接受,也要保证教材内容与小学的教学目标一致。
例如在设置小学人教版科学一年级下册的《校园里的植物》这一课时,为了让教学内容贴近生活实际,科目中可以创设一个课前活动,让学生上课之前先从家里或者路上摘几片植物的叶子,激发学生对植物叶子的兴趣。在教学开展前,教师可以先行设置几个植物叶子的课堂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而后教师再逐次收集学生的植物叶子,在对学生讲解植物叶子的过程中,结合多媒体播放几则校园中的植物叶子图片或者视频,其间还可以提问学生是否知道这种植物生长的日期和作用,以此加深学生对植物叶子的熟悉程度,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拉近学生与校园的关系。其次,教师还可以在教材结尾处设置一项课后作业,让学生在校园活动时或者归家路途中,将看到的树叶收集起来,并贴上附有植物名字的纸质标签,以此提高学生对植物以及植物叶子的兴趣,培养其科学的探究精神与意识。
小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会直接影响到他们对事物的观察、理解和领悟能力。相关学者认为,小学生对事物的观察通常是从事物表面的特征开始的,而后经过发展逐渐认识到内里的变化规律。基于此,教师在校本课程制作的过程中,就要充分考虑影响小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各种因素,设置适合小学生身心和认知能力的教学内容,促进小学生学习能力和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
例如在人教版教材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东南西北》中,是将太阳作为方位课程开展的首要环节,以太阳的位置来帮助学生辨别东南西北。这种方式很简洁,也很实际,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但基于不同学生的不同认知差异,若单刀直入地进入课程内容,可能会让知识水平较低的学生产生一定的学习压力。因此,教师在设计这个课时的校本课程时,可以先对学生的科学认知水平做一个预先的测评,将测评内容设置为学生对太阳方位走向的理解程度,加深学生对参照物“太阳”的基础印象,以便更好地学习接下来的科学知识。在学完东南西北方位之后,教材中还可以加设一项方位游戏,游戏场所仍旧为操场,游戏内容以东南西北方位走向为基础,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方位的认知,还能锻炼其知识的反应能力。
在科技化与智能化的大背景下,科学技术发展迅猛,但另一方面,也极大地破坏了生态系统,造成了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等一系列有碍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问题。正如专家所说,科学的发展是把双刃剑,它能将人类带入繁荣还是深渊,与人们是否合理地应用科学资源有着最直接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之下,教师在设置科学校本课程时,除了要考虑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之外,还要从情感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观,帮助学生形成科学意识和学习方法。
例如,在设置有关土壤的课程时,由于土壤类型涉及的范围太广,教师若是直接讲解土壤的概念,难免会给学生造成一种模糊的土壤印象,不利于教学内容的有序展开。在人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土壤与岩石》这一课的课目设置中,编者将“土壤是什么?”设置在教材的第一课,而后再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与比较各种土壤、岩石的成分来加深学生对此章节的认知,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发展学生自我探索和自我分析的能力与意识。故而在学校校本课程创设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地借鉴人教版课程中的科学内容和知识点,保证校本课程内容的合理性。而后学生再在此基础上,在课堂教学开始前设置一个专门的课外活动环节,让学生带上本子与容器,跟随教师到校园菜畦处或者附近农庄中,引导学生适量采取几处不同的土壤并标记好土壤上所种的植物与蔬菜,以自我实践为教学先导,调动学生科学学习的积极性。而在土壤采集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对土壤中的塑料制品、铁制品、营养物质进行照片和视频的拍摄,为接下来污染环节的讲解做铺垫,进而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在课堂实验结束之后,教师还可以为校本课程设置一个课后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发现和探索科学知识的意识。
学校课目内容的制作除了要满足教学需求,得到大部分教师的认可外,还要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要始终贯彻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教学思想,帮助学生得到实质性的发展和进步。在短长期教学目标的制定中,一要设置适合学生知识层面发展和认知水平发展的教学目标。二要帮助教师群体发挥特长,让其能够适应学校的科学校本课程内容。而在总目标的课程设定中,相关人员要综合考虑教学标准、学校和教师发展、学生需求三个方面,既要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又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和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应用课程中的知识解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并由此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实现他们自身知识水平和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短期目标的制作中,相关人员可以在3~4 个章节的后面设置一个往期知识回顾环节,教师可以将知识点设置成小模拟题,以一种趣味性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给予知识点最牢固的小组奖状或者小奖品,以此激励班级内的其他成员。教师还可以将既往几章科学知识内容设计成班级活动、游戏或者班级竞赛等,主要考量点如下: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究方法和规律;对科学知识内容的理解程度;能否应用课堂中的科学知识解释与生活相关的具体问题;参与小组和班级活动意识的强弱;是否具有分析、探索、总结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另外,相关校本课程编撰人员还可以在课程结尾处设置一个最终的教学目标,目标主要考量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引领学生感悟自然科学的奥秘,培养他们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帮助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导学生了解社会科学与生活的关系;指导学生关心科学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小学科学校本课程的开发,首先,要明确内容选择的范畴,可以将其分成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科学学科的系统研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意识;另一方面是科学专业知识的培养,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科学知识的学习,掌握与实际生活相关联的各种科学知识和技能。其次,要明确科学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标准,将每个内容标准做好登记和储存,为下一次的教学课目创设提供相应的校本课程设计依据。标准如下:
重要性:校本课程内容要挑选具有科学精神的代表性内容,能帮助学生提升科学知识和技能。
科学性:校本课程的内容创设要科学规范,保证其内容的编写准确无误,内容的组织形式要符合教育思想,便于学生接受和吸收。
生活性:校本课程的内容选择要贴近生活实际,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模式,创设教学内容,拉近课本与生活的距离。
适应性:校本课程内容的创设要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与学生的认知条件和发展水平相适应。
在小学科学校本课程内容编写的过程中,除了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外,还要考虑学期内科学课时的时间,要满足教学计划的课程安排。通常来说,小学对科学课目的编排一般为隔一周一节课,若一周有18 节课,那么被安排的科学课目就有9 节。在人教版小学科学1~3年级的科学内容创设中,1~2年级均为12 节课,3年级上册为17 节,3年级下册为19 节,因此,编写者在课时设置时,可以适当借鉴以往沿用的教学课目,低年级课时尽量少些,高年级内容可以丰富些,为了避免不给教学进程带来负累,相关教师在设置内容时可以将后面几节课程设置为选修内容。
评价是能检测学生学习质量的主要环节,教学评价,可以清楚地反映学生目前的学习状况以及教学课目设置是否合理。在教学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同学间互评以及教师评价等三个步骤。评价的内容可以包括科学知识认知情况、小组合作探究意识、自我分析和思考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学习态度等。为保证评价内容简单明了,评价方式可以采取优良中的评价方法,并将评价表格附在校本课程结束之后(如下表所示)。
评价内容科学知识认知情况小组合作探究意识自我分析和思考的能力自我的学习态度学生评价 同学间评价 教师评价
注:填表时以优、良、中为评价标准。
对小学科学校本课程的评价可以采用班级活动的形式展开,让学生根据讨论的内容进行小组或者班级探讨,深化学生对科学课目的认知。此外,还可以采用校园访谈的方式,采访学生、教师、学校领导等主要人员。活动和访谈内容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展开。
校本课程实施的意义和宗旨?
校本课程内容设置的过程是否与国家课程有关?
校本课程内容的设置能否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技能?
校本课程内容的设置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了吗?
校本课程内容的组织情况、框架构造如何?
校本课程中应用了哪些新颖的构思,对学生又有什么益处?
校本课程后的评价环节效果如何?
总而言之,想要高效地设置校本课程,首先就要确定校本课程内容设置的主要范畴。其次,要明确校本课程内容的设置标准,例如科学性、生活性和适应性。而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中,我们不仅要将学校大环境当成校本课程的创设基础,也要将学生的科学认知水平作为校本课程设置的根据,最大限度地将科学校本课程当作生活的活教材,减缓书本带给学生的枯燥感,实现学生科学技能与素养的高效发展。■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